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枝詞

鄭文寶〔宋代〕〔〕

亭亭畫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煙波與風雨,載將離恨過江南。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高高的畫船系在春水邊,行人與友人依依不舍,直到半醉才離去。
不管煙波浩渺,也不管雨打風吹,帶著行人遠去,滿載著離恨去到那遙遠的江南。

注釋
亭亭:高高聳立的樣子。
畫舸(gě):即畫船。
半酣:半醉。

賞析
賞析

  該詩首句是說一只漂亮的畫船系在岸邊的柳樹上,表現的是一個“等”字。“亭亭”多用來形容姑娘之苗條、靚麗,作者卻用來描寫船,可見作者的構思不同一般。“系”的后面省略了賓語,與劉禹錫的“只有垂楊綰別離”手法相同,且暗切題意,手法不同凡響。“春潭”化用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用筆老到,布局精巧。該句中沒有正面寫柳,但“系”字和詩題相照應,已暗示了所系之處。古代有折柳贈別的風俗,因為“柳”諧“留”音,寓有惜別之意,因此,首聯所展示的系舟楊柳岸的畫面,恰是一幅春江送別圖。

  “直到行人酒半酣”以“直待”接續,回答了等的對象:行人,也就是將要離開家鄉的人。在船將發未發之際,送行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該詩首句是說一只漂亮的畫船系在岸邊的柳樹上,表現的是一個“等”字。“亭亭”多用來形容姑娘之苗條、靚麗,作者卻用來描寫船,可見作者的構思不同一般。“系”的后面省略了賓語,與劉禹錫的“只有垂楊綰別離”手法相同,且暗切題意,手法不同凡響。“春潭”化用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用筆老到,布局精巧。該句中沒有正面寫柳,但“系”字和詩題相照應,已暗示了所系之處。古代有折柳贈別的風俗,因為“柳”諧“留”音,寓有惜別之意,因此,首聯所展示的系舟楊柳岸的畫面,恰是一幅春江送別圖。

  “直到行人酒半酣”以“直待”接續,回答了等的對象:行人,也就是將要離開家鄉的人。在船將發未發之際,送行者和行人依依話別,做最后一刻的流連。珍重彼此的友誼,珍重這別離的時刻,送行的人殷勤勸酒,“直到行人酒半酣”,這里含有“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意思。同時也表明,行人所以喝得半醉,一來是朋友情重,二來是為了排遣離憂。作者在上一句“亭亭畫舸”停在水中這一特寫背景下,創立了似乎是游春的場面,而下句轉入離別,出現心理的反差,離別的黯然銷魂的意況隱現在句中。這兩句語言很含蓄,意思卻很明白。這里不說人有情而怨別,卻怪畫船無情,無理而妙。

  三四句作者直寫離別。第三句在首句“點染的畫船上做文章,說不管煙波浩渺,不管風風雨雨,行人終將離去,畫船帶走的只是離愁別恨。包含了送行者相留不住的怨情,也表現了行人欲留不能,不得不走的無奈,像是友人對行者的埋怨,又像是行者的自怨自艾,寫得情意盎然。

  最后一句“載將離恨過江南”將抽象的離恨,化為有形體、有重量的東西,使人分外感到離恨的深刻沉重,意象非常新奇。作者不寫船帶走行人,也不寫行人的離恨,而是說船帶走的是離恨,多了一層轉折,加深了意境。同時把離愁悲恨這一抽象的情態想象成實在的物質,可以放在船上運走,就更為奇妙。此詩在新巧上做文章。作者把離愁別恨變成有分量的東西,可用船來載,在“愁”的分量上做文章,更加深切地表現了心中的凄苦,為人所稱道。這一手法為后代詩人借鑒。好的比喻,好的意境,是不怕重復的。

  《柳枝詞》這一題目是后人加的。古代有折柳贈別的風俗,所以寫柳也多與敘別相聯系。詩第一句中的“系”字,就包涵著楊柳。其實此詩中心不在詠柳,而在詠別。

  如何把無形的別情直觀可感地寫出來,這首詩的構思有三點值得稱道的地方:

  一是第四句中的“載”字,把抽象的別情化為有形的,可以被運載的東西,同時也顯示出別情的沉重。

  二是移情于物。清人吳喬說此詩,“人自離別,卻怨畫舸”,似乎是這無情的畫舸,在經過一段沉默難耐的等待之后,只等行人上了船,便毫不遲疑地把人載向江南。人情無奈,遷怨于物,如此言情,深婉蘊藉。

  三是“此詩首句一頓,下三句連作一氣說,體格獨別”。七絕詩通常分為兩節,前兩句與后兩句間有一個轉折,而此詩一氣而下,使我們直覺得相別之干脆、舟行之飛速,不容人有絲毫的纏綿悱惻,有力地烘托出濃重的怨別之意。▲

,

參考資料:完善

1、 李夢生.宋詩三百首全解: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155-156 2、 周邦彥《尉遲杯》:隋堤路。漸日晚、密靄生深樹。陰陰淡月籠沙,還宿河橋深處。無情畫舸,都不管、煙波隔南浦。等行人、醉擁重衾,載將離恨歸去。
創作背景
公元975年(北宋開寶八年)宋滅南唐后,鄭文寶仍被宋朝廷錄用,被任命廣文館生。為此詩乃作者宦途中所作,抒寫詩人在運河之上、隋堤之畔的客舟之中的一段離情別恨。
鄭文寶

鄭文寶(953~1013)字仲賢,一字伯玉,汀洲寧化(今屬福建)人,鄭彥華子。太平興國八年進士,師事徐鉉,仕南唐為校書郎,歷官陜西轉運使、兵部員外郎。善篆書,工琴,以詩名世,風格清麗柔婉,所作多警句,......[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考試畢登銓樓

梅堯臣〔宋代〕

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游白水書付過

蘇軾〔宋代〕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

杏花天·詠湯

吳文英〔宋代〕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張元干〔宋代〕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