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時代端午節的文化氣脈
作者:未知來源:詩文網網址:www.cqcjqzygs.cn發布時間:1634194843
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吊祭江誦君賦。
經歷了兩千年的變遷,作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的端午節仍在傳承。本報記者多方走訪專家、查閱史料,翻找出端午傳承數千年留下的傳統習俗和文化氣脈,重現不同時代的端午記憶。
古代端午最早是健康節
戰國時期人們把包含夏至的五月看成是邪氣叢生、有害于生命的“惡月”,這一時節,各種能辟邪的物事紛紛登場
全民動員沐浴蘭湯、掛菖蒲、纏絲帶、喝雄黃酒辟邪保健,這是戰國時代端午節的場景。最早的端午節,其實與屈原無關,而是夏季驅除疫病的節日,可以說是最早的“健康節”。
重慶市孔子儒學研究會會長鮮于煌介紹,戰國時期人們認為,夏至時節陽氣達到頂點,代表死亡的陰氣重新出現,并將逐漸強大。因此,他們把包含著夏至的五月看成是邪氣叢生、有害于生命的“惡月”。
正因為如此,在這一時節,各種能辟邪的物事紛紛登場。人們除了搞大掃除,還要采回能辟邪的蘭草,泡在熱水中沐浴,稱為“蘭湯沐浴”。同時,還要在門上懸掛可以辟邪的菖蒲、艾蒿,在家中貼上鎮邪的艾虎或符圖,并在手臂上纏繞“令人不病瘟”的五彩絲帶。
五月是“惡月”的說法并非完全迷信。鮮于煌說,五月正是蜈蚣、蜘蛛、蛇等“五毒”出沒的日子,加上天氣漸熱容易產生各種疾病,因此人們采用各種手段防止疫病,期待家人健康。喝雄黃酒的習俗也是由此而來。在大家熟悉的《白蛇傳》中,白蛇就是在喝了雄黃酒后現出了原形,可見在人們心目中雄黃酒辟邪的力量之強大。
“如果去除了其中迷信的成分,端午節的現代意義其實也可以理解為‘辟邪’?!滨r于煌說,這種辟邪就是把過去一些不好的“氣”,也就是人的某種不佳的狀態,通過凈化的方式統統去掉,換一個全新的狀態,表達了一種美好的愿望和積極進取的態度。
南朝留下屈原托夢傳說
端午節被賦予了紀念圣賢的色彩,體現了社會的道德思想,成為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一種象征,與愛國精神緊密聯系在了一起
一個驅毒辟邪、祈求健康平安的節日,又怎么有了紀念屈原的傳說?據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陳連山考證,最早把端午節與屈原聯系起來的傳說是東漢應劭《風俗通》,其中稱端午纏五彩絲的習俗是因為屈原,但并沒有提供詳細的故事情節。
南朝梁代吳均的《續齊諧記》第一次記錄了完整的粽子源于紀念屈原的傳說:屈原在端午日自投汨羅江而死。楚國人為悼念他,每到端午節就在竹筒中裝上米,投進河里祭祀屈原??墒牵搅藮|漢光武帝時代,屈原顯靈給歐回說:“過去人們送給我的竹筒粽子外邊沒有五色絲和楝樹葉,都被蛟龍偷走了。請以后獻祭的時候纏上五色絲和楝樹葉。”歐回遵照屈原的吩咐做了,于是形成了后來包粽子的習俗——竹筒外邊纏五色絲和楝樹葉。楝樹葉有濃烈氣味,古人用來辟邪。這種粽子,唐代還有流傳,叫做“新筒裹練(楝)”。
這個來自藝術虛構的傳說得到廣泛傳播,雖然流傳到今天有各種不同版本,但紀念屈原的主要情節得以保留,并得到全國人民的認同。
“端午這個普通的節日,有了一層神圣的色彩?!滨r于煌說,其實吃粽子和劃龍舟,也是早已有之的民俗活動,但漸漸形成了紀念屈原的傳說后,這些活動就遠遠超出了其本身的意義,而被賦予了紀念古代圣賢的色彩,體現了社會的道德思想,成為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一種象征,與愛國精神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
“詩人節”在重慶設立
老舍、冰心、郭沫若等眾多詩人,一致決定將端午定為詩人節。端午的慶典,凝聚著國人抗敵的斗志
民族危亡的時刻,端午和它所代表的愛國精神得到極大張揚。
抗戰最為艱苦的1941年春夏,日軍企圖用狂轟濫炸摧毀中國人民的意志。但就是這時,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卻在陪都重慶發出號召,要在端午這天舉行“詩人之會”。
春夏之交正是日本飛機頻頻來襲之季,我們的詩人能冒險犯 難,進城作大聚會嗎?事實是請柬只發出100多份,到會卻是400多位詩人。
1941年5月30日端午這天舉行的大會上,眾詩人一致決定將屈原沉江的端午定為詩人節,老舍與冰心、胡風、郭沫若、臧克家等53人,聯名簽署了《詩人節宣言》,并以《詩人節緣起》為題,登在重慶的《新華日報》上:“我們決定詩人節是要效法屈原精神……詛咒侵略,謳歌創造,贊揚真理?!?
