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暉上人秋夜山亭有贈

陳子昂〔唐代〕〔〕

皎皎白林秋,微微翠山靜。
禪居感物變,獨坐開軒屏。
風(fēng)泉夜聲雜,月露宵光冷。
多謝忘機人,塵憂未能整。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月光照耀山林一片秋色,青翠山巒多么安謐幽靜。
身居禪房感受萬物變化,一人獨坐不由打開窗門。
風(fēng)響泉鳴夜聲顯得嘈雜,月下的寒露使夜光清冷。
向您忘機的人多多致意,塵世煩憂愧未清理干凈。

注釋
暉上人:大云寺僧人圓暉。贊寧《高僧傳》稱他“精研性相,善達諸宗”。陳子昂中進士之前與之結(jié)識。
皎皎:潔白貌;清白貌。形容月光。《詩經(jīng)·小雅·白駒》:“皎皎白駒,在彼空谷。”
微微:隱約,淡遠,幽靜的樣子。 南朝梁沈約《劉真人東山還》詩:“連峰竟無已,積翠遠微微。”
禪居:僧人居住修行的處所。指寺院。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賞析

  暉上人的贈詩內(nèi)容不明,從此詩意推測應(yīng)是與秋夜禪坐有關(guān)。因此,這首回贈詩開頭從山林的幽靜寫起。“皎皎白林秋,微微翠山靜”,秋夜的山林禪院充滿了幽寂的禪意。此詩中間兩聯(lián)寫景詠物。頷聯(lián)“禪居感物變,獨坐開軒屏”,住在這僧房里感到了景色的變化和季令的推移,由于心緒無比煩亂,不禁打開門扇,獨坐沉思幻想起來。這里點出了暉上人的禪悟境界。禪定使人心情平靜,從而智慧現(xiàn)前。頸聯(lián)“風(fēng)泉夜聲雜,月露宵光冷”,描繪出一片清幽冷寂的境界,極具詩情畫意,也頗具禪意。最后“多謝忘機人,塵憂未能整”二句,感嘆世人不能如暉上人般忘卻機心,飽受塵世煩擾,實在是無奈又可憐,表達了詩人對暉上人入景清明那種境界的追求。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暉上人的贈詩內(nèi)容不明,從此詩意推測應(yīng)是與秋夜禪坐有關(guān)。因此,這首回贈詩開頭從山林的幽靜寫起。“皎皎白林秋,微微翠山靜”,秋夜的山林禪院充滿了幽寂的禪意。此詩中間兩聯(lián)寫景詠物。頷聯(lián)“禪居感物變,獨坐開軒屏”,住在這僧房里感到了景色的變化和季令的推移,由于心緒無比煩亂,不禁打開門扇,獨坐沉思幻想起來。這里點出了暉上人的禪悟境界。禪定使人心情平靜,從而智慧現(xiàn)前。頸聯(lián)“風(fēng)泉夜聲雜,月露宵光冷”,描繪出一片清幽冷寂的境界,極具詩情畫意,也頗具禪意。最后“多謝忘機人,塵憂未能整”二句,感嘆世人不能如暉上人般忘卻機心,飽受塵世煩擾,實在是無奈又可憐,表達了詩人對暉上人入景清明那種境界的追求。

  此詩結(jié)構(gòu)極其精巧。起承轉(zhuǎn)合,自然從容。寫景寫人,渾融一體。陳子昂還有一首詩《同王員外雨后登開元寺南樓因酬暉上人獨坐山亭有贈》,內(nèi)容與此詩相關(guān),可以互相參照。▲

,

本節(jié)內(nèi)容由匿名網(wǎng)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本站免費發(fā)布僅供學(xué)習(xí)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站務(wù)郵箱:service@52shiwen.com完善

創(chuàng)作背景
暉上人的贈詩內(nèi)容不明,從此詩意推測應(yīng)是與秋夜禪坐有關(guān)。因此,這首回贈詩開頭從山林的幽靜寫起。“皎皎白林秋,微微翠山靜”,秋夜的山林禪院充滿了幽寂的禪意。此詩中間兩聯(lián)寫景詠物。頷聯(lián)“禪居感物變,獨坐開軒屏”,住在這僧房里感到了景色的變化和季令的推移,由于心緒無比煩亂,不禁打開門扇,獨坐沉思幻想起來。這里點出了暉上人的禪悟境界。禪定使人心情平靜,從而智慧現(xiàn)前。頸聯(lián)“風(fēng)泉夜聲雜,月露宵光冷”,描繪出一片清幽冷寂的境界,極具詩情畫意,也頗具禪意。最后“多謝忘機人,塵憂未能整”二句,感嘆世人不能如暉上人般忘卻機心,飽受塵世煩擾,實在是無奈又可憐,表達了詩人對暉上人入景清明那種境界的追求。
陳子昂

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西北)人。年少時就富于浪漫的豪俠性格。武則天光宅元年(684)舉進士,因上《大周受命頌》受武則天賞識,拜麟臺正字,后遷右拾遺。陳子昂敢于針砭時弊,......[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一

賈至〔唐代〕

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fēng)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嶺上逢久別者又別

權(quán)德輿〔唐代〕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杜牧〔唐代〕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開圣寺

溫庭筠〔唐代〕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fēng)。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