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即事

李彌遜〔宋代〕〔〕

小雨絲絲欲網春,落花狼藉近黃昏。車塵不到張羅地,宿鳥聲中自掩門。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小雨如絲一般,似乎是要將春天網住;落花滿地,殘葉堆積,時間已近黃昏;
車馬塵囂不會進入這門可羅雀之處;在鳥雀的嘰喳聲中我獨自將門掩上。

注釋
狼藉:亂七八糟的樣子。
張羅地:即門可羅雀,十分冷落。
宿鳥:天黑歸巢的鳥。

賞析
此詩的前兩句寫眼前的春景。時當晚春,細雨廉纖,像織就了一張絲網,想要網住春光。這句是宋人以文為詩的典例,短短七個字,卻有多層意思:小雨絲絲,描繪小雨飄飄灑灑,綿密輕飏,是一層意思;由雨絲的狀貌,想到了真正的蠶絲,又是一層意思;由雨絲交織的狀況,想到由絲織成的細網,是一層意思;由暮春時令及網,想到眼前的雨似乎想把春網住,即把春留住,又是一層意思。這樣寫,層層遞進,設想及比喻都十分新穎。尤其是“網春”二字,道人所未道,令人拍案叫絕。就這么一句話,便將詩人感嘆春日易過、逝水難回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然而春天畢竟是留不住的,所以第二句放手寫殘春。眼前是落花狼藉滿地,天色黯淡,已近黃昏。這句是 展開閱讀全文 ∨,此詩的前兩句寫眼前的春景。時當晚春,細雨廉纖,像織就了一張絲網,想要網住春光。這句是宋人以文為詩的典例,短短七個字,卻有多層意思:小雨絲絲,描繪小雨飄飄灑灑,綿密輕飏,是一層意思;由雨絲的狀貌,想到了真正的蠶絲,又是一層意思;由雨絲交織的狀況,想到由絲織成的細網,是一層意思;由暮春時令及網,想到眼前的雨似乎想把春網住,即把春留住,又是一層意思。這樣寫,層層遞進,設想及比喻都十分新穎。尤其是“網春”二字,道人所未道,令人拍案叫絕。就這么一句話,便將詩人感嘆春日易過、逝水難回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然而春天畢竟是留不住的,所以第二句放手寫殘春。眼前是落花狼藉滿地,天色黯淡,已近黃昏。這句是景語,也是情語。上句的小雨,這句的落花、黃昏,這清冷凄涼的境地,正如李清照詞所表達的:“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聲聲慢·尋尋覓覓》)詩人正是借景吐露自己寂寞難忍的情愁。   上兩句是借景抒情,后兩句便因情寫景。首先用翟公罷官后門可羅雀的典故,說自己罷官后門前冷落的情況;然后寫自己在歸巢的鳥兒的鳴叫聲中,關上了家門。上句感嘆世情冷暖,下句寫寂寞無聊的哀傷。“宿鳥”應上半的黃昏,以鳥聲襯托前句門前的冷落,“自掩門”的“自”字,充滿了落魄的感嘆。既然門可羅雀,沒人來訪,門自然用不著開,可他的門居然開了一天,到這時候,暮色沉沉中,他才去關門。這舉動等于告訴人們,他是多么希望有人來,黃昏關門是何等無可奈何,他關的不單單是一扇門,又關閉了一整天的等待與期望。這樣一折,上句“車塵不到張羅地”的憤疾更為加深,詩人不甘寂寞的心情也暴露無遺了。   李彌遜被罷官后,心情不佳,所以反映到筆下的春景也是如此低沉,可見他胸中渟蓄著無數的不平。在官場時,感于官場的復雜與黑暗,想要掛冠歸隱,與麋鹿為友;一旦真正被排擠,回到家中,無所作為,又會因報國無門而感嘆寂寞,憤憤不平,大多數正直而有志向的文人,幾乎都碰到過這類矛盾。李彌遜是如此,被人們普遍稱贊的司馬光也是如此。司馬光罷官后也作過一首與李彌遜類似的詩,中有句云:“故人通貴絕相過,門外真堪置雀羅。”憤疾之情,溢于言表。   詩以春暮黃昏,落花狼藉寄托政治上的失意,與歐陽修《蝶戀花》詞下半闋(“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非常相似。▲,參考資料:完善 1、 劉學鍇 等.宋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861-862
創作背景
此詩的前兩句寫眼前的春景。時當晚春,細雨廉纖,像織就了一張絲網,想要網住春光。這句是宋人以文為詩的典例,短短七個字,卻有多層意思:小雨絲絲,描繪小雨飄飄灑灑,綿密輕飏,是一層意思;由雨絲的狀貌,想到了真正的蠶絲,又是一層意思;由雨絲交織的狀況,想到由絲織成的細網,是一層意思;由暮春時令及網,想到眼前的雨似乎想把春網住,即把春留住,又是一層意思。這樣寫,層層遞進,設想及比喻都十分新穎。尤其是“網春”二字,道人所未道,令人拍案叫絕。就這么一句話,便將詩人感嘆春日易過、逝水難回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然而春天畢竟是留不住的,所以第二句放手寫殘春。眼前是落花狼藉滿地,天色黯淡,已近黃昏。這句是景語,也是情語。上句的小雨,這句的落花、黃昏,這清冷凄涼的境地,正如李清照詞所表達的:“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聲聲慢·尋尋覓覓》)詩人正是借景吐露自己寂寞難忍的情愁。
李彌遜

李彌遜(1085~1153)字似之,號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現居士等,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大觀三年(1109)進士。高宗朝,試中書舍人,再試戶部侍郎,以反對議和忤秦檜,乞歸田。晚年隱連江(今屬福建)西......[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考試畢登銓樓

梅堯臣〔宋代〕

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游白水書付過

蘇軾〔宋代〕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

杏花天·詠湯

吳文英〔宋代〕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張元干〔宋代〕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