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有養狙以為生者,楚人謂之狙公。旦日,必部分眾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實,賦什一以自奉。或不給,則加鞭箠焉。眾狙皆畏苦之,弗敢違也。
一日,有小狙謂眾狙曰:“山之果,公所樹與?”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與?”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則吾何假于彼而為之役乎?”言未既,眾狙皆寤。
其夕,相與俟狙公之寢,破柵毀柙,取其積,相攜而入于林中不復歸。狙公卒餒而死。
郁離子曰:“世有以術使民而無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覺也。一旦有開之,其術窮矣”。
譯文
楚國有個以養獼猴為生的人,楚國人叫他“狙公”。每天早上,他一定在庭院中分派獼猴工作,讓老猴率領(其它猴)到山里去,摘取植物的果實,取十分之一的果實來供養自己。如果獼猴不給狙公,狙公就生氣地鞭打它們。猴子們都害怕,卻不敢違背。
有一天,有只小猴問眾猴說:“山上的果子,是狙公的嗎?”眾猴說:“不對,(果實)是天生的。”又問:“沒有狙公的同意(我們)就不能去采嗎?”眾猴說:“不對,誰都能去采。”又問:“(既然)這樣那么我們為什么聽從他并要被他差使呢?”話還沒有說完,猴子們全醒悟了。
那天晚上,眾猴一起等到狙公睡著的時候,打破柵欄毀壞倉
展開閱讀全文 ∨參考資料:完善
1、 陳振鵬 章培恒.古文鑒賞辭典(下).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1589-1591 2、 俞美玉.論劉基的人文精神之體現——由《楚人養狙》說起[J].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3):12-16,賞析這篇寓言講述養猴子的人殘酷剝削猴子,猴子覺醒后群起反抗的故事,揭示了靠權術奴役百姓而不講法度的人遲早要遭到反抗并必然滅亡的道理。全文語言簡練古樸,與主題相映生輝,耐人尋味。作為寓言,《楚人養狙》包括寓言故事和教訓兩個部分。
這篇寓言故事分三個層面。
第一層寫狙公對猴子的剝削和壓迫:“賦什一以自奉。”這是不勞而獲,亦即剝削行為。“鞭箠”則是壓迫。在這種情況下,猴子們都害怕狙公,雖以摘取果實為苦事,但不敢不依從。這是壓迫的表面效果。
第二層交代故事的發展。這一層邏輯十分謹嚴,小猴子提出的第一、二兩個問題可謂前提,第三個問題屬于結
展開閱讀全文 ∨落葉蕭蕭淮水長,故園歸路更微茫。一聲新雁三更雨,何處行人不斷腸。......
數千里外,得長者時賜一書,以慰長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饋遺,則不才益 將何以報焉?書中情意甚殷,即長者之不忘老父,知老......
李白前時原有月,惟有李白詩能說。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幾圓缺?今人猶歌李白詩,明月還如李白時。我學李白對明月,白與明月......
不煉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閑來寫就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
數千里外,得長者時賜一書,以慰長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饋遺,則不才益 將何以報焉?書中情意甚殷,即長者之不忘老父,知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