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庵夢憶序

張岱〔明代〕〔〕

  陶庵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披發入山,駴駴為野人。故舊見之,如毒藥猛獸,愕窒不敢與接。作《自挽詩》,每欲引決,因《石匱書》未成,尚視息人世。然瓶粟屢罄,不能舉火。始知首陽二老,直頭餓死,不食周粟,還是后人妝點語也。

  饑餓之余,好弄筆墨。因思昔日生長王、謝,頗事豪華,今日罹此果報:以笠報顱,以蕢報踵,仇簪履也;以衲報裘,以苧報絺,仇輕煖也;以藿報肉,以糲報粻,仇甘旨也;以薦報床,以石報枕,仇溫柔也;以繩報樞,以甕報牖,仇爽塏也;以煙報目,以糞報鼻,仇香艷也;以途報足,以囊報肩,仇輿從也。種種罪案,從種種果報中見之。

  雞鳴枕上,夜氣方回。因想余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今當黍熟黃粱,車旋蟻穴,當作如何消受?遙思往事,憶即書之,持問佛前,一一懺悔。不次歲月,異年譜也;不分門類,別《志林》也。偶拈一則,如游舊徑,如見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謂“癡人前不得說夢”矣。

  昔有西陵腳夫為人擔酒,失足破其甕。念無以償,癡坐佇想曰:“得是夢便好?!币缓苦l試中式,方赴鹿鳴宴,恍然猶意未真,自嚙其臂曰:“莫是夢否?”一夢耳,惟恐其非夢,又惟恐其是夢,其為癡人則一也。

  余今大夢將寤,猶事雕蟲,又是一番夢囈。因嘆慧業文人,名心難化,政如邯鄲夢斷,漏盡鐘鳴,盧生遺表,猶思摹榻二王,以流傳后世。則其名根一點,堅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猶燒之不失也。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陶庵國破家亡,無可歸宿之處。披頭散發進入山中,變成了可怕的野人。親戚朋友一看到我,就像看到了毒藥猛獸,愕然地望著,不敢與我接觸。我寫了《自挽詩》,每每想自殺,但因《石匱書》未寫完,所以還在人間生活。然而存米的瓶子里常常是空的,不能生火做飯。我這才懂得伯夷、叔齊實在是餓死的,說他們不愿吃周朝的糧食,還是后人夸張、粉飾的話。

  饑餓之余,我喜歡舞文弄墨。由此而想到以前生長在王、謝這樣的家庭里,很享受過豪華的生活,現在遭到這樣的因果報應:用竹笠作為頭的報應,用草鞋作為足跟的報應,用來跟以前享用過的華美冠履相對;以衲衣作為穿皮裘的報應,以麻布作為服用細葛布的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賞析

  這是張岱《陶庵夢憶》的自序,一篇“說夢”的散文佳作。文章第一段簡述國破家亡后,自己的思想矛盾和貧困生活;第二段以簡凈的句法,將早年的豪華生活與今日的蔽敗潦倒作種種對比,認為這都是現世的因果報應;第三段用黃粱夢、槐安國的典故,點明“五十年來,總成一夢”的主旨,自比“癡人”,猶喜說夢;第四段說了兩則故事來比喻人生的虛幻;末段承認,自己雖大夢將醒,仍舊難舍名根,故有種種記敘。

  全文字數有限,但作者的生活變遷、心路歷程、著文淵源清晰可見,自嘲、自悔、自詡之情畢備,可謂言約而意豐。同時多處用典,講究對仗,文字整齊凝練,清麗活潑,饒有詩意,既增強了文章的品味、厚度,又提高了語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這是張岱《陶庵夢憶》的自序,一篇“說夢”的散文佳作。文章第一段簡述國破家亡后,自己的思想矛盾和貧困生活;第二段以簡凈的句法,將早年的豪華生活與今日的蔽敗潦倒作種種對比,認為這都是現世的因果報應;第三段用黃粱夢、槐安國的典故,點明“五十年來,總成一夢”的主旨,自比“癡人”,猶喜說夢;第四段說了兩則故事來比喻人生的虛幻;末段承認,自己雖大夢將醒,仍舊難舍名根,故有種種記敘。

  全文字數有限,但作者的生活變遷、心路歷程、著文淵源清晰可見,自嘲、自悔、自詡之情畢備,可謂言約而意豐。同時多處用典,講究對仗,文字整齊凝練,清麗活潑,饒有詩意,既增強了文章的品味、厚度,又提高了語言的表現力。

