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溪石記

歐陽修〔宋代〕〔〕

菱溪之石有六,其四為人取去,而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臥于溪側,以其難徒,故得獨存。每歲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見其可怪,往往祀以為神。   菱溪,按圖與經皆不載。唐會昌中,刺史李漬為《荇溪記》,云水出永陽嶺,西經皇道山下。以地求之,今無所謂荇溪者。詢于滁州人,曰此溪是也。楊行密有淮南,淮人諱其嫌名,以荇為菱;理或然也。   溪旁若有遺址,云故將劉金之宅,石即劉氏之物也。金,偽吳時貴將,與行密俱起合淝,號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愛賞奇異,為兒女子之好,豈非遭逢亂世,功成志得,驕于富貴之佚欲而然邪?想其葭池臺榭、奇木異草與此石稱,亦一時之盛哉!今劉氏之后散為編民,尚有居溪旁者。   予感夫人物之廢興,惜其可愛而棄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亭之南北。亭負城而近,以為滁人歲時嬉游之好。   夫物之奇者,棄沒于幽遠則可惜,置之耳目則愛者不免取之而去。嗟夫!劉金者雖不足道,然亦可謂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豈不偉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孫泯沒而無聞,況欲長有此石乎?用此可為富貴者之戒。而好奇之士聞此石者,可以一賞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菱溪的巨石共有六塊:其中四塊已經被人取走了;另一塊雖然體積不大形狀卻很奇特,也被當地百姓收藏在家中;那塊最大的,還靜靜地仰臥在溪水之旁,因為它太難搬動,故而得以存留在這里。每到天氣轉寒秋霜降落溪水干涸后,大石便顯露出來,溪旁的人見此石形狀怪異,往往把它當成神靈來祭祀。   菱溪這條小溪,當地方志的圖畫和正文都沒有記載。唐朝會昌年間,滁州刺史李漬寫過一篇《荇溪記》,說此水是從永陽嶺流出來的,向西經過皇道山之下。到實地探求考察,如今并沒有叫做荇溪的溪流。再向滁州人打聽,人們都說:這條小溪就是荇溪。楊行密占據淮南的時候,淮南人因為要避諱他的名字,才改“荇”字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文章首先開篇點題,交代菱溪石的處所、環境, 以“溪旁人見其可怪,往往祀以為神”來突出石之“奇”。然后追溯其源,石的處所原為五代時權貴劉金的園囿。劉金為吳國楊行密的部將,以驍勇知名。其視菱溪石為奇物,據為已有。歲久廢圮,石亦湮沒。作者“惜其可愛而棄”,遂輦致于豐樂亭兩側,供滁州百姓觀賞。一石一事,平平常常。然而作者的高明之處就在于其筆觸并不停留在對菱溪石客觀的、表象的記敘上,而是以“人物之廢興”為契機,由此挖掘出富有深刻思想意義的內涵。昔日劉宅“陂池臺榭、奇木異草與此石稱,亦一時之盛哉?!倍駮r過境遷, “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孫泯滅而無聞”。作者于今與昔的鮮明對比中,發出富有警策 展開閱讀全文 ∨,文章首先開篇點題,交代菱溪石的處所、環境, 以“溪旁人見其可怪,往往祀以為神”來突出石之“奇”。然后追溯其源,石的處所原為五代時權貴劉金的園囿。劉金為吳國楊行密的部將,以驍勇知名。其視菱溪石為奇物,據為已有。歲久廢圮,石亦湮沒。作者“惜其可愛而棄”,遂輦致于豐樂亭兩側,供滁州百姓觀賞。一石一事,平平常常。然而作者的高明之處就在于其筆觸并不停留在對菱溪石客觀的、表象的記敘上,而是以“人物之廢興”為契機,由此挖掘出富有深刻思想意義的內涵。昔日劉宅“陂池臺榭、奇木異草與此石稱,亦一時之盛哉。”而今時過境遷, “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孫泯滅而無聞”。作者于今與昔的鮮明對比中,發出富有警策性的告誡: “嗟夫!劉金者雖不足道,然亦可謂雄勇之士,其乎生志意, 豈不偉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孫泯沒而無聞,況欲長有此石乎?用此可為富貴者之戒。”最后一段議論卒章顯志,表明了寫記的目的,是希望“富貴者”不要因好奇而將石據為已有,其用意是頗為深切的。由于那些“富貴者”驕奢淫佚,橫征暴斂,致民窮財盡,國勢日衰。作者憂心如焚,寄希望于革新。慶歷新政的失敗,使作者的抱負無以實現,雖貶官滁州,但并非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而是提出為政“寬筒”的主張。強調民生之安定,“節用以愛農”,以此緩和統治階級與人民之間的矛盾。文章于一石一事所發的議論,正是作者這一政治主張的具體體現。   作者以石為題,通過由此及彼的聯想、對比,于平凡小事中,挖掘出治國為政以民為本的深刻道理,可謂于微見著,平中見奇。作者這一深刻主旨的表達,不以深隱為奇,而是寫得淺顯平易,“文不雕飾,而辭切意明”。充分體現了歐文既明白曉暢,又精煉含蓄、耐人尋味的藝術風格?!?參考資料:完善 1、 呂晴飛主編.唐宋八大家散文鑒賞辭典 第五卷 (重排版):中國婦女出版社,2004年07月第1版:第150-152頁
創作背景
文章首先開篇點題,交代菱溪石的處所、環境, 以“溪旁人見其可怪,往往祀以為神”來突出石之“奇”。然后追溯其源,石的處所原為五代時權貴劉金的園囿。劉金為吳國楊行密的部將,以驍勇知名。其視菱溪石為奇物,據為已有。歲久廢圮,石亦湮沒。作者“惜其可愛而棄”,遂輦致于豐樂亭兩側,供滁州百姓觀賞。一石一事,平平常常。然而作者的高明之處就在于其筆觸并不停留在對菱溪石客觀的、表象的記敘上,而是以“人物之廢興”為契機,由此挖掘出富有深刻思想意義的內涵。昔日劉宅“陂池臺榭、奇木異草與此石稱,亦一時之盛哉?!倍駮r過境遷, “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孫泯滅而無聞”。作者于今與昔的鮮明對比中,發出富有警策
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吉水(今屬江西)人。修幼年喪父,家貧力學。天圣八年(1030)進士及第,為西京(今河南洛陽)留守推官。在西京三年,與錢惟演、梅堯臣、蘇舜......[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考試畢登銓樓

梅堯臣〔宋代〕

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游白水書付過

蘇軾〔宋代〕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

杏花天·詠湯

吳文英〔宋代〕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張元干〔宋代〕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