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來歷起源新考

作者:未知來源:詩文網網址:www.cqcjqzygs.cn發布時間:1634194815
端午將至,韓國稱端午是韓人之節。何新先生授權本站始發此文,正本清源。   五月五日端午,上古以為夏至之日,顓頊及殷商古歷以之為嘗黍之新年,彝歷以為星回之節,又演變為“火把節”。   今東亞有某國繼首都更名后,又欲將端午節本國化。而國人則數典忘祖,亦很少知道年節古俗的真正來歷。   1   端午,端,正也,始也。端午即正五,古“五”與“午”通用,故又為五月的第一個五日。   聞一多云“端午為持龍圖騰崇拜民族的祭祖日”。但何以設定此為祭龍祭祖之日,則前人無說。其實“端午”之設,是起源于上古之“夏至節”。上古以“夏至”(坤日)與“冬至”(乾日),為一年之兩大節日。   公歷以6月27日為夏至之日,約當夏歷之五月初。古歷之夏至在五月略相當于端午,而夏至之節,乃是殷商古歷的新年,嘗新黍之日也。   據近年商史學者研究甲骨文,夏歷五月是殷歷之歲首。常玉芝說:“氣象卜辭證明殷歷歲末歲首的交接是在夏季。殷歷的歲首一月是種黍和收麥之月,即相當于夏歷五月。殷人是以”大火“星昏見南中的夏歷五月為歲首,所以殷正建午。”   “殷歷是以麥收后的始食麥、種黍及大火初昏南中之時作為歲首正月的。于農事,則稱‘食麥’月;于天象,則稱可標志歲首的大火為‘大辰’、‘天子大紀’。此月為夏至所在月,相當于夏歷五月,借用月建稱名,則可說是‘建午’。”   《周禮·春官》:“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魅。”賈疏:“冬至日陽氣轉升而祭鬼神,夏至日陰氣轉升而祭地祗物魅,魅:百物之神。致人鬼于祖廟,致物魅于墠(音扇)壇。”   《周禮·春官·大司樂》:“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若樂六變,天神皆降。夏日至,于澤中之方丘奏之,地祗皆出。”可見遠古有夏至祭地祗的風俗。所謂地祗,就是地靈,包括田禝之神,亦即所謂“田祖”。   殷商歷法,以夏至(端午)為正月新年。西周建國后改歷,以立春為正月新年。其后,漢代行太初歷、三統歷,歷法運算日益精密,夏至不再確定于五月初五,夏至與端午遂分別為兩個節日。   但直到晉代,五月五日仍稱“地祗節”。《道藏·歲書》:“五月五日為地臘,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盛衰,外滋萬類,內延年壽,記錄長生。此日可謝罪,求請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據《風俗通》,古時夏至原曾有煮龜之俗,“令極熟,去骨,加鹽豉、麻蓼名曰‘菹’。”龜,龍物也。秋字《說文》作龝,正象煮禾及煮龜。   龜古音近秋。根據先秦古歷法,夏至一陰生,此日過后,天遂交入秋令矣。   2   據甲骨文,夏至之日,新麥成,種新黍,故以之為食新麥之節日。西周以后,則演變為端午嘗黍并以新黍獻神之俗。《禮記·月令》:“仲夏之月,日在東井,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是月也,農乃登黍。天子乃以雛嘗黍,羞以含桃,先薦寢廟。”(略引)   黍是中國古代五谷之主,古時包粽子用黍。黍乃稷之粘者,有赤白黃黑數種。許慎《說文》:“黍可為酒,從禾入水為意也。”魏子才《六書精蘊》:“禾下從汆,象細粒散垂之形。”“黍者,暑也,待暑而生,暑后乃成也。”所謂角黍,也就是獻神嘗新的粽子。   晉人周處在《風土記》中稱粽子為“角黍”:“仲夏端午,烹騖角黍,端,始也。”注:“謂五月初五日也。又以菰葉裹粘米煮熟,謂之角黍。”   角黍得名,源于牛角形。上古有以牛角裝酒食祭祖之俗,取牛角之形似“且”(男陽具)也。據古人說法,角黍之所以要包以寬葉,蓋取義于“蔭”。