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東陽馬生序

宋濂〔明代〕〔〕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后,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于余者乎?

  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余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余,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辨,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于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余勉鄉人以學者,余之志也;詆我夸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予者哉?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我年幼時就非常愛好讀書。家里貧窮,無法得到書來看,常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計算著日期按時送還。冬天非常寒冷,硯臺里的墨汁都結了冰,手指凍得不能彎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錄書。抄寫完畢后,便馬上跑去還書,不敢稍微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書借給我,于是我能夠遍觀群書。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賢的學說,又苦于不能與學識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往,曾經趕到數百里以外,拿著經書向鄉里有道德學問的前輩請教。前輩德高望重,門人弟子擠滿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辭和態度從未稍有委婉。我站著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俯下身子,側著耳朵恭敬地請教;有時遇到他大聲斥責,我的表情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賞析

  在這篇贈序里,作者敘述個人早年虛心求教和勤苦學習的經歷,生動而具體地描述了自己借書求師之難,饑寒奔走之苦,并與太學生優越的條件加以對比,有力地說明學業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觀努力,不在天資的高下和條件的優劣,以勉勵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讀書環境,專心治學。全文結構嚴謹,詳略有致,用對比說理,在敘事中穿插細節描繪,讀來生動感人。

  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段寫自己青少年時代求學的情形,著意突出其“勤且艱”的好學精神。內中又分四個層次。第一層從借書之難寫自己學習條件的艱苦。因家貧無書,只好借書、抄書,盡管天大寒,硯結冰,手指凍僵,也不敢稍有懈怠。第二層從求師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在這篇贈序里,作者敘述個人早年虛心求教和勤苦學習的經歷,生動而具體地描述了自己借書求師之難,饑寒奔走之苦,并與太學生優越的條件加以對比,有力地說明學業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觀努力,不在天資的高下和條件的優劣,以勉勵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讀書環境,專心治學。全文結構嚴謹,詳略有致,用對比說理,在敘事中穿插細節描繪,讀來生動感人。

  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段寫自己青少年時代求學的情形,著意突出其“勤且艱”的好學精神。內中又分四個層次。第一層從借書之難寫自己學習條件的艱苦。因家貧無書,只好借書、抄書,盡管天大寒,硯結冰,手指凍僵,也不敢稍有懈怠。第二層從求師之難,寫虛心好學的必要。百里求師,恭謹小心。雖遇叱咄,終有所獲。第三層從生活條件之難,寫自己安于清貧,不慕富貴,因學有所得,故只覺其樂而不覺其苦,強調只要精神充實,生活條件的艱苦是微不足道的。第四層是這一段的總結。由于自己不怕各種艱難,勤苦學習,所以終于學有所成。雖然作者謙虛地說自己“未有所成”,但一代大儒的事實,是不待自言而人都明白的。最后“況才之過于余者乎”的反詰句承前啟后,內容十分豐富。首先作者用反詰的語氣強調了天分稍高的人若能像自己這樣勤奮,必能取得越自己的卓絕成就。同時言外之意是說自己并不是天才,所以能取得現在的成績,都是勤奮苦學的結果。推而言之,人若不是天資過分低下,學無所成,就只怪自己刻苦努力不夠了。從下文知道,馬生是一個勤奮好學的青年,他只要堅持下去,其前途也是不可限量的。所以這一句話雖寥寥數字,但含義深厚,作用大,既照應了上文,又關聯了下文,扣緊了贈序的主題,把自己對馬生的勸誡、勉勵和期望,誠懇而又不失含蓄地從容道出,表現出“雍容渾穆”的大家風度。

  第二段緊承第一段,寫當代太學生學習條件的優越,與作者青年時代求學的艱難形成鮮明的對照,從反面強調了勤苦學習的必要性。“日有廩稍之供”云云是與上文生活條件之苦對比,“有司業、博士為之師”云云是與上文求師之難對比,“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云云,與上文借書之難對比。通過對比,人們很清楚地看出當今太學生在讀書、求師、生活等幾個方面,都比作者當年的求學條件優越得多,但卻業有未精,德有未成。最后用一個選擇句式又加一個反詰句式,強調指出:關鍵就在于這些太學生既不勤奮又不刻苦。這又是對上段第四層的照應。

  以上兩段從正反兩個方面強調了勤苦學習的重要性,雖未明言是對馬生的勸勵,而勸勵之意自明。然而文章畢竟是為馬生而作的,所以至第三段便明確地寫到馬生,點明寫序的目的,這就是“道為學之難”,“勉鄉人以學者”。因為勸勵的內容在上兩段中已經寫足,所以這里便只講些推獎褒美的話,但是殷切款誠之意,馬生是不難心領神會的。

  宋濂為人寬厚誠謹,謙恭下人。此文也是一如其人,寫得情辭婉轉,平易親切。其實按他的聲望、地位,他完全可以擺出長者的架子,正面說理大發議論,把這個青年教訓一通的。然而他卻不這樣做。他絕口不說你們青年應當怎樣怎樣,而只是說“我”曾經怎樣怎樣,自己放在與對方平等的地位上,用自己親身的經歷和切身的體會去和人談心。不僅從道理上,而且從形象上、情感上去啟發影響讀者,使人感到在文章深處有一種崇高的人格感召力量,在閱讀過程中,讀者會在不知不覺中縮短了與作者思想上的距離,贊同他的意見,并樂于照著他的意見去做。寫文章要能達到這一步,決非只是一個文章技巧問題,這是需要有深厚的思想修養作基礎的。