宣言鼓舞了士氣,其精神也得以傳承。一位叫董鏡桂的作家這樣描述1943年端午這天重慶街頭的景象:“翠綠的艾葉,掛在家家門首,鮮紅的慰勞標語,飄揚空中,穿黃黑制服或藍布大褂的隊伍,不時出現在街頭,他們都是分頭到郊外慰勞將士的。”
董說,這是在為民族作生死搏斗的第六年頭,捧著盤盤雄黃朱砂的小孩們在街頭尖聲叫道:雄黃,朱砂,吃了避毒驅邪?!斑@是民族正義感的象征,中國正在完成屈原留給我們的任務,正在做著忠邪不兩立的斗爭,在雄黃沖酒的暢飲之下,讓他凈化我們的血液吧,讓他沖去我們靈魂的渣滓吧!”
而據《抗戰時期陪都體育史料》記載,在重慶住了3個月、遭受了40多次轟炸的林無雙在“重慶觀感”中這樣描述當時的情形:“奇怪的是,戰爭在拖下去,中國的士氣卻越來越高……端午節,照樣有成千的人觀看龍船比賽,市民依然舉行慶祝,照樣生活著。”
端午的慶典,凝聚著國人抗敵的斗志。1941年入夏時節,緬甸傳來消息:我遠征軍以少勝多,打了勝仗。國民政府舉行龍舟大賽慶祝,“宋美齡親臨現場指揮,鼓舞人們抗擊日寇的決心。”市社科院研究員鄧平介紹,當時,人們還經常利用端午等傳統節日和抗戰紀念日,舉行“驅逐日寇”、“活捉漢奸”等渡江、登山活動,鼓勵民眾和在渝外國友人參加。
解放初辦水上運動會
自1951年舉行第一屆端午節水上運動會以來,山城的劃龍船活動革除了過去的蹬旗、敬神等程式,增加了規定競速項目。
今年77歲的重慶日報退休記者陳明信印象最深刻的,則是1951年在朝天門舉行的重慶第一屆端午節水上運動會。那時只有十五六歲的他,第一次看到大江里賽龍舟的盛大場面。
兩江交匯處扎著彩綢的“彩龍船”,就是比賽的終點,也是頒獎臺,獎品主要是鴨子,也有少量的紅包。十幾支龍舟隊分別從兩江向終點進發,朝天門一帶鑼鼓喧天,兩岸擠滿圍觀的市民。
賽龍舟的船是特制的,身形細長俗稱“黃瓜船”,前后還加了木雕的龍頭龍尾裝飾。船頭一人喊號子,船尾一人敲鼓,劃船的都是“水鷂子”,就是船被打翻,也能把它翻轉回來繼續劃。
據了解,當時設有龍舟競渡“搶鴨子”等表演項目,1500余名運動員參賽?!吨貞c體育志》記載,自1951年舉行第一屆端午節水上運動會以來,山城的劃龍船活動革除了過去由水運碼頭、商業行幫操辦,以及蹬旗、敬神、拜碼頭、放火炮請龍頭(踩船頭的人)等封建程式,增加了規定距離競速比賽、表演項目,并按比賽規程、規則進行評比、獎勵。每次比賽前還要進行培訓、宣傳,大大擴大參加活動的群眾面,劃船技術水平也隨之提高。
1959年端午節進行的重慶市龍舟比賽規模更加盛大,除了10多只龍舟參加競速項目比賽外,還有游泳、著裝泅渡、水上救護、摩托艇、航空航海模型等體育表演和彩船比美、水上游行、川江船型展覽等,十分熱鬧壯觀。
但文革開始后,“破四舊”讓傳統節日的習俗幾乎蕩然無存,直到改革開放后逐漸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