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吃春”習俗

作者:未知來源:詩文網網址:www.cqcjqzygs.cn發布時間:1634194891
“吃春”,即以春天的新芽、新葉為食,這是我國各地都有的民俗,但時間有參差。   一般來說,南方最早,春節即已開始,北方此時尚無綠色,故只能“咬春”,無法“吃春”,到立春前后,長江以北地區紛紛開始“吃春”,而老北京卻要等到春分(3月20日和22日之間)。   為什么老北京“吃春”晚?這與安全息息相關。   “吃春”最講究的,是用頭場春雨后的薺菜炒雞蛋,裹以春餅,薺菜可明目、止血,老北京用它祛除“貓冬”積攢下來的濁氣。此外是吃香椿、榆錢兒,以炸為主。對于院子中沒有樹的普通人家,則吃春菜,即一種野莧菜,又叫春碧蒿,它產量大,到處都有,做成湯,名為“春湯”,傳說此湯可以養肝。此外,就是吃樹芽了,以花椒芽、杏芽、柳芽為主,加蒜泥、姜汁等涼拌,這些樹芽都偏苦味。   從這些食物可知,“吃春”帶有很強的保健色彩,口味偏苦,因春天萬物萌生,容易使人氣躁傷肝,所以春天眼病發作幾率高,多吃苦味可以爽神順氣,且能免于“春困”。   然而,苦味食品多有微毒,老北京認為,微毒可激發肝臟的解毒功能,最大化地補益身體。但量很關鍵,剛立春時,萬物萌生,芽中所含微毒尚未散盡,并非“吃春”時機,春分為春季90天的正中,最為適宜。   當然,古人認識自然有牽強附會的一面,未必都經過實證。春季為北方蔬菜淡季,“吃春”很可能源于副食缺乏,只好食用野菜,并因此總結出一套經驗。在具體操作上,老北京“吃春”并非只在春分這一天,所食還包括面條菜、馬齒莧、柳絮(即柳樹花)等說不出講究的野菜。   所謂民俗,就是人們生活習慣的精致化。值得注意的是,老北京特別重視春分,也含有天子腳下的意味。在封建時代,“祭日大典”在春分舉行,屬“天地日月”四大祭之一,在“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時代,這是一年中的大節目。   明清“祭日大典”在日壇舉行,明代祭壇用紅色琉璃鋪成,象征太陽,氣勢雄偉,因紅色暗含“朱”家坐天下的意味,故清代改用青磚,徹底打破了“朝日壇紅琉璃,夕月壇用白”的規矩。此祭壇后被徹底毀壞,蕩然無存。目前保留的是近年復建的,由于紅琉璃燒制配方已失傳,故無法再現明代的風貌。   有了“祭日大典”的熱鬧,老北京的春分成了一個重要的日子,在這一天人們“吃春”、郊游、娛樂,也就顯得尤其應時。今年北京日壇將恢復中斷百年的“祭日”活動,從那些表演中,人們多少可以領略前輩們禮敬、虔誠的風貌。不過如今生活已大大改善了,“吃春”更要注意安全、衛生。   (本文資料主要引自《北京志·人民生活志》)
標簽:
猜你喜歡
八個有趣的對聯故事,文雅又幽默

未知

對聯形式短小,文辭精煉,是一種生動的藝術表現形式。 對聯又稱楹聯,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留下許多精彩的對聯,今天小編總結八幅

30部國學名著,30句至理名言,句句走心

未知

1.《尚書》 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志以道寧,言以道接。 以戲弄他人為樂,是道德敗壞的表現。太過沉迷于某一事物,就會喪失斗

那一年,70歲的李清照,被15歲的小丫頭diss

未知

溫乎曰: 正確的選擇, 就是能承擔由此帶來的后果。 哪怕是留有遺憾, 也不后悔。 1 女子無才便是德。 對于這項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