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滿教的迷戀_薩滿跳大神_神秘的薩滿祭司

作者:未知來源:詩文網網址:www.cqcjqzygs.cn發布時間:1634194901
6月12日是全國第五個文化遺產日,這一天,撫順八旗風滿族藝術團在遼寧大劇院廣場舉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中演出了原汁原味的《薩滿舞》,勾起了人們對一段歷史的回憶。   “跳薩滿”是滿族傳統宗教薩滿教的一種祭祀形式,民間俗稱“跳大神”。3年前,沈陽故宮博物院在國內首次舉辦了《清代薩滿教祭祀展》,展覽出幾十件罕見實物和大量圖片,向觀眾揭示了神秘的薩滿文化。   滿族入關前,凡祭祀必“跳薩滿”。入關后也未放棄薩滿祭祀的古俗,乾隆年間還頒行了《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使薩滿祭祀更加規范化、典制化。此后,薩滿教的祭祀活動成為清代“國祭”,與其他國之大典并行不悖。   選擇薩滿有說頭。薩滿,據說是通古斯語的漢語音譯,是“知曉”的意思。薩滿文化是以薩滿教的宗教儀式為核心的文化,是中國北方原始文明的核心。   薩滿文化作為古代文化的集合體,幾乎囊括了北方人類宗教、歷史、經濟、婚姻制度、文學、藝術、體育、民俗等各方面的文化成就。其代表內容有薩滿歌謠、薩滿舞蹈和薩滿造型藝術(包括繪畫、剪紙、刺繡等)。   薩滿非世襲,上一代薩滿死后相隔數年后,產生出下一代薩滿。新薩滿被認為是上一代薩滿的“神靈”選擇的。因而嬰兒出生時未脫胞胎者、神經錯亂者、久病不愈者,都被認為是當薩滿的征兆。學習當薩滿者,要學會祭神的禱詞,熟悉薩滿宗教活動的內容。最后考試時,跳得神志不清,才被認定這是薩滿“神靈”已附體,這才取得進行宗教活動的資格。   薩滿必須有“神帽”、“神衣”、“神鼓”等一套用具。“神帽”以銅條或鐵條為帽架,帽頂前側有一只銅制的鷹,后側是兩根銅制鹿角,角叉的多少表明薩滿的品級。“神衣”是緊身對襟長袍,一般用鹿皮制作,周身上下綴有銅鏡、小鏡、腰鈴等。下身后側是飄帶。“神鼓”以板條做鼓邊,用山羊皮、小牛皮或狍皮做鼓面。薩滿跳起“神”來。有節奏地敲“神鼓”,大小銅鏡和腰鈴相擊作響,飄帶四飛,儼然如沙場上的勇士。   薩滿在鼓聲中瘋狂   一直以來,許多人認為薩滿就是裝神弄鬼。他們穿上奇奇怪怪的衣服,說些聽上去完全不著邊際的話,或唱著舞著跳著,有時還喝雞血或吃生肉,很嚇人。實際上,“跳大神”就是薩滿的正常工作。薩滿的“跳神”一般在三種情況下進行:一是為人治病;二是教新薩滿;三是舉行祭祀儀式。   一般來說,“跳大神”要有兩個人共同完成,一個是薩滿,還有一個助手,被稱之為“栽立”。   薩滿為人治病的跳神儀式是這樣的:傍晚,在患者家中,點燃一種木本植物,發出香氣。屆時,薩滿身穿“神衣”,頭戴“神帽”,左手持鼓,右手拿槌,盤腿坐在西北角的專門位置上。薩滿打幾個哈欠后,開始擊鼓。然后起身,邊擊鼓,邊跳躍,邊吟唱。薩滿唱一句,“栽立”和參加跳神儀式的人們伴隨著合唱。鼓聲漸緊,薩滿下巴哆嗦,牙齒咬得咯咯作響,雙目緊閉,周身搖晃,表現出一種痛苦情狀。這時,有人拿出一團燒紅的火炭,放在薩滿腳前,謂之“為神引路”。   當鼓聲停息,薩滿開始渾身大抖。按薩滿文化的解釋,此時的薩滿已由“祖先神”附體。于是,薩滿開始問:“你們請我來有什么事?”病人親屬回答:“因家人患病,驚動祖先來給看病。”這時,薩滿再擊鼓吟唱,要求供祭某種祭品。   如果薩滿認定病人的靈魂被惡鬼掠去,這“神”就跳得更熱鬧了。薩滿要在想象中遠征沙場,與惡鬼搏斗,直殺得大汗淋漓、物我不分……薩滿“跳神”時間長短不一,視病人癥狀輕重,短則半小時,長則1~2個晚上。“跳大神”最受非議的就是治病,人們不相信不看醫、不吃藥,僅讓薩滿舞舞扎扎地跳一通,病就會好。特別是發現有些人利用跳神治病來騙財騙物后,“跳大神”開始聲名狼藉。