  其次,作者在說理上,也不是憑空論道,而是善于讓思想、道理從事實的敘述中自然地流露出來。而在事實的敘述中,又善于將概括的述說與典型的細節描繪有機地結合起來,這就使文章具體實在,僅在行文上簡練生動,而且還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例如在說到讀書之難時,作者在概括地敘述了自己因家貧無書,不得不借書、抄書,計日以還的情形后說:“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通過這樣一個典型的細節描寫,就使人對作者當初讀書的勤奮及學習條件的艱苦,有了一個生動形象的具體感受。理在事中,而事頗感人。這也是此文使人樂于贊同并接受作者意見的又一個內在的原因。

  而且,文章渾然天成,內在結構卻十分嚴密而緊湊。本來文章所贈送的對象是一篇之主體。然而文章卻偏把主體拋在一邊,先從自己談起,從容道來,由己及人,至最后才談及贈送的對象。看似漫不經心,實則匠心獨運。在文章的深層結構中,主賓之間有一種緊密的內在聯系,時時針對著主,處處照應到主,而卻避免了一般贈序文章直露生硬的缺點,使文章委婉含蓄,意味深長。在寫作中又成功地運用了對比映襯的手法,使左右有對比,前后有照應,文章于寬閑中顯示嚴整,“魚魚雅雅,自中節度”。這一點給人的印象也是十分深刻的。

  本文在寫法方面,下述三者都值得學習:

  一、緊扣中心,從不同角度加以闡述。本文的中心是個“學”字。作者記自己幼時如何“嗜學”,成年以后如何“慕道”,說太學諸生應專心學習,嘉許馬生“善學”,及“道為學之難”以送馬生等,由己及人,自始至終,無一不從“學”字著筆。寫自己過去生活的清苦,今日太學條件的優越,仍然圍繞著“學”字來寫,只是角度不同。作者自述學習勤奮,勇于克服困難,是為現身說法,闡明主觀努力的重要性,使馬生從作者的經歷中懂得學習必須“勤且艱”的道理。列舉太學的生活、師資、設備等方面的情況,是為了說明客觀條件的優越有利于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讓馬生認識到應該珍惜已有的條件,像作者那樣專心求學,做到業精德成。這樣將與學習有關的道理,通過具體事例與實際情況的敘述,從不同角度加以說明,使馬生和讀者都能從作者娓娓動聽的敘述中受到啟發,悟出怎樣為學的道理。

  二、概敘與細敘相結合。本文以記敘為主,記敘有概敘與細敘之分。作者通過概敘,對自己幼年以至成年刻苦學習的過程與全貌,做了粗線條的敘述;通過細敘,對典型材料、具體環境加以生動、細致的展開。兩者結合,使敘述有點有面,既能使讀者對作者艱苦學習的情況有整體的認識,又能對其中重點“細節”獲得深刻的印象。如細敘“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能屈伸,弗之怠”這一“細節”,將作者長期“手自筆錄,計日以還”的辛勤具體地反映出來。又如“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久而乃和”這段細敘,將“嘗趨百里外”從師途中的環境與艱辛反映得很為生動。再如“先達……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聽;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這段細敘,將“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時的尊師的神態和頑強學習的心理,真實地表現出來。此外,如同寫衣著,對同舍生細加敘述,與肖像描寫幾乎沒有區別,對自己則只用“缊袍敝衣”四字加以概敘,而對自己當時的心理狀態卻又用了細敘的手法。兩者相輔相成,既表現了作者家境的貧寒,生活的儉樸,也反映出他的志趣的高尚。

  三、對比方法的運用,是本文寫法最明顯的特點。主要將太學諸生學習條件的優越與作者自己過去學習時的艱苦進行對比;將自己從師時生活的儉樸與同舍生的奢華進行對比。注評時已分別說明,這里不重述。▲

,

參考資料:完善

1、 蕭滌非,劉乃昌主編. 中國文學名篇鑒賞 文卷[M]. 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2007.10.第350-351頁,歷史評價

  劉基曾評價宋濂的,送東的前五個自然段,從不同側面,用多種表述手法,充分敘述和闡明了勤奮好學的重要性,以及應秉持的精神、態度。最后一個自然段,才簡要說及題意:因為馬生進見,又因為馬生年輕善學,所以著文勉勵馬生。

  這種別具一格的文章結構布局,可以說是先“賓”后“主”。“賓”,著力敘事說理、筆墨酣暢,因而水到渠成,可以自然過渡到“主”——惜墨如金地點明題意。

  全文分三大部分,行文緊湊嚴密,前兩部分是從對比中闡發主旨,后一部分扣緊贈序文體,說明寫作意圖。文章有情有理,不空談,令人容易接受。第一部分是作者敘述自己的求學時期,如何不辭勞苦,不避艱險,不計客

展開閱讀全文 ∨
創作背景
宋濂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別號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漢族,浦江(今浙江浦江縣)人,元末明初文學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太史公。宋濂與高啟、劉基并稱為“明初......[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客中夜坐

袁凱〔明代〕

落葉蕭蕭淮水長,故園歸路更微茫。一聲新雁三更雨,何處行人不斷腸。......

報劉一丈書

宗臣〔明代〕

數千里外,得長者時賜一書,以慰長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饋遺,則不才益 將何以報焉?書中情意甚殷,即長者之不忘老父,知老......

把酒對月歌

唐寅〔明代〕

李白前時原有月,惟有李白詩能說。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幾圓缺?今人猶歌李白詩,明月還如李白時。我學李白對明月,白與明月......

言志

唐寅〔明代〕

不煉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閑來寫就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

報劉一丈書

宗臣〔明代〕

數千里外,得長者時賜一書,以慰長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饋遺,則不才益 將何以報焉?書中情意甚殷,即長者之不忘老父,知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