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diào)笑令·邊草

戴叔倫〔唐代〕〔〕

邊草,邊草,邊草盡來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萬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聲愁絕。
譯文及注釋
譯文邊塞的野草啊,邊塞的野草!野草枯盡,戍邊的兵士也已老。山南山北雪后放睛,千里萬里處處月明。明月啊,明月!遠處傳來胡笳一聲,令人悲苦愁絕。 注釋調(diào)笑令:詞牌名。唐·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曰:“打嫌《調(diào)笑》易,飲訝《卷波》遲。”自注:“拋打曲有《調(diào)笑令》,飲酒曲有《卷白波》。”詞調(diào)名蓋本唐曲。此調(diào)為單調(diào),八句,三十二字。第四、五句押平聲韻,其余各句均押仄聲韻。其中第二句疊用第一句,第七句疊用第六句,第六句顛倒第五句末二字而成。邊草:邊塞之草。此草秋天干枯變白,為牛馬所食。盡:死。雪晴:下過大雪后放晴。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這是一首反映邊地戍卒思歸情緒的小令,這類題材在唐詩中多得不可勝計,但在詞中卻很少見。盛唐時代的詩人們都向往到邊塞建功立業(yè),所以岑參等人筆下的邊塞風光無比壯麗,充滿樂觀的情調(diào)。但到了中唐時代,情況不同了,李益的邊塞詩就有一種凄涼的氣氛,不少詩篇描寫邊地戍卒的思鄉(xiāng)懷歸和哀怨情緒。戴叔倫此詞所寫也是這種思想情緒,但寫得非常含蓄深沉。   開頭“邊草”兩字重疊,固是詞調(diào)格律的要求,而在這里使人聯(lián)想到一望無際的草原,顯示出空間的寥闊,同時點明邊塞的地理環(huán)境,渲染了荒涼的氣氛。接著“邊草盡來兵老”一句,寫時間之悠長。邊草一次次從生長到枯萎,戍卒年年盼歸,從青年到衰老。值得注意的是 展開閱讀全文 ∨,這是一首反映邊地戍卒思歸情緒的小令,這類題材在唐詩中多得不可勝計,但在詞中卻很少見。盛唐時代的詩人們都向往到邊塞建功立業(yè),所以岑參等人筆下的邊塞風光無比壯麗,充滿樂觀的情調(diào)。但到了中唐時代,情況不同了,李益的邊塞詩就有一種凄涼的氣氛,不少詩篇描寫邊地戍卒的思鄉(xiāng)懷歸和哀怨情緒。戴叔倫此詞所寫也是這種思想情緒,但寫得非常含蓄深沉。   開頭“邊草”兩字重疊,固是詞調(diào)格律的要求,而在這里使人聯(lián)想到一望無際的草原,顯示出空間的寥闊,同時點明邊塞的地理環(huán)境,渲染了荒涼的氣氛。接著“邊草盡來兵老”一句,寫時間之悠長。邊草一次次從生長到枯萎,戍卒年年盼歸,從青年到衰老。值得注意的是以“草盡”烘托“兵老”,還暗寓著統(tǒng)治者把戍卒當作“邊草”一樣看待的意思,表現(xiàn)出作者對統(tǒng)治者不管戍卒死活的斥責和抗議,寄托著對戍卒遭遇的深切同情。   中間一聯(lián)對句,非常工整。“山南山北雪晴,千里萬里月明。”前句寫邊塞冰天雪地,一片銀白,“山南山北”點明白雪覆蓋面之廣闊,“晴”字點明飄雪已經(jīng)停止,同時為下句的“月明”作鋪墊。下句寫白雪襯托下的月色分外皎潔,“千里萬里”寫月亮普照之廣,同時也暗寓著邊塞與家鄉(xiāng)相隔之遙遠。人隔兩地,但所望之月是同一個月,所以明月是最易引起懷人思鄉(xiāng)之景,李白著名的詩篇《靜夜思》就是描繪見月思鄉(xiāng)的情景,唐代寫望月懷鄉(xiāng)的詩篇不勝枚計。接著又按格律要求疊用“明月,明月”,使讀者更體會到:戍卒面對明月,思鄉(xiāng)懷人之情更切,似乎戍卒的思想已長著翅膀飛回了家鄉(xiāng)。   