古人認為黍具陽火之性,又稱“火谷”,《爾雅翼》:“黍之秀特舒散,故說者以其象火為南方之谷。”火屬陽,而菰葉生于水中屬陰,以之與黍相配,乃具成“陰陽之象。”   《齊民要術》:“俗,先以二日,用菰葉裹黍米,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爛熟。于五月五日夏至,啖之。粘黍一名‘粽’,一曰‘角黍’,蓋取陰陽尚相裹,未分散之象。”   3   古人認為,夏至后天暴熱,易生百邪致病,如中暑、痢疾等。故于端午節,自古又有避惡之俗。   《后漢書·禮儀志》:“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桃印為門戶飾,以止惡氣。”《荊楚歲時記》:“荊楚人以五月五日并蹋百草采文,懸門戶上,以禳毒氣。”《風俗通》:“五月五日以五彩繩結續命縷,俗說以益人命。”(以彩繩系結祈福壽綿長,這也就是近年流行國際之間所謂“中國結”的起源。)   端午又有作藥浴之俗,藥用蘭草。《夏小正》:五月:“煮梅。蓄蘭、頒馬。”疏曰:“此日蓄采眾藥,以辟除毒氣。”蓄蘭即洗蘭,以蘭湯作沐浴。浴蘭湯、懸桃符,都是為避毒。因五月陽氣至極,極陽傷人,于是要避毒。   以夏至/端午為歲首之俗,今日早已不見于中原。但禮失而求諸野。在少數民族中,則至今仍可見此俗遺風。民族學家盧央指出,彝族太陽歷的新年稱“星回節”,因為在夏天的星回節有點火把的習慣,所以也稱為“火把節”。   陳久金說:“星回——就是北斗星開始回轉了。這時,正是谷子成熟的時候。俗說話:星回之日過火把節。我國古代習慣于以北斗斗柄的指向來定季節。彝族也以北斗斗柄的指向來定季節,與《夏小正》以斗柄指向確定正月和六月完全一致。”   陳久金又說:“星回節,又稱‘天中節’。‘天中’者,正五月也,因為上古歷法一年只有十個月,五月為中。”其實,所謂“天中”,與“端午”(端,正也。午,中也)之意義,本來完全相同。   4   火把節至今仍是東南一帶民俗大節。據游國恩說:   “滇中以舊歷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為火把節。”   明人李元陽《云南通志》云:“六月二十五日,束松明為火炬,照田苗,以火色占農。”李元陽是明嘉靖中人,當時已有火把節之記載,則其俗由來之久可知。明人楊慎《滇南月節詞》云:“六月滇南波漾渚,星回令節傳今古。”(摘錄《升庵全集》卷三十九)   清人陸次云《峒志》記:“六月二十四日,祭天過歲。”清人許實撰云南《祿歡縣志》:“六月二十四、五日,為火把節,亦謂星回節。夷人以此為度歲之日,猶漢人之星回于天而除夕也。是節會飲至于旬余不息,猶漢人之春宴相集也。兒童執火把,梢松枝,雜煤衽而擷之,見尊者叩首,舉燎逼裾,松煤燎之,火滿身,謂之‘送福’。”“男女齊會,四面繞坐,膾肉,飲酒,歌舞雜喧,以趁盛節。”“大家小戶俱盛酒,合家歡樂,樂為過年。”   許印芳《五塘雜俎》卷二《星回節》謂:“節之日既夕,在所人戶,同時燃木,入室遍照幽,口中喃喃作逐疫送窮語,而農人持火照田以祈年,樵牧漁獵各照所適,求利益大光明中”。   《祿歡縣志》亦謂“于野松樹燎,高丈余,燃之,以照田祈年,視其明暗,卜其豐歉。”“倒樹當門臥,男婦撩衣跨火過,群相賀曰:星回矣!穢氣解矣!”   由此可知,星回節、火把節即云南少數民族新年除舊之節,這種風俗與華夏族殷商古代之風俗相同。   上古曾有“十月歷法”,每年設為十個月,“天中節”在十月歷法之五月。但周秦以后改用夏歷,年十二月,“天中節”則成為六月矣。   5   秦漢以后,古禮失傳。以至對端午之起源,乃有種種異說發生。   一說端午起源于春秋時,為紀念晉人介子推。春秋五霸之一的重耳(晉文公)曾落難逃亡,介子推跟隨。沒有食物了,介子推割自己的股肉煮食于重耳。重耳復國后,賞賜隨從,介子推獨無所得,與母親隱居綿山(今山西介休東南)。重耳請他出山,他終不肯出。于是重耳燒山,介子推抱木而被燒死。于是重耳為紀念他,規定晉國以五月五日為寒食(不用火)之節。   [東漢蔡邕《琴操》:“介子綏(即介子推)割其腓股以謟重耳。