下途歸石門舊居

李白〔唐代〕〔〕

吳山高,越水清,握手無言傷別情。
將欲辭君掛帆去,離魂不散煙郊樹。
此心郁悵誰能論,有愧叨承國士恩。
云物共傾三月酒,歲時同餞五侯門。
羨君素書嘗滿案,含丹照白霞色爛。
余嘗學(xué)道窮冥筌,夢中往往游仙山。
何當脫屣謝時去,壺中別有日月天。
俯仰人間易凋朽,鐘峰五云在軒牖。
惜別愁窺玉女窗,歸來笑把洪崖手。
隱居寺,隱居山,陶公煉液棲其間。
凝神閉氣昔登攀,恬然但覺心緒閑。
數(shù)人不知幾甲子,昨夜猶帶冰霜顏。
我離雖則歲物改,如今了然失所在。
別君莫道不盡歡,懸知樂客遙相待。
石門流水遍桃花,我亦曾到秦人家。
不知何處得雞豕,就中仍見繁桑麻。
翛然遠與世事間,裝鸞駕鶴又復(fù)遠。
何必長從七貴游,勞生徒聚萬金產(chǎn)。
挹君去,長相思,云游雨散從此辭。
欲知悵別心易苦,向暮春風(fēng)楊柳絲。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吳山高,越水清,握手無言是難以抑制別離時的傷情。
就要告別您揚帆而去,離魂正縈繞著春郊的樹叢。
此時我心中的郁結(jié)有誰知曉呢?真是有愧于當初承受您對我以國士相待的恩情。
為賞春我們一起在春城三月暢飲,每當迎接節(jié)候,我們一起接受王公貴族的宴請。
我常常羨慕您案上擺滿素帛道書,那上面的朱字與素帛就像云霞在空中相映。
我也曾為學(xué)道而鉆研道經(jīng)與學(xué)仙,往往夢中都在仙山上游行。
總盼著有一天會得道解脫而玉,進入那壺中別有日月的仙境。
人生本來短暫,如花一樣易于凋零,又如同這窗前鐘山上的白云,飄忽聚散不定。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鑒賞

  此詩開篇云:“吳山高、越山青,握手無言傷別情。將欲辭君掛帆去,離魂不散煙郊村。”結(jié)尾云:“挹君去、長相思,云游雨散從此辭。欲知悵別心易苦,向暮春風(fēng)楊柳絲。”可謂感人至深,然則別人之義卻不見于題目。郭沫若先生曾褒揚李白性格中天真脫俗的一面,批評其看重功名的一面,而最后落腳在對李白臨終那年寫的《下途歸石門舊居》一詩的詮釋上。他對這首向來不受重視的詩評價極高,視之為李白的覺醒之作和一生的總結(jié),說它表明“李白從農(nóng)民腳踏實地的生活中看出了人生的正路”,從而向“爾虞我詐、勾心斗角的整個市儈社會”“訣別”了。

  全詩可分為三段,下面就逐段進行分析。

  詩的開頭五

展開閱讀全文 ∨,鑒賞

  此詩開篇云:“吳山高、越山青,握手無言傷別情。將欲辭君掛帆去,離魂不散煙郊村。”結(jié)尾云:“挹君去、長相思,云游雨散從此辭。欲知悵別心易苦,向暮春風(fēng)楊柳絲。”可謂感人至深,然則別人之義卻不見于題目。郭沫若先生曾褒揚李白性格中天真脫俗的一面,批評其看重功名的一面,而最后落腳在對李白臨終那年寫的《下途歸石門舊居》一詩的詮釋上。他對這首向來不受重視的詩評價極高,視之為李白的覺醒之作和一生的總結(jié),說它表明“李白從農(nóng)民腳踏實地的生活中看出了人生的正路”,從而向“爾虞我詐、勾心斗角的整個市儈社會”“訣別”了。

