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朝歷代的中秋祭月禮儀

作者:未知來源:詩文網網址:www.cqcjqzygs.cn發布時間:1634194757
中秋又叫仲秋、月夕,是華夏歲時節日系統中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民俗節日。關于中秋節的起源,歷來的說法,皆把嫦娥、玉兔、元末起義之事納入其中。其實,中秋節最核心的起源要素,是自上古時代即有的敬月信仰,以及流傳幾千年的祭月之風。中秋節本質上是“華夏祭月之節”,那里有先民天地人和的哲思,也有華夏子孫生生不息的信仰。   漢民族的祭祀文化,表達的是“敬天、禮地、愛人”這三種基本情感指向,所崇拜的是天神、地祗、人鬼三種類型的神明。天神之中,按等級分為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和列星三等,太陽和月亮就是華夏先民最崇拜的自然神之一。   遠古時代的日月崇拜之俗已遙遠難考,但是,《周禮》等文獻中已確定無疑地證明,其時對日月的崇拜已發展至宏大而正規的天子的日月祭祀。《周禮·典瑞》:“圭璧以祀日月星辰”。《禮記·祭義》:“祭日于壇,祭月于坎”。《國語·周語》:“古者先王即有天下,又崇立于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尊君”。   為什么天子要祭天地日月?鄭玄曰:“王朝日者,示有所尊,訓人事君也。王者父天而母地,兄日而姊月,故常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況人得不事耶。”帝王自命昊天上帝之子,以天為父以地為母,以日為兄以月為姊,天子祭天地日月,既是敬畏、祈求護佑,也是向天下臣民示范“孝悌”之義,即祭天地以示孝,祭日月以示悌。   日月之祭的時間,自周代就定在了春分和秋分,即所謂“兩分”。為何要定在這兩個日子呢?這要從天文與二十四節氣說起。   每年夏至之后,太陽就從北回歸線逐日南移,到每年公歷9月23日前后(22-24日),太陽到達黃經180度,此時,太陽幾乎直射赤道,再往南,北半球的秋季就將結束而迎來冬天。這一時刻,二十四節氣中稱為秋分。先民認為,日屬陽之精,月屬陰之精,“天地至尊,故用其始而祭以二至。日月次天地,春分陽氣方永,秋分陰氣向長,故祭以二分,為得陰陽之義。”鄭玄也說,“君子履端于始,舉正于中,故本二分也。”因此,春分和秋分就分別成了祭祀太陽和月亮的日子。   祭日,稱“朝日”,祭月,稱“夕月”。“夕月禮”就成為了祭月之禮的特有稱呼。   雖然《周禮》中就已經確定了“兩分祀日月”之制,但日月之祀在歷代的時間并不絕對固定(波動主要發生在比較短的王朝),不過,總的來看,春秋二分仍然是天子祭日月最基本的日期選擇。   歷代天子祭月時間和規格的主要演變過程是:   周代:   周代禮儀系統十分完備。兩分祭日月,以柴祀日月星辰。建日壇曰王宮,建月壇曰夜明。在南門外祭日、北門外祭月。所用牲和幣皆為赤色,祭樂與祭五帝樂相同,以珪璧禮神。   秦代:   秦尚法家,除此外,諸子百家中排在第二位的就是陰陽家了,故極看重自然神祗的祭祀。秦在故都雍城就建有日月祠。秦始皇東游海上祭祀八神,月日分屬第六第七神,祭日于成山,祭月于萊山。   漢代:   漢承楚風,楚文化之天地日月的信仰在漢代占有一定分量,武帝時在太乙壇祭日月,黎明之時皇帝走出用竹子建造的祠宮,向東方祭拜,夜晚向西方祭拜。后又簡化為在宮殿的庭院中行禮。平帝時,改在合祭天地之日,黎明東向拜日行朝日禮,夜晚西向拜月行夕月禮。   隋代:   祭祀乃華夏文化的信仰表征。隋朝匡扶華夏正統,便重修祭禮。于國東春明門外建壇,每年春分朝日。又于國西開遠門外建“坎”,坎深三尺,廣四丈,在坎中建壇,壇高一尺,廣四尺。每年秋分夕月。牲幣采用周制。   唐代:   二分朝日夕月于國城東西,用方色犢為牲。   宋代:   承唐之制,并升為大祀。   明代:   明初在南京建日月祭壇,遷都后在北京朝陽門外建“朝日壇”,在阜成門外建“夕月壇”。壇制區分日月。朝日壇的護壇地100畝,夕月壇的護壇地36畝。朝日無從祀,夕月以五星、二十八宿、周天星辰共一壇。春分祭日,在春分日的寅時(大約在凌晨3點到5點,古稱“平旦”)迎日出。秋分祭月,在秋分日的亥時(大約在21點到23點,古稱“人定”)迎月出。朝日迎神四拜,飲福受胙兩拜,送神四拜;夕月迎神飲福受胙送神皆再拜。東郊以甲、丙、戊、庚、壬年,西郊以丑、辰、未、戌年,天子車駕親祭。其它年份遣文大臣攝祭朝日壇,武大臣攝祭夕月壇。如果正祭遇風雨,則設小次于壇前,天子駕就小次行禮。   每年兩分祭日月時,日月是禮敬的主神,是祭禮的主角,這種專門的祭祀為正祀和常祀。除此之外,日月還在其它祭祀場合被附帶祭祀,此時日月充當的是配祀。比如,郊祀天地常以日月從祀;諸侯覲見天子之禮要到南門拜日、北門拜月;祈年、禜祭等也都要祭日月。
標簽:
猜你喜歡
八個有趣的對聯故事,文雅又幽默

未知

對聯形式短小,文辭精煉,是一種生動的藝術表現形式。 對聯又稱楹聯,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留下許多精彩的對聯,今天小編總結八幅

30部國學名著,30句至理名言,句句走心

未知

1.《尚書》 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志以道寧,言以道接。 以戲弄他人為樂,是道德敗壞的表現。太過沉迷于某一事物,就會喪失斗

那一年,70歲的李清照,被15歲的小丫頭diss

未知

溫乎曰: 正確的選擇, 就是能承擔由此帶來的后果。 哪怕是留有遺憾, 也不后悔。 1 女子無才便是德。 對于這項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