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百蟲放在盆中相食強者為蠱,東南少數民族把它看作神靈。
想來這下蠱的酒往往非常毒,有人用這方法謀取財物不義不仁。
街上的蔬果從遠處運來,鋪子里杯杯滿酒奉勸客人。
古人說甜言蜜語常藏禍機,憑什么相信老板的話是真?
鮮華光潔往往是事物外表的裝飾,怕是特別想要為難我這中州來的人。
花錢不說恐怕要招來禍害,越是肚子餓越要處處小心。
流放在邊遠地常常心驚膽顫,回想過去的事更加感到悲辛。
庶氏留有白蘘荷治蠱一法,祈神解蠱毒的方法早已不聞。
神農氏留下《本草》四卷,說庶氏之法值得珍重。
幾經曲折才得
據《本草綱目》載:蘘荷有赤白二種,“白者入藥,赤者堪噉”。主治“中蠱及瘧”、“溪毒,沙蝨,蛇毒”,“諸惡瘡”。從詩的字面上看,種白蘘荷是防中蠱的。首四句寫蠱毒之毒,人之制蠱是為了謀取不義之財。“謀富不為仁”是詩眼,既是惡人制蠱之由,又是詩人疑懼之本,更是種白蘘荷以防中蠱的直接根源。中間十句敘述詩人的見聞與感受。“蔬果自遠至”,往來客商多,有謀取黑錢的機會,因此,有人將“蠱”奉若神靈。看到酒鋪老板殷勤勸客,詩人便聯想到古訓:甜言蜜語里有毒藥,光華的外表包臧禍機。自己是中州貶謫來的罪人,更需警覺,因而心懷恐懼,害怕銀錢買來災禍,所以越是饑餓越要小心。最后八句是果,詩人自己殷勤種植白蘘荷是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據《本草綱目》載:蘘荷有赤白二種,“白者入藥,赤者堪噉”。主治“中蠱及瘧”、“溪毒,沙蝨,蛇毒”,“諸惡瘡”。從詩的字面上看,種白蘘荷是防中蠱的。首四句寫蠱毒之毒,人之制蠱是為了謀取不義之財。“謀富不為仁”是詩眼,既是惡人制蠱之由,又是詩人疑懼之本,更是種白蘘荷以防中蠱的直接根源。中間十句敘述詩人的見聞與感受。“蔬果自遠至”,往來客商多,有謀取黑錢的機會,因此,有人將“蠱”奉若神靈。看到酒鋪老板殷勤勸客,詩人便聯想到古訓:甜言蜜語里有毒藥,光華的外表包臧禍機。自己是中州貶謫來的罪人,更需警覺,因而心懷恐懼,害怕銀錢買來災禍,所以越是饑餓越要小心。最后八句是果,詩人自己殷勤種植白蘘荷是“托以全余身”。全詩平直如話,然而見情見志,而又尖銳地抨擊了貪鄙之徒。
公元805年(永貞元年),太子監國,宦官又得勢,韋執誼為相,見風使舵,過河拆橋,永貞革新失敗。詩人是王叔文集團的重要成員,貶謫為永州司馬,“日無治事,時恐懼”(《唐鐃歌鼓吹曲十二篇序》),“蒙恥遇僇,以待不測之誅”(《對賀者》)。詩人借怕中蠱毒而描述了這種恐懼心理,“竄伏常戰栗,懷故逾悲辛。”一語破的,往事不堪回首,前途更覺渺茫,實中有虛,虛中寓實。詩人面對的是腐敗的朝政,朝政如制蠱一般。詩人借人之制蠱而不仁不義為喻,直刺朝政當值者之貪鄙。詩人對這幫人是不吝筆墨的,在《設漁者對智伯》一文中,曾借漁者之口,以“五卿相吞食”為例,對貪鄙之徒作了十分形象的描寫,“若范氏,中行氏,貪人之土田,侵人之勢力,慕為諸侯,而不見其害。”對宦場作了深刻的諷喻。在《杜兼對》中,直斥“兼,兇狡人也。”詩人在詩中托“夷族”制蠱,“杯酒盈肆陳”的描述,指斥那些甜言蜜語、表面光華的人,其本質在于“謀富為不仁”,一針見血,入木三分。面對嚴酷的現實,詩人理想的追求如故,純真的情操依舊,詩人喻之為“種白蘘荷”。防中蠱不靠祭神,而植之以“嘉草”,以嘉草而治中蠱是神農黃帝嘉譽的,詩人孜孜以求,精心培植,而終于“紛敷碧樹陰”。詩人以借喻手法,表現了自己有堅定的理論信仰和在困境中不屈不撓的品格。詩人曾經說過:“君子志正而氣一,誠純而分定,未嘗標出處為二道,判屈伸為異門也。固其本,養其正,如斯而已矣。”(《送蕭錬登第后南歸序》)詩人堅持唯物論,在“出”“處”“屈”“伸”的不同境遇中,養成端正精一的志向,堅守“利安元元”的本性,詩中“種白蘘荷”正是這種固本養正的最形象最精煉的概括。固本養正而治“中蠱”正是此詩的主題所在。▲
,參考資料:完善
1、 天下閱讀網.種白蘘荷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