  全詩可分為三段,下面就逐段進行分析。

  詩的開頭五句,是寫李白與元丹丘在茅山告別的情形。“吳山高,越水清。”這是點出告別的地理環(huán)境,在吳山越水之際。此地應(yīng)指的是茅山(在今江蘇句容縣),而不是橫望山(在今安徽當涂縣東六十里)。因茅山在東漢以來,就是道教的圣地和中心,而且在吳山越水之間。南朝道士陶弘景所隱居之地,據(jù)《南史》本傳中說是在“句容之句曲山”,即茅山。《弘志句容縣志》中記載,陶弘景的隱居之所和煉丹之處也都在茅山。元丹丘在天寶末到江東訪道,當在茅山而不是橫望山。此五句說,在吳山越水之間的茅山,李白緊緊握著老友元丹丘的手,在默默無言地告別,馬上就要乘船離去了,但是他的心還縈繞在老友的身邊不忍離去,河岸邊但見煙繞郊樹,情景凄迷,一派黯然傷別的氣氛。

  這對交情深厚的老朋友,在無言泣別之際,幾十年交往的情景,都油然涌向心頭。以下十四句是他們對往事的回憶。

  首先是李白和元丹丘在長安交游的回憶。元寶元年(公元742),元丹丘入長安為西京大昭成觀威儀,他曾通過玉真公主(唐玄宗的御妹)將李白推薦給唐玄宗。玄宗一開始像對國士一樣對待李白。李白初到皇宮被召見時,玄宗皇帝“降輦步迎,如見園、綺。……遂直翰林,專掌密命。”(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xué)士李公新墓碑序》)李白對元丹丘這一推薦之恩,終生都不會忘記的,所以在這首贈給元丹丘的詩中,首先就提到這件事。當時二人同在長安。春天,他們一同在長安酒市中飲酒;年節(jié)時,他們又一麗封王公顯貴家里去赴宴。接著又回憶他們一同求仙學(xué)道的事。李白非常羨慕元丹丘道書滿架,素書滿案。在潔白絹素上寫滿了朱色的字跡的道經(jīng)和符箓,在李白看來竟如霞光一樣的燦爛。“余嘗學(xué)道窮冥筌,夢中往往游仙山。何當脫屣謝時去,壺中別有日月天。”這段文字是李白當時熱衷道教神仙的忠實寫照。“窮冥筌”就是探索成仙得道的奧妙和絕竅。“脫屣’是說拋棄塵俗的牽掛,就像脫去鞋子一樣,不值得留戀。“壺中”句是引用了一則道教神仙故事。有一個叫施存的人學(xué)道,邂見一個叫張申的老人。此老人常懸一壺,如五升器大。能變化為天地,中有日月如世間,夜可宿壺內(nèi)。此人自號為“壺天”,別人稱他為“壺公”(見《靈臺冶中錄》,《后漢書·費長房傳》亦載此事,文字有所不同)。這里“壺中”指的是不同于人世間的神仙世界,所以說是“別有日月天”。李白為什么這樣熱衷于神仙道教?一方面固然是因為在人間“行路難”,“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他在政治上遭到慘重的失敗才不得不遁入道流。另一方面是道教的神仙世界,確實有吸引人的地方。對于在現(xiàn)實中遭受挫折,受到壓抑的人們,道教的神仙世界無疑是他們展現(xiàn)精神自由的理想天國。在這里他們受傷的心靈可以得到慰藉,疲憊的身心可以暫時得到休息和恢復(fù)。

