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都市化進程要“文而化之” 重建失根信仰

作者:何蔣勇 李佳赟 戴云華來源:詩文網網址:www.cqcjqzygs.cn發布時間:1634194335
12月19日,北京師范大學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院院長于丹在于浙江寧波舉辦的首屆中國文化館年會主題論壇上發表題為《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演講。 何蔣勇攝   中新網寧波12月19日電(何蔣勇李佳赟戴云華)“看著高樓大廈越來越多了,我們對倫理的結構和天理的敬畏卻越來越遠離了。”12月19日,北京師范大學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院院長于丹在于浙江寧波舉辦的首屆中國文化館年會主題論壇上發表題為《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演講。她認為,在當今的社會轉型期,文化館是文而化之的基礎單位,承擔著傳承中國文化信仰的重任。   19日,首屆中國文化館年會在浙江省寧波市舉行,此次年會是全國文化館行業誕生以來,首次舉辦的全國性業界盛會。   于丹回憶道,文化館是自己那一代人年少成長的青春記憶,孩子們聽樣板戲,練毛筆字,拉胡琴,打乒乓,那時雖然物質并不富足,可心中是有夢想的。“但看著高樓大廈越來越多了,我們對倫理的結構和天理的敬畏卻越來越遠離了。”   在當今中國走向城鄉一體化的進程中,農耕文明逐漸消失,城市文明拔地而起。于丹感嘆,今天最大的奢侈品是安全感,人們將走向無根的文明。   “我們曾經用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壓縮了西方資本主義一百年的進程,我們迅速把GDP做到了世界老二,但是我們的文化斷層了,我們接不上自己的血脈。”于丹惋嘆道。   但她也欣喜地表示,在虛擬的空間發達到漠視現實空間的時代里,很慶幸,文化館還生生不息。   在于丹的眼中,文化館是接地氣體的,是文而化之的基礎單位。她進一步解釋道,“文化”的本意是文而化之,這是一個動詞,并不僅僅是僵硬的文化成果。在都市文明架構的冷漠秩序中,若想讓文化成為真正生機蓬勃的動詞,作為基層文化的建設者,文化館要把“化”的動詞用好,重建中國的文化信仰,填補現代人伴隨經濟大潮裹挾而來的空虛感。   此外,于丹還看到,在今天的國際化時代中,越往國際化趨同,就越要找到自己差異化的基礎。“仁義禮智信、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這些作為中國人傳統底子的東西,應該與中國人的信念一同世代相傳。在全球都在用普世價值的時候,誰能抓住自己民族的根,我們的文而化之才更有了底氣。”   “文化是用文明的態度化育人心,凝聚信念,化育行為。在當今社會急劇轉型的時期,讓傳統文化繼續延續在都市文明的血脈之中,讓我們做一個還有根脈,站得住的中國人。”于丹如是呼吁。(完)
標簽: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