結句“胡笳一聲愁絕”,一聲胡笳使戍卒從思鄉(xiāng)夢中驚醒過來,原來自己仍舊身在邊地,最后用“愁絕”二字表現(xiàn)出戍卒的極端憂愁苦悶,同時也起了點明主題的作用。   全詞沒有出現(xiàn)思鄉(xiāng)懷人的字樣,但句句都圍繞著這一主題,其特點是全用景物烘托的手法。邊地將盡的枯草,積滿山嶺的冰雪,晴朗夜空的明月,凄涼悲切的胡笳聲,所有這些景物描寫,都是為了烘托戍卒的心情,有了前面的層層鋪墊,最后用“愁絕”二字點明,就顯得心情特別沉重而有力。   此詞的另一特點是重疊的結構形式。按照詞的格律要求,全詞有兩對疊句,這種重疊通過重復歌詠可加強感情的抒發(fā),同時也起了加深意境的作用。“邊草”重疊,形成一種荒涼的意境,描寫了戍卒的活動背景,也烘托出戍卒空虛凄涼的心境,這就與單用“邊草”二字的作用不同。“明月”重疊,一方面是上句末尾“月明”二字的顛倒,使之與上句轉(zhuǎn)折呼應,這也是轉(zhuǎn)應曲詞調(diào)的格律要求,形成上下句勾連的格局,可產(chǎn)生回環(huán)往復的韻致,另一方面,“明月”二字的重疊,造成了一種明月普照的柔和氛圍,烘托出了戍卒思鄉(xiāng)懷人的強烈不安的情緒。   全詞意境極為深沉含蓄,是中唐文人詞中難得的一篇佳作。▲,參考資料:完善 1、 陸國斌,鐘振振 .《歷代小令詞精華》 .長沙 :岳麓書社 ,1993 :24-25 .,鑒賞   盛唐、中唐時代,北部、西北部邊疆與異族的戰(zhàn)爭接連不斷,邊塞生活、邊兵情懷就成為詩詞中的常見題材。這首邊塞詞就抒寫了久戍邊陲的士兵冬夜對月思鄉(xiāng)望歸的心情。   開頭三句以邊草起興,感嘆長期在邊關征戰(zhàn)的兵士的命運如同邊草。邊草就是邊地的白草,據(jù)《漢書·西域傳》顏師古注,謂白草“干熟時正白色,牛馬所嗜也。”王先謙補注謂白草“冬枯而不萎,性至堅韌。”這種草在秋天開始變白,冬天枯干。士兵征戰(zhàn)邊關,春去冬來,年復一年,歸期渺茫。他們望斷邊草漸漸變白枯干,深感青春消逝,年華老去,在這僻遠廣漠的邊地,更勾起了濃重的鄉(xiāng)思。而朝廷把他們征發(fā)到邊關以后,卻不加關心,他們戍邊到老也無人來換防 展開閱讀全文 ∨
創(chuàng)作背景
這是一首反映邊地戍卒思歸情緒的小令,這類題材在唐詩中多得不可勝計,但在詞中卻很少見。盛唐時代的詩人們都向往到邊塞建功立業(yè),所以岑參等人筆下的邊塞風光無比壯麗,充滿樂觀的情調(diào)。但到了中唐時代,情況不同了,李益的邊塞詩就有一種凄涼的氣氛,不少詩篇描寫邊地戍卒的思鄉(xiāng)懷歸和哀怨情緒。戴叔倫此詞所寫也是這種思想情緒,但寫得非常含蓄深沉。
戴叔倫

戴叔倫(732-789),字幼公,一作次公。潤州金壇(今江蘇金壇縣)人。德宗貞元進士。曾先后出任新城縣令,東陽縣令,江西節(jié)度使府留后,撫州刺史,容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本管經(jīng)略使。后上表請為道士,不久病卒......[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一

賈至〔唐代〕

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嶺上逢久別者又別

權德輿〔唐代〕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杜牧〔唐代〕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開圣寺

溫庭筠〔唐代〕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