  從“俯仰人間”以下四句,寫的是李白與元丹丘從嵩山分別以來到今日茅山相逢的經(jīng)歷。“易凋朽”句,是感嘆人生時光易失,二人相別之久;“鍾峰五云”句是即目抒情,同時以青山的不朽感慨人生的易朽。“鍾峰”是指金陵的鍾山,茅山離金陵不遠,晴日鑣山在茅山可見。“五云”是指茅山的五云峰,二峰在元丹丘茅山的隱居處的窗口上即目可見。“玉女窗”是嵩山峰頂上的一處名勝風(fēng)景,此處代指嵩山。“洪崖”是道教中的仙人,此指元丹丘。開元中,李白曾從元丹丘在嵩山求仙學(xué)道,他們曾一同游過嵩山上的玉女窗等風(fēng)景名勝。后來二人就分別了。如今他們又在道教名山茅山上會面怎能不令人把手高興呢?以上是本詩的第一段,寫李白與元丹丘在茅山告別的情景,并回憶了幾十年的友好交往,二人在長安的交游,一同求仙學(xué)道具的經(jīng)歷,昔日從嵩山分手,今日在茅山重逢等種種情景。

  從“隱居寺”至“遙相待”十一句,是本詩的第二段。描寫回憶李白與老朋友見面、重游茅山的情景和感慨。

  “隱居寺,隱居山。陶公煉液棲其間。”陶公是指道教茅山宗的開山人陶弘景。他曾在茅山長期隱居煉丹。隱居寺,隱居山自然都是在茅山。此句中的陶公,當也有暗喻元丹丘的意思,說他在茅山修道煉丹。“靈神閉氣昔登攀,恬然但覺心緒閑。”此二句是說李白年輕時曾攀登過茅山,那時是步履輕健,如走平地,覺得非常輕松。言外之意是說自己的腰腳如今已大不如昔了。“數(shù)人不知幾甲子,昨來猶帶冰霜顏。”此二句是指此次重見面的茅山幾個老朋友,他們?nèi)缃褚捕际菨M頭霜雪,鬢發(fā)皆白了。“幾甲子”,即幾百歲之意,一甲子是六十年。說不知道他們有“幾甲子”,是故意神而奇之。猶如說他們是“老神仙”,不知道他們有多大歲數(shù)。“我離雖則歲物改,如今了然識所在。”此二句說,我離開這里的年歲已久,雖然時過景遷,許多地方和景物都改變了模樣,但是,對以前的舊游處,我還是能清楚地辨認出來。郭沫若將“如今了然識所在”一句,解釋成“表明李白是覺悟了,要和一切迷信幻想脫離了。”(《李白與杜甫》第91頁)這顯然是望文生義,是不符合此詩原意的。“別君莫遭不盡歡,懸知樂客遙相待。”意即這次重游雖然時間倉促,旋即告別,君莫要因沒有盡歡而感到歉意,在我未來之前你就早做好了迎接我的準備,你的好客之情我是早就予料到的。

  從“石門流水”以下的十二句,是本詩的第三段。寫李白辭別元丹丘將要回到石門舊居的情況和感想。緊扣了此詩的題目,《下途歸石門舊居》。石門竟在何處?這是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清人王琦說此詩中的石門在橫望山。我們不同意他的說法。沖國叫石門和石門山的地方甚多,有十幾處,在李白的詩中就有丘家中去,也不會將朋友的家說成是自己的舊居。魯郡石門,薄李白東魯?shù)募液芙瑯O有可能有舊居在那里,但與此詩中所寫的石門不合。詩中寫道:“石門流水遍桃花,我亦曾到秦人家。不知何處得雞豕,就中仍見繁桑麻。”詩中的石門,顯然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的翻版“不知”二句,顯然是《桃花源記》中的“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改寫。李白所說的“秦人家”當是指桃花源一類的避世之所,決非是他,魯郡故居附近的石門山。而應(yīng)是李白所一直艷羨的南朝山水詩人所最喜游覽的永嘉石門。“康樂上官去,永嘉游石門。江亭有孤嶼,千載跡猶存。”(《與周剛清溪玉鏡潭宴別》)“縉云川谷難,石門最可觀。瀑布掛北斗,莫窮此水端。噴壁灑素雪,空瀠:生晝寒。”(《送王屋山人魏萬至王屋》)這個永嘉石門的所在地,就是道書中所謂的“元鶴洞天”、“乃三十六洞天第三十”(《浙江通志·處州·青田縣》)的道教勝地,又是謝靈運筆下的名勝之地,當然也是李白所向往的世外桃源了。所以詩中說;“翛然遠與世事間,裝鸞駕鶴又復(fù)遠。”就是說他要逃遁世事,遠離人間,乘鸞駕鶴,遠遠地飛向神仙世界。所以說,詩中的石‘門,不可能是他東魯故家附近的魯郡石門,而只能是桃源仙境、門,不可能是他東魯故家附近的魯郡石門,而只能是桃源仙境、神仙洞天的永嘉石門。