重耳復國,子綏獨無所得。綏甚怨恨,乃作龍蛇之歌以感之,遂遁入山。文公驚悟迎之,終不肯出。文公令燔山求之,子綏遂抱木而燒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發火。”]   東漢邯鄲淳《曹娥碑》則說,端午節是起源于吳人紀念伍子胥:“五月五日,時迎伍君。”伍子胥盡忠于吳,反被吳王夫差殺害,拋尸于江,靈魂不死,化為錢塘江江濤之神。故吳越人民以其死之“五月五日”為紀念節日。   《會稽典錄》則記浙人之俗,認為端午是為了紀念漢代之孝女曹娥:“女子曹娥,會稽上虞人,父能弦歌為巫。漢安帝二年五月五日于江沂濤迎波神溺死,不得尸骸。曹娥年十四,乃緣江號哭,晝夜不絕聲七日,遂投江而死。”浙人為紀念曹娥,乃稱端午為“女兒節”。   但是流傳影響最廣的,自然還是端午節紀念屈原說。此說始見于梁吳均《續齊諧記》:“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之。”   又云:“漢建武中,長沙人區回忽見一士人自云三閭大夫。謂回曰:‘聞君當見祭,甚善。常年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當以楝葉塞其上,以綠絲纏之。此二物蛟龍所憚。’回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帶楝葉、五花絲其,遺風也。”   《初學記》引用《續齊諧記》這一說法,說民間怕祭屈原之米食被蛟龍所竊,因此創造了粽子為祭品,據說蛟龍怕粽子上的楝葉、綠絲。   李時珍《本草綱目》則認為正好相反,粽子就是喂給蛟龍吃的:“糉,俗作粽。古人以菰蘆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桐葉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為節物,相饋送,或言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飼蛟龍。”   6   端午龍舟競渡之俗,傳說起源于越王勾踐于五月五日檢閱水軍。《事物紀原》引《楚傳》:競渡“起于越王勾踐。”   《荊楚歲時記》則說其俗也是來自祭祀屈原:“五月五日,為屈原投汨羅,人傷其死,并將舟楫拯之,因以為俗。”《歲華紀麗》則綜合之,認為賽龍舟之俗是來自于:“因勾踐以為成風,拯屈原而為俗也。”   實際上,上古傳說舜帝南巡死于湘水。舜帝是楚人之祖,號稱“祝融”。楚俗以五月五日為“祝融(火神)生日”,所以為紀念舜帝祝融,而早有龍舟競渡之俗。   綜上所述,端午之節,起源于上古之“夏至節”,乃是殷商之“新年”日。端午食粽的風俗,來源于上古于新年日以新麥、新黍祭祀祖神。龍舟競渡,則為紀念南游水死的舜帝祝融也。后來隨歷史之變遷,屈原、伍子胥、介子推、曹娥的事跡亦因都死于“五月五日”而有所增附,但皆非其本原也。此節于秦漢以后(也許更早?)流傳到東亞、東南亞地區,遂成為國際節日矣。
標簽:
猜你喜歡
八個有趣的對聯故事,文雅又幽默

未知

對聯形式短小,文辭精煉,是一種生動的藝術表現形式。 對聯又稱楹聯,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留下許多精彩的對聯,今天小編總結八幅

30部國學名著,30句至理名言,句句走心

未知

1.《尚書》 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志以道寧,言以道接。 以戲弄他人為樂,是道德敗壞的表現。太過沉迷于某一事物,就會喪失斗

那一年,70歲的李清照,被15歲的小丫頭diss

未知

溫乎曰: 正確的選擇, 就是能承擔由此帶來的后果。 哪怕是留有遺憾, 也不后悔。 1 女子無才便是德。 對于這項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