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黃頭郎,搖船外出,久久未歸還。
一個荷花般的身影在南面的水邊,獨自佇立,愁容滿面。
流水潺潺,像撥弄著湘娥的佩環,竹啼生露,月光布滿山澗。
輕拂玉瑟,彈起《青門》曲,山間的云露把黃色的葛花濕染。
白色的蘼蕪花開滿了沙灘,早來的秋風預告著丈夫即將回返。
為迎接親人,鋪掃羅錦褥墊,還急急忙忙把鴛鴦爐里的熏香點燃。
注釋
黃頭郎:漢代掌管船舶行駛的吏員。后泛指船夫。根據“五行”理論,土勝水,其色黃,所以古代撐船的人都戴黃帽,號為“黃頭郎”。
撈攏:搖船蕩槳。葉蔥奇注:“撈攏,指搖船蕩槳。”
這是一首思婦的怨歌。宋代大詩論家嚴羽說過:“唐人好詩,多是征戍、遷謫、行旅、離別之作,往往能感動激發人意。”李賀這首《黃頭郎》通過押運管理船運的下級官吏的境遇,來反映唐代社會生活中的思婦懷人這一主題。
詩的開頭兩句,“撈攏”一詞點出了造成夫妻分離、家人不能團聚的原因。“去不歸”表面上只是敘述,但這一“敘述”卻包含著幽怨。他成年累月離家在外,引起自己無限的思念。兩句詩似脫口而出,又似呼喚遠方的丈夫。這樣,詩一開頭就把一個情感豐富的少婦形象呈現出來。
“南浦芙蓉影,愁紅獨自垂。”送別丈夫的水邊,一支荷花,影影綽綽,那紅色顯得那樣的哀愁,獨自低垂著頭
展開閱讀全文 ∨,這是一首思婦的怨歌。宋代大詩論家嚴羽說過:“唐人好詩,多是征戍、遷謫、行旅、離別之作,往往能感動激發人意。”李賀這首《黃頭郎》通過押運管理船運的下級官吏的境遇,來反映唐代社會生活中的思婦懷人這一主題。
詩的開頭兩句,“撈攏”一詞點出了造成夫妻分離、家人不能團聚的原因。“去不歸”表面上只是敘述,但這一“敘述”卻包含著幽怨。他成年累月離家在外,引起自己無限的思念。兩句詩似脫口而出,又似呼喚遠方的丈夫。這樣,詩一開頭就把一個情感豐富的少婦形象呈現出來。
“南浦芙蓉影,愁紅獨自垂。”送別丈夫的水邊,一支荷花,影影綽綽,那紅色顯得那樣的哀愁,獨自低垂著頭。這里是寫荷花,但更是寫人。在煙波渺渺的南浦,一支愁紅慘淡的荷花,孤伶伶的,把氣氛渲染得那樣寂寞凄涼。這凄涼的荷花其實也是人,正是那寂寞哀愁的少婦形象的藝術化。丈夫出遠門,長久未歸,她獨自一個人又到了送別丈夫的水邊,佇立著,眺望遠處的船帆,一張張帆過去了,過去了,卻不是自己丈夫的歸帆,她只能哀愁傷感地低下頭。這花似人,以花寫人;這人似花,以人擬花。花人合一,人比花更愁。詩人把思婦苦苦相待的心情生動形象地傳給了讀者。接下去詩人用了一個流淚的典故。娥皇、女英這一傳說富有美麗的神話色彩,能引起讀者豐富的幻想。特別是李賀在運用這個典故時突出了聲、色兩個方面,使這個人們常用的典故和當時的環境十分吻合,有聲有色地渲染了環境,渲染了人物的心情。你看:那叮咚叮咚的流水聲,多像是二位妃子趕路時那玉佩碰擊的聲音;在慘淡的月影中,山間的竹子搖曳著,那竹葉上晶瑩的露珠兒像是幽竹的眼淚。這里的月影、水聲、幽竹、露珠,把“愁紅獨自垂”的“芙蓉”襯托得更加哀怨,也把少婦思念的情懷渲染得婉曲感人。以上是詩的第一部分。
“玉瑟調青門”一句可看作是“青門調玉瑟”的倒裝。這里場景變換了,從送別的“南浦”到了“青門”,這中間有時間的跳躍,不是連續性的場面。她算計著時間,自己心愛的丈夫大概要歸來了,于是抱起玉瑟到霸城門邊守候,盼望丈夫的歸來。她時而翹首歸途,時而彈瑟以消磨時光;一直到傍晚降臨,暮云冉冉而起,把開著黃花之葛藤都沾濕了。在河邊沙灘上的蘼蕪,開著白白的花,在秋風中擺動。這時候少婦想到要把羅薦打掃好,在鴛鴦爐上點燃香料,讓丈夫一到家就感受溫暖芳香。這位少婦盼望丈夫歸來的感情是多么熱烈真摯。這一部分里寫得親切動人,除了得力于詩人描繪了這位思婦的兩個行動:深情地抱瑟等候于青門外邊,在家中掃干凈墊薦、焚熱香爐;更得力于這六句詩對色彩的點染:青門、黃葛、白云、蘼蕪花,交匯成多姿多彩的畫面,這就更能突出少婦的感情了。全詩就是這樣,由兩部分組成:思念、盼歸。這兩部分前后呼應,構成了哀怨婉轉、情感深摯的境界。▲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站務郵箱:service@52shiwen.com完善
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