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
鑒賞
此詩作于劉長卿旅居揚州之時。安史之亂爆發后,劉長卿長期居住的洛陽落入亂軍之手,詩人被迫流亡到江蘇揚州一帶,秋日登高,來到吳公臺,寫下這首吊古之作。
這是一首詠懷古跡的吊古詩。首聯是寫因觀南朝古跡吳公臺而發感慨,即景生情。第二聯一寫近景,一寫遠景,第三聯以夕陽襯舊壘,以寒磬襯空林,舊日輝煌的場所如今是衰草寒煙,十分凄涼。在一個秋風蕭瑟的日子里,詩人登上南朝舊壘吳公臺。臺上的寺廟已經荒涼,人蹤稀少;遠望山巒,皆在云罩霧繚之中。傍晚的太陽沿著舊日的堡壘緩緩下落,寺院中傳出的鐘磬之聲慢慢向空林中擴散。秋風四起,這鐘磬之聲也似帶有一種寒意。南朝故跡尚存,人去臺空,只有長江之
展開閱讀全文 ∨,鑒賞
此詩作于劉長卿旅居揚州之時。安史之亂爆發后,劉長卿長期居住的洛陽落入亂軍之手,詩人被迫流亡到江蘇揚州一帶,秋日登高,來到吳公臺,寫下這首吊古之作。
這是一首詠懷古跡的吊古詩。首聯是寫因觀南朝古跡吳公臺而發感慨,即景生情。第二聯一寫近景,一寫遠景,第三聯以夕陽襯舊壘,以寒磬襯空林,舊日輝煌的場所如今是衰草寒煙,十分凄涼。在一個秋風蕭瑟的日子里,詩人登上南朝舊壘吳公臺。臺上的寺廟已經荒涼,人蹤稀少;遠望山巒,皆在云罩霧繚之中。傍晚的太陽沿著舊日的堡壘緩緩下落,寺院中傳出的鐘磬之聲慢慢向空林中擴散。秋風四起,這鐘磬之聲也似帶有一種寒意。南朝故跡尚存,人去臺空,只有長江之水,在秋日的夕陽中獨自流淌。末聯寫江山依舊,人物不同。最后兩句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之氣韻。
此詩將憑吊古跡和寫景思鄉融為一體。對古今興廢的詠嘆蒼涼深邃。全詩寫“遠眺”,而主導情緒則是“悲秋”。通過對深秋景象的描繪,熔鑄了詩人對人生、社會、時代的凄涼感受。此詩文筆簡淡,意境深遠,乃“五言長城”的上乘之作。▲,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站務郵箱:service@52shiwen.com完善,這是一首登臨懷古詩。首聯扣題,挈領全篇。由臺上落葉起興,觸景生情,悲秋意緒溢滿紙端。秋風颯颯,落木蕭蕭,使人頓生悲涼之意。“秋入”二字有的版本作“秋日”,可能出于對仗工穩的考慮,“秋日”與“古臺”相對才恰切。但我以為用“入”字更妥貼,首先它緊承上句末尾時間名詞“后”字,揭示了詩人情隨景遷的心理流向。其次用“入”字這個趨向動詞更有力度,更微妙地傳達出詩人內心的愁苦與悵惘。懷鄉病本足以令人黯然傷神的了;且時又逢秋,這種鄉愁之苦就更增一層了,仿佛秋風秋氣將詩人的一顆傷痕累累的懷鄉之心團團裹挾住,沉甸甸的,無法解脫。再者,律詩首聯并不苛求對仗,用“入”字,使句法靈活而不板滯。
展開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