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味濃的七月節日

作者:未知來源:詩文網網址:www.cqcjqzygs.cn發布時間:1634194780
進入農歷七月,將有三個民俗味很濃的佳節接踵而至,依次是:七月初七“七夕節”,七月十五“中元節”,七月二十二“財神節”。   農歷七月的第一個七天,便是“七夕節”。又稱“乞巧節”,俗呼“七月七”。因其常常下雨,老濰縣人還叫它“雨節”。眾所周知,這天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久別來相會,總是離人淚,說到動情處,能不“淚飛頓作傾盆雨”嗎?而今,國人又將其公認為“中國情人節”,似乎變成了未婚男女談情說愛的日子,或者是已婚者的結婚紀念日。其實,“七夕節”本來是少女們的節日,傳統習俗是:每到這天夜晚,少女們便于庭院之中擺上糕點瓜果,仰望天河,對天穿針,虔誠地祈禱,乞求織女賜予靈巧的雙手和精湛的技藝。要不,怎么會又叫“乞巧節”呢?民間有“乞巧歌”云: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下天堂;不圖針,不圖線,俺就學你那巧手段。昔日,每到七夕節,老濰縣最熱鬧的舉動是:各個戲園子都事先打出海報,紛紛上演各個劇種的《天河配》,民眾傾城,集體重溫牛郎織女的凄美傳說。七夕節,愛情的節,浪漫的節,它已帶著濃郁的民俗趣味率先進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夕節過后八天,就是七月十五“中元節”,又稱“鬼節”。中元節與“清明”,“除夕”,“重陽”一起被公認為祭祖的四大傳統節日。聽老人們說,昔日的中元節比清明節和重陽節還熱鬧呢!解放后,中元節曾長期被視為封建迷信,被邊緣化。直到改革開放以后,才得以洗冤重震,并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行列。   過罷中元節,再七天,就到了七月二十二,這便是“財神節”了。相傳這一天是財神爺的生日,民間為了給財神爺過生日,故立此為節。財神爺者誰?財神爺是專司招財進寶,迎祥納福之神,有文武財神之分。各地供奉的大都是“左手捧元寶,右手持鋼鞭”的武財神,而老濰縣人多喜歡供奉“官帽紅袍,溫文爾雅”的文財神。尤其是濰縣城里的那些大門頭,無不“神像垂中央,對聯掛兩旁”。神像前的幾案上,常年香火繚繞,祭品不斷。據說財神節這天,大小店鋪都提前打烊,設宴犒勞伙計們。酒足飯飽后,還有紅包相送,真恣了伙計們!這一習俗,至今仍在沿襲著……記得有位歷史學家這樣說過:“財神爺乃家喻戶曉之神,每年正月初五和七月二十二,全世界約有四分之一的人在祭祀財神爺!”誰不想發財致富,興家立業?誰不想招財進寶,治國安邦呢?   總之,七月有仨節,旨趣各不同:七夕節,旨趣在愛情;中元節,旨趣在孝道;財神節,旨趣在財富。愛情,孝道和財富,不正是中華民族及其兒女亙古不變的尊崇和追求嗎?(王懷玉)
標簽:
猜你喜歡
八個有趣的對聯故事,文雅又幽默

未知

對聯形式短小,文辭精煉,是一種生動的藝術表現形式。 對聯又稱楹聯,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留下許多精彩的對聯,今天小編總結八幅

30部國學名著,30句至理名言,句句走心

未知

1.《尚書》 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志以道寧,言以道接。 以戲弄他人為樂,是道德敗壞的表現。太過沉迷于某一事物,就會喪失斗

那一年,70歲的李清照,被15歲的小丫頭diss

未知

溫乎曰: 正確的選擇, 就是能承擔由此帶來的后果。 哪怕是留有遺憾, 也不后悔。 1 女子無才便是德。 對于這項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