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后,更被視為封建迷信、裝神弄鬼而遭到禁絕。   薩滿表演越來越罕見了   祭祖儀典是薩滿教的傳統。新中國成立以后好多年里,鄂溫克、鄂倫春、達斡爾等民族還保持著這種特色。祭祖多于春季舉行,又稱“四月會”。   鄂溫克人舉行祭祖儀典時,將“祖神像”掛于樹梢,東、西兩側分別掛日、月模型和薩滿的面具,樹間皮繩上懸掛馴鹿或犴等動物的頭、喉、舌、心、肺以及四肢和尾巴,獸頭朝向祖神;祭祀場所附近的樹干都涂抹上獸血。   達斡爾人在聚會的第三天,薩滿會將本氏族男女老幼集中在一處,繞以皮繩,三次將皮繩收緊又再放松,若皮繩長度有所增加,即認為是人丁興旺的預兆;眾人從繩下鉆出,認為可免災禍。當夜,薩滿還要模仿飛禽的動作和鳴叫,舉行吃血儀式,并將牛羊血抹在眾神偶像嘴上,以求福佑。   近兩年,在吉林省伊通牧情谷旅游風景區神鷹山開設一個薩滿祭壇表演場。在那里,人們會看到這樣一個場景:70歲的滿族老人石宗祥佩帶沉重腰鈴,手拿“神鼓”和馬叉,跪在地上,有節奏地敲響鼓,伴隨著鼓的韻律,老人哼唱起了蒼涼而又極具韻味的“神曲”……據說,他身上的腰鈴是祖上傳下來的,有10多斤重,共有48個鐵鈴。他表演的是薩滿祭祀中的一個片段,叫“野神祭”。   這位滿族石姓薩滿第九代傳人說:“這東西不能掙錢,現在很少有人愿意學了。”薩滿這種文化是否能傳承下去,滿族老人非常擔心。   薩滿死后葬在樹上   薩滿最初多是女性,以后男薩滿逐漸多起來。薩滿有家薩滿和野薩滿之分,在氏族血緣紐帶較強的時代,家薩滿的地位遠遠高于野薩滿。家薩滿主持氏族的各種祭祀活動,其中以祭天、祭祖為主,所以家薩滿多是建州女真人;而野薩滿則是用“跳大神”來為崇信者“驅邪除病”,他們多是別的部族的女真人。?????????? 建州女真統一了女真各部落后,滿族氏族社會迅速向封建旗制發展,家薩滿勢力日益衰落,除了按例舉行的祭天、祭祖外,幾乎不再有其他的活動。而以驅邪治病為名的野薩滿卻興旺起來,受到民間的推崇。這也是人們后來只知道“跳大神”而忽略或淡忘了薩滿教的一個原因。   薩滿地位崇高,所以薩滿死后的葬法與普通人是不同的。   據黑龍江省寧安縣志記載:過去薩滿死亡,他的遺體要葬在樹上,至今人們還偶爾能看到這些樹葬的遺跡。薩滿樹葬,可以說是天葬的一種形式。安葬薩滿,族人要選樹干粗大枝葉繁茂的樹木,在樹干上鑿出空穴,把樹枝穿入其中,然后將薩滿的棺木架在上面。據說,這種樹葬方式象征薩滿的靈魂能攀上天樹,重返天穹。后來,土葬逐漸代替了樹葬,但將薩滿的衣帽和其他“神器”隨葬的習俗一直沿襲到上個世紀。   孩子出生就見薩滿   滿族的生育習俗很有特色,而這些習俗活動都少不了薩滿主持或參加   滿族信奉薩滿教,因此,若三十無子,則要請薩滿求子。婦女懷孕時有諸多禁忌,不準坐鍋臺、窗臺、磨臺,不準參加他人婚禮。孩子出生前,要請薩滿向佛托媽媽(類似漢族的子孫娘娘)禱告。產房不能設在西屋,孩子出生時,炕上要鋪草,孩子生下來,叫“落草”。生的如果是男孩,則懸弧(樹條作成弓形,中間插一羽毛作箭)于門左;如果是女孩,則掛紅布于門右。孩子生下第二天,要請兒女多、身體好的婦女給他喂第一次奶,稱為“開奶”。然后,在第三天時為孩子行沐浴禮,用放了槐樹枝、艾蒿葉的水給孩子沐浴,并說一些祝福的話。再用姜片和艾蒿給孩子擦身,用新布沾茶水擦嬰兒的牙床,嬰兒大哭為大吉,稱“響盆”。用一根大蔥打嬰兒三下,是“一打聰明,二打伶俐,三打明明白白”之意。孩子生下第七天,要抱進搖車,稱“上車日”。孩子滿月,掛上長命鎖,取名。滿百日時,娘家送饅頭一百,謂之“蒸(增)百歲”,送錢一百,謂之“百歲錢”。滿族有睡“扁頭”的習俗,即讓嬰兒仰臥,枕內裝小米或高粱米,名為“睡頭”,時間長了,后腦勺就變扁平了。   滿族還有一個習俗是“換鎖”。孩子降生時,懸于門外的弓矢和紅布條,待其滿月后收回拴在子孫繩上,放在西墻的子孫袋中。向佛托媽媽祭祀求福時,將子孫繩拉到院中柳樹上,薩滿用柳枝給孩子灑水,意思是“驅除邪魔”。然后,將子孫繩上的五彩線套在孩子身體上,三天后,收回放到子孫袋里,因五彩線俗稱“鎖線”,所以此俗稱“換鎖”。   