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黎安二生序

曾鞏〔宋代〕〔〕

  趙郡蘇軾,予之同年友也。自蜀以書至京師遺予,稱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攜其文數十萬言,安生攜其文亦數千言,辱以顧予。讀其文,誠閎壯雋偉,善反復馳騁,窮盡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縱,若不可極者也。二生固可謂魁奇特起之士,而蘇君固可謂善知人者也。

  頃之,黎生補江陵府司法參軍,將行,請予言以為贈。予曰:“予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將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與安生之學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為迂闊。今求子之言,蓋將解惑于里人。”予聞之,自顧而笑。

  夫世之迂闊,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闊,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為笑于里之人;若予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歸,且重得罪,庸詎止于笑乎?然則若予之于生,將何言哉?謂予之迂為善,則其患若此;謂為不善,則有以合乎世,必違乎古,有以同乎俗,必離乎道矣。生其無急于解里人之惑,則于是焉,必能擇而取之。

  遂書以贈二生,并示蘇君以為何如也。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趙郡蘇軾,是我同年中考的朋友。他從四川寫信到京師給我,稱道四川的兩位叫黎生和安生的年青人。不久,黎生攜帶了他的幾十萬字的文章,安生也攜帶了他的幾千字的文章,屈尊來拜訪我。我讀了他們的文章,的確是寬廣雄壯、意味深長,善于照應,氣勢奔放,充分表達了事實和道理,而他們的才力豪放縱逸,好似沒有盡頭。二生固然可以算得是魁首、奇特和崛起的讀書人,蘇君因此也可以說是善于知曉人才的人了。

  不久,黎生補缺江陵府的司法參軍,即將遠行的時候,請我以言相贈。我說:“我知道你,已經在內心深處留下你的印象了,還需要在形式上用語言加以表達嗎?”黎生說:“我和安生都學習這種駢文,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賞析

  這是曾鞏撰寫給同年好友蘇軾推薦的兩位青年 (黎生和安生) 的贈序。作者針對黎生提出的寫作古文遭到時人非議譏笑一事,表明自己的見解,委婉地告誡黎、安二生不要因怕他人嘲笑就迎合世俗,放棄自己的原則,熱情鼓勵他們要有勇氣走自己的路。

  全文一共共分三段。首段敘述黎、安的來歷。黎、安二生都為蜀人, 但并不曾與曾鞏相識。作者曲盡筆意先寫好友蘇軾來信引薦之故,“趙郡蘇軾,予之同年友也。自蜀以書至京師遺予, 稱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痹柡吞K軾都是宋仁宗嘉祐二年進士, 又都是文壇上兩顆相映生輝的星座, 蘇君的推薦是曾鞏留意黎生、安生二人的重要原因, 并非無故牽扯。不久,黎、安二生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這是曾鞏撰寫給同年好友蘇軾推薦的兩位青年 (黎生和安生) 的贈序。作者針對黎生提出的寫作古文遭到時人非議譏笑一事,表明自己的見解,委婉地告誡黎、安二生不要因怕他人嘲笑就迎合世俗,放棄自己的原則,熱情鼓勵他們要有勇氣走自己的路。

  全文一共共分三段。首段敘述黎、安的來歷。黎、安二生都為蜀人, 但并不曾與曾鞏相識。作者曲盡筆意先寫好友蘇軾來信引薦之故,“趙郡蘇軾,予之同年友也。自蜀以書至京師遺予, 稱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痹柡吞K軾都是宋仁宗嘉祐二年進士, 又都是文壇上兩顆相映生輝的星座, 蘇君的推薦是曾鞏留意黎生、安生二人的重要原因, 并非無故牽扯。不久,黎、安二生就各持其文來見曾鞏, 于是作者讀黎生“數十萬言”, 安生“數千言”的文章, 感到二人文章實在是“閎壯雋偉, 善反復馳騁, 窮盡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縱, 若不可極者也”, 給予了很高評價。且由文及人, 想到黎、安二生確是“魁奇特起之士”,而蘇軾也如伯樂識馬, 善薦才子, 令作者感喟。

