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在西溪向砍柴的人打聽盧岵山居的所在地,然后遠遠地認準方向向盧岵山居走去。
沿途看到古樹的老根纏連著石頭,仿佛是天生的,湍急清澈的泉水沖走水面上的浮土、樹葉,露出泉底的沙子來,顯得水明沙凈。
山里峰巒座座,由于在雨中顯得幽暗,看不清楚,只見得那通往盧岵山居的小路高峻、幽深,曲曲彎彎一直通向煙云深處。
時間已到傍晚,還不見盧處士,晚鴉也已飛往自己巢里棲息,漫山遍野的蕎麥花在夕陽下更顯得一片潔白。
注釋
盧處士:盧岵(hù)。處士:本指有才德而隱居不仕的人,后亦泛指未做過官的士人。山居:山中的住所。
樵客:出門采
這首詩沒有直接寫盧岵,也沒有直接寫作者的心情,而是只寫盧岵處士山居的景色,以景襯人。
首聯兩句是說先向砍柴的人打聽盧岵山居的所在地,然后遠遠地認準方向走去。通過“問樵客”、“遙識”的寫法,暗示出盧岵山居的幽僻。作者不稱砍柴的人為樵子、樵夫,而稱之為“樵客”,意味著這個砍柴者并不是俗人,這對于詩的氣氛也起著一定的渲染作用。
頷聯兩句寫一路所見,是近景。古樹老根纏石,仿佛它天生是連著石頭長起來的。湍急清澈的泉水,把面上的浮土、樹葉沖走了,露出泉底的沙子來,更顯得水明沙凈。這兩句形象地描繪了幽僻山徑中特有的景物和色彩。而與此相應,作者用的是律詩中的拗
展開閱讀全文 ∨,鑒賞這首詩沒有直接寫盧岵,也沒有直接寫作者的心情,而是只寫盧岵處士山居的景色,以景襯人。
首聯兩句是說先向砍柴的人打聽盧岵山居的所在地,然后遠遠地認準方向走去。通過“問樵客”、“遙識”的寫法,暗示出盧岵山居的幽僻。作者不稱砍柴的人為樵子、樵夫,而稱之為“樵客”,意味著這個砍柴者并不是俗人,這對于詩的氣氛也起著一定的渲染作用。
頷聯兩句寫一路所見,是近景。古樹老根纏石,仿佛它天生是連著石頭長起來的。湍急清澈的泉水,把面上的浮土、樹葉沖走了,露出泉底的沙子來,更顯得水明沙凈。這兩句形象地描繪了幽僻山徑中特有的景物和色彩。而與此相應,作者用的是律詩中的拗句,“老”字和“清”字的平仄對拗,在音節上也加強了高古、清幽的氣氛。
頸聯兩句寫入望的遠景。“千峰”言山峰之多,因在雨中顯得幽暗,看不清楚。“一徑入云斜”和“千峰隨雨暗”相對照,見得那通往盧岵山居小路的高峻、幽深,曲曲彎彎一直通向煙云深處。這兩句改用協調的音節,一方面是為了增加變化,一方面也是和寫遠景的闊大相適應的。
尾聯兩句又改用拗句的音節,仍是和通篇突出山居景物的特殊色彩相適應的。而寫景物的特殊色彩又是為了寫人,為了襯托古樸高潔的“處士”形象。
“蕎麥”是瘠薄山地常種的作物,春間開小白花。在日照強烈的白天里,小白花不顯眼,等到日暮鳥散,才顯出滿山的蕎麥花一片潔白。蕎麥花既和描寫處士的山居風光相適應,同時,也說明處士的生活雖然孤高,也并非和人世完全隔絕;借此又點明了作者造訪的季節是春天。
全詩的層次非常清楚,景物寫得雖多而錯落有致。更重要的是通過景物的特殊色彩,使讀者對盧岵處士生活的古樸和人品的孤高有一個深刻的印象。作者的這種比較特殊的表現手法,應該說是很成功的。▲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站務郵箱:service@52shiwen.com完善
,賞析二首聯兩句通過“問樵客”、“遙識”的寫法,暗示出盧岵山居的幽僻。作者不稱砍柴的人為樵子、樵夫,而稱之為“樵客”,意味著這個砍柴者并不是俗人,這對于詩的氣氛也起著一定的渲染作用。詩從“西溪問樵客”開篇,頗類似賈島的“松下問童子”,用問答的方式開篇,是為了追求生動活潑的效果。這種問答形式使詩情頓生波瀾,起伏蕩漾,讀來輕松自然;若改用直接議論抒情,會有些板滯沉悶。詩人是古代的追隱一族,訪尋隱居深山的盧岵,特別渴望見到這位深山高士,暗示了他對山居生活的傾慕之意,對山居主人的贊許之情。
頷聯兩句寫一路所見,是近景。這兩句形象地描繪了幽僻山徑中特有的景物和色彩。而與此相應,作者
展開閱讀全文 ∨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