  作者出身于累代仕宦之家,盡管并不十分闊氣,但祖上的余蔭和家私已頗夠他受用的了。正如文章第二節羅列的種種“果報”所云,他往昔是生活在“輕煖”“甘旨”“溫柔”“爽塏”和“香艷”之中的。如今,“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披發入山,駴駴為野人”,甚至連故舊見了,也視為“毒藥猛獸,愕窒不敢與接”,這不能不令他回首往事,頓生“隔世”之感,憤激得幾乎要自殺。胸中有塊壘,不能不吐。他有自己的武器,那便是手中的筆。他寄希望于散文,用“夢憶”“夢尋”來追念鄉土和故國,留下了《陶庵夢憶》一類的散文篇章。這些文字,記錄了晚明社會生活的種種瑣事,包括許多掌故,篇幅短小,內涵甚豐,戚而能諧,歌哭同聲,舊夢中微露新夢的曙色,輕松中含蘊著寒冰下的艱澀與嗚咽。此序說得何等深沉:“偶拈一則,如游舊徑,如見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余今大夢將寤,猶事雕蟲,又是一番夢囈”。伍崇曜跋《陶庵夢憶》亦指出:“昔孟元老撰《夢華錄》,吳自牧撰《夢粱錄》,均于地老天荒滄桑而后,不勝身世之感;茲編實與之同?!彼寡渣c出此序旨意,頗中肯綮。

  正由于張岱用日常生活瑣事作經緯,編織他的故國之夢,所以,這種夢細絲密縷,光彩迷離,很難經受動蕩時事的凄風苦雨。此種寫作困厄與辛酸直接體現在本序之中,他嘆息:“繁華靡麗,過眼皆空?!彼L嘯:“今當黍熟黃粱,車旋蟻穴,當作如何消受?”很明顯,張岱是用淚眼來觀夢、察夢、尋夢的。透過他追憶的昔日繁華和諸多意趣,可以體察到的是一種無可如何、揮之不去的沉郁的哀愁。在品味此序時,應當注意把握這一種基調。

  當然,作者的感情表露還有其他一些復雜的形式,如:第一節說首陽二老不食周粟乃“后人妝點語也”,分明是悲絕生辛,用詼諧的筆調去抒寫胸中的陣陣狂瀾。又如:第二節連用七個排句大談“因果報應”,節奏短促,一氣呵成,令人真切地感受到一種被壓抑、被扭曲的悔恨與憤懣;接下來,第三節以“雞鳴枕上,夜氣方回”為轉折,推出了對“往事”的“遙思”,心旌飄搖,不能自持,頹傷中夾清新之氣,決絕中帶眷戀之情,忽喃喃自語,忽捶胸詰問,終于恍惚癡迷地將“說夢”的主題點破;至于四、五兩節,則以議論和剖白的方式,進一步強調了自己尋夢而又懼夢、夢醒了又祈求新夢的矛盾心態和復雜意緒。這樣,通篇嘈嘈切切,似亂非亂,主調明晰而又富于變幻,綱繩擎起而又美目盼兮,一種動人心弦、催人共鳴的藝術感染力便油然而生。

  由于此文是一篇“自序”,故作者要簡括地回顧著述的起緣、宗旨以及全書的內容和特色。張岱盡管在落墨時情緒跌宕起伏,但對于以上這些要點仍給予了冷靜的關照。他以抒情為線索,巧妙地嵌入記敘與議論,這就使全文虛實相依,靜深而又靈敏,實用而又好看。一般認為,張岱的文章凝練得有如“唐人絕句”,其間點染依稀,煙云滅沒,給人以神思蕩漾的奇趣。此篇雖屬“應用文體”,但作者的審美情趣和藝術功力仍然發揮得淋漓盡致,使人讀罷免不了要心馳神往,再三吟哦。▲

,

參考資料:完善

1、 錢伯城主編.古文觀止新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2:1181
創作背景
這是張岱《陶庵夢憶》的自序,一篇“說夢”的散文佳作。文章第一段簡述國破家亡后,自己的思想矛盾和貧困生活;第二段以簡凈的句法,將早年的豪華生活與今日的蔽敗潦倒作種種對比,認為這都是現世的因果報應;第三段用黃粱夢、槐安國的典故,點明“五十年來,總成一夢”的主旨,自比“癡人”,猶喜說夢;第四段說了兩則故事來比喻人生的虛幻;末段承認,自己雖大夢將醒,仍舊難舍名根,故有種種記敘。
張岱

張岱(1597年~1679年)又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天孫,別號蝶庵居士,晚號六休居士,漢族,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精于茶藝鑒賞,愛繁華,好山水,曉音......[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客中夜坐

袁凱〔明代〕

落葉蕭蕭淮水長,故園歸路更微茫。一聲新雁三更雨,何處行人不斷腸。......

報劉一丈書

宗臣〔明代〕

數千里外,得長者時賜一書,以慰長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饋遺,則不才益 將何以報焉?書中情意甚殷,即長者之不忘老父,知老......

把酒對月歌

唐寅〔明代〕

李白前時原有月,惟有李白詩能說。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幾圓缺?今人猶歌李白詩,明月還如李白時。我學李白對明月,白與明月......

言志

唐寅〔明代〕

不煉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閑來寫就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

報劉一丈書

宗臣〔明代〕

數千里外,得長者時賜一書,以慰長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饋遺,則不才益 將何以報焉?書中情意甚殷,即長者之不忘老父,知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