  第二段繼由黎生之口,提出了迂滯疏闊——不合時宜、不切實際的問題。但作者題目云贈“二生”, 文中卻單提參軍黎生求贈言, 因“黎生補江陵府司法參軍, 將行, 請予言以為贈”, 作者便說既然已經心契相知, 就不需要寫序言表達出來。 于是從黎生的答話中牽引出安生, 實際上這是補救之筆,關鍵是道出了文章的主旨“迂闊”。“生與安生之學于斯文, 里之人皆笑以為迂闊。今求子之言, 蓋將解惑于里人。”至此, 將贈言之故委婉表達,而作者聞言之后, 感觸頗深, 因其笑迂闊一語, 即從“迂”字生情, 將己扯入,而“世之迂闊, 孰有甚于予乎?”作者將自己的迂闊概括為知信古而不知合世, 知志道而不知同俗, 說似自嘲, 實則自況, 是對自己人生態度的肯定。作者因博學知古而興趣高遠, 顯出與世不同的特性來;因矢志于圣人學者之道而超塵拔俗, 因此難免招致世俗的毀譽, 而作者仍獨善其身, 徑直前行,“困于今而不知”,“迂闊”之大, 無人堪當比擬。而作者以己“迂”之大, 更進一步、更高一層論述“迂”的含義, 令人心領神會, 議論極為得體。作者以自己雖長期受世人嘲笑, 也絕不茍合世俗, 以至于“困于今而不自知”的堅定態度和忘我精神為例, 心平氣和地勸勉對方, 分析利弊,處處為“二生”細心著想, 毫無師長訓示晚輩的架子, 反而使人從他為自許自嘆中受到教益和鼓舞。因此, 他說“二生”的“迂”和作者的“迂闊”相比,其“迂”甚小,如果“使生持吾言”回故里,那么,“庸詎止于笑乎?”這種慨嘆,實際上是以反問的語氣鼓勵“二生”堅持自己的道路,不必顧慮世俗之人的非難嘲笑。

  感慨之后,第三段一開始便照應前文,從正面寫贈言之意,仍以“迂”字為中心,極抒筆墨,大肆渲染,“謂予之迂為善,則其患若此;謂為不善,則有以合乎世,必違乎右;有以同乎俗,必離乎道矣?!蔽闹蟹磸屯怀隽硕叩拿埽喝绻f作者的迂是好的,而黎、安二生擔心的正是這個,如果說它是不好的,那么就能迎合世俗而違背古之天理,流于庸俗而悖于圣人之道,其實作者一直在肯定自己“迂闊”的人生態度,也在曉喻黎安二生堅定自己的信念,不為世俗的毀譽困擾,方能有所成就的所謂主人之道?!敖饫锶酥蟆焙汀爸拧薄爸镜馈笔莾煞N不可調合的人生態度,這只能憑一個人的志向去取舍、追求,作者不能越俎代庖,因此作者在闡明二者的高遠淺近后,留給黎安二生“擇而取之”,同時也以“并示蘇君”照應了開頭部分提及的由蘇軾介紹和作者給黎安二生寫贈序的緣起,首尾相應,環環相扣,可謂構思縝密。

  本文在寫法上的突出特點是遞進法,即一層接一層,一層高于一層,層層遞進,順序論述,《古文觀止》按云:“文之近俗者,必非文也。故里人皆笑,則其文必佳。子固借迂闊二字,曲曲引二生入道。讀之覺文章生氣,去圣賢名教不遠”。本文通篇以“里人笑為迂闊”一語步步引發,從作文上引到立身行己上去,命題落落大方而論事又細致入微。文章讀來似嘲似解,總是自信十足,而以迂闊與不迂闊聽人自擇,厲中帶婉,意盡其意,文盡其妙。通觀全篇,“無法不備、無處不切”(《古文筆記注》),文章短小精悍,而內容豐厚,古今并舉,涵含頗深。特別是其中論志道知古之說,對讀者選擇人生的道路仍有啟發和借鑒作用。

  此文風格雖遜于韓愈、蘇軾之文的奇變恣肆,但也自成一格,醇穩質實,廣為人們誦讀??梢?,曾鞏名列八家確有其獨特高妙之處,南宋理學家朱熹就非常喜歡曾鞏的文章。曾鞏的文章紆徐百折,轉入幽深,能曲盡筆意,從這篇文章就可見一斑?!?/p>,

參考資料:完善

1、 關永禮.《古文觀止·續古文觀止鑒賞辭典》 :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0
創作背景
這是曾鞏撰寫給同年好友蘇軾推薦的兩位青年 (黎生和安生) 的贈序。作者針對黎生提出的寫作古文遭到時人非議譏笑一事,表明自己的見解,委婉地告誡黎、安二生不要因怕他人嘲笑就迎合世俗,放棄自己的原則,熱情鼓勵他們要有勇氣走自己的路。
曾鞏

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豐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漢族,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后居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曾致堯之孫,曾易占之子......[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考試畢登銓樓

梅堯臣〔宋代〕

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游白水書付過

蘇軾〔宋代〕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

杏花天·詠湯

吳文英〔宋代〕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張元干〔宋代〕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