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白富美”的墓里都有啥
作者:未知來源:詩文網網址:www.cqcjqzygs.cn發布時間:1634194532
這件鳳凰花片,是馬王后玉步搖上的垂飾
一座王后陵,一座藏寶庫。《五代吳越國康陵》考古報告揭秘——
古代“白富美”的墓里都有啥
一部《鬼吹燈》,掀起了盜墓小說熱,也讓很多人對考古、古玩產生了濃厚興趣。至于盜墓小說中描寫的盜掘冥器的過程,更讓人對那些古代王公貴族的隨葬品產生好奇。事實上,目前古玩界中流傳下來的很多精美藏品,都出自墓葬。那么,古代王公貴族的陵寢里,都有些什么呢?
18年前,杭州臨安發現了這么一座有代表意義的貴族古墓,根據墓志考證,它葬的是五代吳越國第二代國王的王后馬氏。1996年12月至1997年1月,杭州市考古所進行了正式的考古發掘,發現了大量精美的隨葬品,包括王陵級別的壁畫、玉器、秘色瓷等等,即便是一件小碎玉片,都在顯示這位王后的“白富美”身份。
近日,這份考古報告終得出版公布,我們可以對照著報告中的精美圖片,來看看當時貴族的隨葬品都有些啥。
據墓志上稱,這座墓被稱之為“康陵”。它位于臨安市玲瓏鎮祥里村。
墓主人是吳越國第二代國王錢元瓘的王后馬氏。婚后很多年,馬氏沒有生出孩子,她就主動向國王錢镠提議:讓錢元瓘納妾。錢镠認為她非常賢良大度。
如此備受推崇,她的陵墓隨葬品豐富,也是理所當然。即使跟當時中原的帝陵相比,馬王后也是完勝,因為那些帝陵相比之下就顯得簡陋了。
進入陵墓時,考古專家也驚呆了:前、中、后有三室,“房間”跟他老公錢元瓘一樣多。最考究的是,構建中還用到了非常精致的紅砂巖石板。
古人雖說“視死如生”,實際卻常把“死”看得比“生”更重要。
考古報告上的圖片顯示,墓中大批的彩繪壁畫,顏色依舊如新,里面還有仿生前建筑構件的斗拱、石坊,鮮艷的紅底上,還用很土豪的金箔貼著一只只金鳳凰。
而只有王陵才能享用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形象,在這里只能算基本款,因為后室墻壁及墓門背面下半部,還鑿有十二生肖,被捧在十二個一臉嚴肅的人手里。
為什么壁畫能保養得如此完好?
“這個墓僅在前室有一個小盜洞,墓室基本處于一個封閉的狀態,與外界空氣沒有太多的接觸,所以墓內的彩繪壁畫保存較好。”杭州市考古所研究員張玉蘭說。
除了富麗堂皇的壁畫外,馬王后墓里還有更多體現“高大上”身份的東西。
比如秘色瓷,在所有錢氏王室墓里,她的數量最多,有40多件。秘色瓷是唐五代時期的高端瓷器產品,為王室專用產品。
從這些小碟小罐里,不難看出這個女人生前的喜好。比如,正方形的小盤,青中泛灰,可以一個個整整齊齊地疊起來,這叫疊式小盒,一共發現了9件,生前可能用來放吃的,相當于零食果盤。
還有有蓋子的瓜棱罐,也可以放吃的;執壺,是酒器;淺口的盞托,用來放茶杯;圓形的粉盒,是化妝用的;水盂,屬于文房用具,可以用來洗筆,這里連唾盂也備好了,可能用來吐痰,或者漱口。
當年發掘時,考古隊員曾清理出保存不完整的墓主人骨,她的頭和腰部,集中了大量玉器。有一只玉篦脊,是梳子的“背”,下面木頭做的齒已經腐朽消失了,兩面刻著一對鴛鴦,雕工細密,晶瑩剔透。不過,這把“梳子”寬只有5厘米。
這明顯不能梳頭啊?張玉蘭推測,這是插在頭上的飾品,也是她日常生活的一個投影。
考古隊員還發現,這批玉器里,出土了5件完整或殘碎的玉雕花片,雙面鏤空雕刻,細密的纏枝花紋中,刻著一只引頸回首的鳳凰。這么精細的小玉片,究竟用來做什么?
考古隊員想到,康陵中還出土了一件鎏金牛首形視件,兩片對合中空。他們把鳳凰花片插進去,居然十分吻合。所以,張玉蘭推斷,各種形態的小玉片,都是馬王后玉步搖上的垂飾。這大概是她最愛的飾品,起身微步的瞬間,花枝亂顫,風情綽約的程度,可想而知。于是這件東西便被陪葬了。
瓷器、唐三彩、陶器 它們都曾是最流行的隨葬品
隨葬品,就是冥器,也稱明器。宋代以前,一般用竹、木或陶土制成,之后紙明器逐漸流行,明代還有用鉛、錫制作的。
當然,王公貴族的大墓里,隨葬品遠遠不止上面那些不易保存的東西,玉器、瓷器、寶石……許多流傳至今的精美古董,都出自這些大墓,甚至帝陵。那么,是不是隨葬的東西越多越豪華,就越能顯示墓主人的身份呢?考古工作者說,其實不能劃等號,這與隨葬品的朝代變遷及古人思想變化有很大關系。
西漢時,厚葬之風興盛,壺、鼎、盒等陶器一大堆,里頭裝食物酒水,還常見銅錢。
唐代的墓葬,在浙江發現得很少,不過,在其他地方,唐三彩此時大出風頭。很多人不知道,奔騰中的馬四足離地,馬上女子回身揮擊馬球,這樣霸氣的藝術品,其實是古人的最佳隨葬品。因為胎質松脆,防水性差,唐三彩的實用性還不如當時已經出現的青瓷和白瓷。而大凡出土唐三彩明器的唐墓中,必出三彩馬。
“世間最美的東西,莫過于有生氣的身體……唐馬在美術上占了很高的地位,是同樣的理由。”研究中國明器的學者鄭德坤對唐馬下了這樣的贊語,他認為,不論其姿勢如何,光看它堅決的脖子、穩固的蹄、奮發的筋骨皮毛,這一切結合的美,絕對不亞于希臘如《擲鐵餅者》這樣的雕塑名作。
而到了宋代,世俗味開始出現,也就是說,接地氣的隨葬品多了。
如果是宋代的讀書人,那么他的隨葬品里,會出現筆墨紙硯,有的墓里甚至什么都沒有,只有一本書,也就是生前喜歡什么,死后就放什么。
這跟宋代理學家面對死亡的理性思想有關,此時,已經無法以明器的高檔、好壞,去判斷一個人的身份。文人墓葬更能反映生前趣味。比如武義發現的南宋徐渭禮的墓里,有筆墨紙硯,還有文書,反映了這個官二代升遷的所有證明文件和“履歷表”。
而宋代以后,這樣的趣味和理性更明顯,尤其是明代,空墓數不勝數,像朱熹這樣的大儒,墓里幾乎什么都沒有,但你卻不會認為他很窮。所以,到后來,明器只與人的理念有關。
(錢江晚報 記者 馬黎 實習生 蔡崇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