薩滿眼中“柳樹是神”   柳崇拜是薩滿教祭祀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自然崇拜中處于重要地位。柳圖騰崇拜在一些少數民族先民的心目中,具有神秘的宗教功能。   裕固族薩滿每年六七月間舉行家庭祭天儀式,在祭壇上要樹立“神桿”。這“神桿”必須用柳木,柳枝上纏著羊毛或各色布條。這表示柳木可以通天。   赫哲族薩滿“跳神”時,用柳樹條彎成一個半圓圈,像兒童跳繩似的跳上三次。隨后,在場的族人都各跳三次,并唱“鳩神歌”。按赫哲族的說法,跳進柳圈則意味著進入神靈施展威力的保護圈內,一切邪魔都不敢侵犯 。   達斡爾族薩滿每隔三年在三、四月之間向“眾神”進行一場血祭,為族人們消災祈福。薩滿所祭的12個“杜瓦蘭神靈”,都是由選取的各類楊柳樹來代表。在薩滿教中,柳就是神靈的象征。   鄂倫春族的薩滿在舉行治病儀式時,會手持柳條,為病人誦念祈禱詞后,摘下柳條上的葉子,拋向前方,認為這樣會引導病人恢復健康。柳樹易栽易活好繁殖,所以薩滿認為“柳神”會賦予人以新的生命力。   300多年前,有一條1300余公里的壕溝土堤橫亙在東北大平原上。這就是順治、康熙朝修建的“柳條邊”。清朝統治者修這道邊墻的目的是為了實行種族隔絕,禁止漢人越過邊墻打獵、放牧和采人參。為什么叫“柳條邊”呢?因為壕溝上每隔5尺插一根4寸粗6尺高的柳條,柳條間用繩連結成籬笆狀,稱之為“插柳結繩”。至于為什么偏要在壕溝上栽種柳條呢?當權者有兩個考慮,一是柳樹易栽易活繁殖快;二是滿族人對柳的崇拜會導致人們愛護柳條,不會亂砍濫伐,這對于柳條邊的保護很重要。   薩滿教在鳥中崇拜鷹和烏鴉,在植物中崇拜柳樹。在薩滿活動中,與柳的關系似乎比烏鴉更緊密。   源自薩滿舞的太平鼓   薩滿教衰落了,薩滿也銷聲匿跡,但薩滿舞中積極的文化內涵卻在民間得以傳承。流行于京西地區的太平鼓就是從滿族祭祀、祈福、驅邪、慶喜的薩滿歌舞演變而來的民間舞蹈藝術。   太平鼓是種有柄有環的單面鼓,圓形,鼓面用羊皮做成,鼓邊上配幾個紅色絨球,鼓柄下端拴若干鐵環。耍鼓時,表演者一面擊鼓抖環,一面騰挪跳躍。小伙子跳起來,舒展挺拔,鼓點打得上下翻飛;女孩兒的舞姿柔韌,輕巧,很美很俏。鼓與腰鈴并用這一顯著特征,是最明顯的滿族薩滿“跳神”的痕跡。太平鼓是由遼東傳到遼西,跨過長城逐漸傳入京畿的。與薩滿“跳神”活動相比,太平鼓活動除了在形式上保留了一面“神鼓”外,與祭祀活動已經沒有任何直接聯系了。但是,人們潛意識中的“神鼓”保平安祈盼太平的意念依然是太平鼓得以綿延的動力。   傳統的太平鼓舞蹈規模不大。清末年間,玩鼓的多是婦女,她們只在自家庭院結伴玩耍。日偽時期,日本人摧殘中國民間文化,太平鼓幾乎銷聲匿跡。新中國成立后,為慶祝解放,太平鼓藝人加入了游行的隊伍,太平鼓從此才變得壯觀起來。令人難忘的是1984年10月1日,京西太平鼓以二百多人的龐大陣容來到天安門廣場,參加了慶祝建國三十五周年的游行大軍。太平鼓這一優秀的民間舞蹈藝術,第一次接受了黨和人民的檢閱。
標簽:
猜你喜歡
八個有趣的對聯故事,文雅又幽默

未知

對聯形式短小,文辭精煉,是一種生動的藝術表現形式。 對聯又稱楹聯,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留下許多精彩的對聯,今天小編總結八幅

30部國學名著,30句至理名言,句句走心

未知

1.《尚書》 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志以道寧,言以道接。 以戲弄他人為樂,是道德敗壞的表現。太過沉迷于某一事物,就會喪失斗

那一年,70歲的李清照,被15歲的小丫頭diss

未知

溫乎曰: 正確的選擇, 就是能承擔由此帶來的后果。 哪怕是留有遺憾, 也不后悔。 1 女子無才便是德。 對于這項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