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字號遷京記
作者:未知來源:詩文網網址:www.cqcjqzygs.cn發布時間:1634194881
現今北京的一些著名老字號,其實原本是上海的,這一點,恐怕有很多年輕人并不知道。
第一個五年規劃(1953年~1957年)期間,北京市為了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從消費型城市轉變為生產型城市,迅速建起了眾多大型國營工業企業。這些企業建立以后,急需管理和技術人員。上海和江南的一些老工業城市,援助北京來了大批工業技術人員。我是1958年進北京618廠當學徒工的。這個廠是“一五”期間北京市重點建設的大型軍工廠之一。我進廠時,廠里的班組長、工段長、車間主任和一些廠級干部,大部分都是從上海、無錫等江南工廠援京來的。
為了給來京安家落戶的江南人提供生活方便,鑒于北京的服務業跟不上“一五”期間形勢的發展,與北京的首都地位也不相稱。1956年,周恩來總理親自安排上海服務業支援北京,將上海的一些老字號名店陸續遷來北京。于是,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萬里親自到上海,動員上海的餐飲、服裝、洗染、照相、美發等服務行業的著名企業,來北京安家落戶。從1956年開始,上海服務業的老字號名店陸續大舉遷京。創辦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的上海老正興菜館,以經營海味河鮮“上海本幫菜”,曾被譽為“飯店之王”。1956年,老正興的30余位經驗豐富的廚師、面點師和服務師進京,在前門大街開設了北京“老正興飯莊”。1923年開業的上海老字號美味齋飯莊,也隨即遷京落戶于南城的菜市口。來自上海21家老字號服裝店的200多名技術人員,來京后在王府井、前門、西四等繁華商業區,先后開設了“造寸”、“雷蒙”、“藍天”、“鴻霞”、“波緯”、“金泰”、“萬國”等時裝店。上海普蘭德洗染公司也來京在王府井大街開店。上海理發業的華新、紫羅蘭、云裳和湘銘四家名店的100多位技師,伴隨火車托運的燒水鍋爐、理發轉椅以及一應理發用具來到北京,在王府井東安市場北門的金魚胡同開設了著名的“四聯”理發館。“一五”期間前后,上海遷京的名店還有義利食品公司、浦五房南味肉食品店、西單第一理發館、中國照相館、國泰照相館、紅都時裝店及金星金筆廠等……
上海眾多的名店遷京,成為當時轟動京城的一件大事。這些在牌匾上都標志著醒目的“上海遷京”4個字的名店,受到北京各界人士的追捧。尤其是那些援京來的上海人和江南人,從中找到了“他鄉遇故知”的親切感。我們廠的上海師傅們,經常成群結伙地到“四聯”去理發;到老正興或美味齋“打牙祭”;到浦五房買南味秘制醬肉;到幾家時裝店做服裝,再和這些店里的上海老鄉們聊一聊,真是其樂無窮。我常聽師傅們津津樂道這些上海名店,心中充滿了好奇。有一次,我去逛東安市場內的舊書店,出了北門,正對四聯理發館。這時想起師傅們講述的在這里理發如何“高級”、如何“享受”,突然心血來潮,想“奢侈”一回,就走進店內。店里已經有很多顧客在等候,新來的要先拿號,等待叫號。輪到我理發時,往那個據說是專門從美國進口的大皮轉椅上一坐,真有些飄飄然的感覺。經過了一番洗頭、理發、刮臉、吹風的“高級享受”,記得光毛巾就換了七八次,我交了8毛錢,容光煥發地走出店門。平時,我都是在廠里大澡堂子附設的理發室理發,每次5分錢。這次一下子花去了我一年多的理發費用,但總算體驗到了上海名店的名不虛傳。
50多年過去了,當年援京的上海師傅們,早已融入了北京這個五湖四海人組成的大家庭。他們從“老上海”已經成了“老北京”。但他們為北京做出的貢獻,將銘刻在北京經濟發展的史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