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翰執事:洵布衣窮居,嘗竊有嘆,以為天下之人,不能皆賢,不能皆不肖。故賢人君子之處于世,合必離,離必合。往者天子方有意于治,而范公在相府,富公為樞密副使,執事與余公、蔡公為諫官,尹公馳騁上下,用力于兵革之地。方是之時,天下之人,毛發絲粟之才,紛紛然而起,合而為一。而洵也自度其愚魯無用之身,不足以自奮于其間,退而養其心,幸其道之將成,而可以復見于當世之賢人君子。不幸道未成,而范公西,富公北,執事與余公、蔡公分散四出,而尹公亦失勢,奔走于小官。洵時在京師,親見其事,忽忽仰天嘆息,以為斯人之去,而道雖成,不復足以為榮也。既復自思,念往者眾君子之進于朝,其始也,必有善人焉推之;今也,亦必有小人焉間之。今之世無復有善人也,則已矣。如其不然也,吾何憂焉?姑養其心,使其道大有成而待之,何傷?退而處十年,雖未敢自謂其道有成矣,然浩浩乎其胸中若與曩者異。而余公適亦有成功于南方,執事與蔡公復相繼登于朝,富公復自外入為宰相,其勢將復合為一。喜且自賀,以為道既已粗成,而果將有以發之也。既又反而思,其向之所慕望愛悅之而不得見之者,蓋有六人焉,今將往見之矣。而六人者,已有范公、尹公二人亡焉,則又為之潸然出涕以悲。嗚呼,二人者不可復見矣!而所恃以慰此心者,猶有四人也,則又以自解。思其止于四人也,則又汲汲欲一識其面,以發其心之所欲言。而富公又為天子之宰相,遠方寒士,未可遽以言通于其前;余公、蔡公,遠者又在萬里外,獨執事在朝廷間,而其位差不甚貴,可以叫呼扳援而聞之以言。而饑寒衰老之病,又痼而留之,使不克自至于執事之庭。夫以慕望愛悅其人之心,十年而不得見,而其人已死,如范公、尹公二人者;則四人之中,非其勢不可遽以言通者,何可以不能自往而遽已也!
執事之文章,天下之人莫不知之;然竊自以為洵之知之特深,愈于天下之人。何者?孟子之文,語約而意盡,不為巉刻斬絕之言,而其鋒不可犯。韓子之文,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魚黿蛟龍,萬怪惶惑,而抑遏蔽掩,不使自露;而人望見其淵然之光,蒼然之色,亦自畏避,不敢迫視。執事之文,紆余委備,往復百折,而條達疏暢,無所間斷;氣盡語極,急言竭論,而容與閑易,無艱難勞苦之態。此三者,皆斷然自為一家之文也。惟李翱之文,其味黯然而長,其光油然而幽,俯仰揖讓,有執事之態。陸贄之文,遣言措意,切近得當,有執事之實;而執事之才,又自有過人者。蓋執事之文,非孟子、韓子之文,而歐陽子之文也。夫樂道人之善而不為諂者,以其人誠足以當之也;彼不知者,則以為譽人以求其悅己也。夫譽人以求其悅己,洵亦不為也;而其所以道執事光明盛大之德,而不自知止者,亦欲執事之知其知我也。
雖然,執事之名,滿于天下,雖不見其文,而固已知有歐陽子矣。而洵也不幸,墮在草野泥涂之中。而其知道之心,又近而粗成。而欲徒手奉咫尺之書,自托于執事,將使執事何從而知之、何從而信之哉?洵少年不學,生二十五歲,始知讀書,從士君子游。年既已晚,而又不遂刻意厲行,以古人自期,而視與己同列者,皆不勝己,則遂以為可矣。其后困益甚,然后取古人之文而讀之,始覺其出言用意,與己大異。時復內顧,自思其才,則又似夫不遂止于是而已者。由是盡燒曩時所為文數百篇,取《論語》、《孟子》、韓子及其他圣人、賢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終日以讀之者,七八年矣。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觀于其外而駭然以驚。及其久也,讀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當然者。然猶未敢自出其言也。時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試出而書之。已而再三讀之,渾渾乎覺其來之易矣,然猶未敢以為是也。近所為《洪范論》《史論》凡七篇,執事觀其如何?嘻!區區而自言,不知者又將以為自譽,以求人之知己也。惟執事思其十年之心如是之不偶然也而察之。
譯文
內翰執事:我蘇洵本是鄉野平民,生活窮困,曾經私下嘆息,覺得天下的人,不可能都是賢慧的,也不可能都不肖。所以賢明正直的人處在世上,有聚合必有分離,有分離又必有聚合。過去天子正當有意于統治國家治理天下的時候,范仲淹公在宰相府,富弼公當樞密副使,執事您與余靖公、蔡襄公任諫官,尹洙公奔走于上上下下,在邊防要塞施展才能。正當此時,天下的人,細如毛發的、實用如絲粟的才干,都紛紛起來,合成一股力量。而我蘇洵自認為一己的愚笨無用,沒有能力自我奮起,參與于眾人之間,所以退下來修養身心,寄希望于大道的將會成功,從而可以再次見到當代的賢人、君子們。不幸的是自己的道德學問還沒有修養好,范仲淹
參考資料:完善
1、 韓愈等著;夏華等編譯.唐宋八大家集 圖文集.遼寧:萬卷出版公司,2012年10月:第234頁—第238頁 2、 (唐)韓愈等著.唐宋八大家散文鑒賞 圖文珍藏版.北京:線裝書局,2010年:第387頁—第389頁,賞析本文是北宋文學家蘇洵寫給時任翰林學士歐陽修的一封自薦信。書信先述當朝諸位賢人君子的離合變故,以表作者自己的慕歐之意;次敘孟、韓、歐文之間的比較,以示自己知歐之深;三談作者平生之經歷,坦露十年學道之心得,以求歐公之知己。文章千回百折,卻絲絲入扣。尤其第一段中,采用層層剝筍之法,從諸賢的離合變故之中,層層轉換分離,最終點出歐公,把十年求賢之心歸于一人,又為后文作了張本。文章恣逞筆力,開闔抑揚,把蘇洵的慕賢之心、求薦之意、平生之志敘述得既曲折周詳,又委婉得體。
文章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通過對諸君子離合的敘述,作者懇切地說明了自己上書歐陽修的原因。六位君子行蹤的離合是一
展開閱讀全文 ∨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