  這樣,詩題中的“下途”二字也好解釋了,就是離開茅山李一自所要去的下一站,就是永嘉“石門舊居”,因李白多次在浙東漫游,永嘉石門也有他的舊居,是極可能的。“何必”二句,顯示李白藐視權(quán)貴、輕視富貴的思想,表現(xiàn)了李白受道家影響所形成的曠達超脫、不受外物所役的自由人格。可以說這是道教影響,所給予李白的積極面。

  “揖君去,長相思。云游雨散從此辭。”,“云游”一句,郭沫若解釋說“這不僅是對于吳筠的訣別,而是對于神仙迷信的訣別。……更可以是說對于爾虞我詐、勾心斗角的整個市儈社會的訣別。”(《李白與杜甫》第98頁)這樣解釋雖可以拔高李白的思想境界,但可惜大違詩人的原意。李白的意思不過是與老朋友元丹丘揖別而去,從此他們就像云飛雨散一樣,天各一方,彼此只有兩地長相思了。僅此而已,并沒有與道教神仙、與市儈社會訣別的微言大義。因為在魏晉以后的中國封建社會里,儒、道、釋三教的思想就像是思想血液中必不可少的成分,流動在每個中國文人的血脈里,只不過各種思想成分的比例在各個人身上不同罷了。或者是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各種思想在他心中的地位,發(fā)生了此漲彼落或彼漲此落的變化,但決無完全向某一思想訣別之說。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正如李白此詩最后二句所說。“欲知悵別心易苦,向暮春風(fēng)楊柳絲。”這本來是說他相思別離之情思,綿綿不絕,如同春天的柳絲一樣堅韌,不易折斷。我們也可以借此解釋,說他對道教的感情,就如綿軟的柳絲一樣的細長堅韌,是很不容易折斷的。盡管在他的晚年對道教的神仙迷信確實有所覺悟,但他對道教仍還是一往而情深。▲

,

參考資料:完善

1、 葛景春著.李白思想藝術(shù)探驪: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02:363-368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開篇云:“吳山高、越山青,握手無言傷別情。將欲辭君掛帆去,離魂不散煙郊村。”結(jié)尾云:“挹君去、長相思,云游雨散從此辭。欲知悵別心易苦,向暮春風(fēng)楊柳絲。”可謂感人至深,然則別人之義卻不見于題目。郭沫若先生曾褒揚李白性格中天真脫俗的一面,批評其看重功名的一面,而最后落腳在對李白臨終那年寫的《下途歸石門舊居》一詩的詮釋上。他對這首向來不受重視的詩評價極高,視之為李白的覺醒之作和一生的總結(jié),說它表明“李白從農(nóng)民腳踏實地的生活中看出了人生的正路”,從而向“爾虞我詐、勾心斗角的整個市儈社會”“訣別”了。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縣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亞。李白即生于中亞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nèi))。五歲時隨其父遷居綿州彰明縣(今四川省江油縣)的青......[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一

賈至〔唐代〕

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fēng)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嶺上逢久別者又別

權(quán)德輿〔唐代〕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杜牧〔唐代〕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開圣寺

溫庭筠〔唐代〕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fēng)。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