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二代”張陽開辦當代私塾當教書先生:讓國學更好玩
作者:劉國棟來源:詩文網網址:www.cqcjqzygs.cn發布時間:1634194312
張陽
?
龍之風采私塾五大道校區
?
龍之風采私塾檀府校區
渤海早報記者 劉國棟 文并圖
大一時便淘得人生第一桶金20萬元,不料上當受騙化為烏有;為夢想轉戰各地拍戲,又險些喪命黃河;最終接手父親教育事業,開辦當代私塾,當起教書先生。今年26歲,有著傳奇般經歷的張陽說:“無虐心不青春,他很享受‘創二代’的感覺。”
登“創業榜樣”舞臺 喜歡被稱“創二代”
“張老師,抱抱我。”“今天您給我們講什么內容?”……剛邁進教室,十幾個四、五歲的孩子便興高采烈地把張陽圍在了中間。剛往下一蹲,一個小男孩便咧著嘴趴到了他的肩上,張陽順勢抱起轉了一個圈。這是發生在龍之風采私塾鼓樓檀府校區的一幕。
今年26歲的張陽是龍之風采私塾國際教育集團的總經理,他雖然未婚,但對孩子是發自內心地喜歡,家長們因此也都很放心地把自己的心肝寶貝交給這個小伙子。“做教育事業必須要有愛心。”他戴著黑邊眼鏡,文質彬彬,十分嚴肅地對記者說,“我招聘員工也是如此,如果沒有愛心,你即使有天大的本事我也不要。”
其實,早在2013年張陽就被人們漸漸熟悉,不是因為他是天津市著名青少年成長教育學者,著名語言、禮儀培訓專家曉楠的兒子,而是他讓“龍之風采”招牌更響亮,以及被貼在他身上的“最年輕創業者”的標簽。
從2012年10月參加天津電視臺舉辦的《今天我面試》,到天津電臺的《職場人生》,再到央視的“中國創業榜樣—走進天津”的舞臺,“最年輕創業者”這幾個字一直伴隨著他。
但張陽自嘲“面相比實際年齡偏大,這是經常被虐心的結果”,“最年輕”讓他苦不堪言,他更喜歡被稱為“創二代”。“教育本就是一個傳承和創新的過程。‘二代’說明我傳承著父親的教育理念,關鍵還是在于‘創’,要創新開創未來。”他說,“創二代”這個名詞能更好地表達他現在的處境。
“如果說父親創業的十多年是中國素質教育的潛伏期,那么我面對的十年將是中國素質教育高速發展的‘黃金期’。” 張陽說,機遇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我們已經準備好了。”
淘來第一桶金20萬 開音樂工作室被騙光
張陽自我評價是一個很愛折騰的人,執著、堅持、言出必行。
“這和小時候家庭教育有很大關系。”他說,父親教會他堅忍,母親教會他誠實和承擔。“許多時候,當我遇到困難或處在困境時,都是我自己想法解決,父母表現出了對我充分的信任。”
從小學四年級到高中,張陽都是天津市主持、聲樂朗誦、演講三個單項的第一名,還曾獲得新苗杯全國中學生電視節目主持大賽華北區一等獎,可謂是“藝術童星”。這樣的驕人成績從來沒有得到過父母的夸獎,他耳邊聽到的永遠是父母的這句話—“張陽,你這個地方還有待進步”。
2007年,張陽考入天津師范大學表演系。不安分、愛折騰的天性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發揮。大一第二學期,19歲的張陽去北京闖蕩。他做過藝人經紀人,帶五六線的演員去演出,給一些藝人做Demo,勤奮努力的他不到一年便積攢了20萬元。“這是我淘的第一桶金。”張陽說,但沒舍得花,想成立一家自己的音樂工作室,繼續在演藝事業上發展。
夢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年輕的張陽畢竟涉世較淺。“和一家公司老板商談購買音響設備、調音臺等,談妥后我付了全款,沒過幾天公司和人便人間蒸發了。”張陽說,他積攢的20萬元被騙的所剩無幾。
“人總是要回歸的,家里最溫暖。” 工作室沒開門就倒閉,一敗涂地的張陽在電話中聽從父親的話從北京打道回府。下了火車,他從天津站一路步行回西青道的家,“當時仍舊沒有走出失敗的陰影,這段路走了3個多小時,心情沉悶。”
回到家后,張陽獨自悶在屋里一個冬天。每天除了吃飯就是望著對面的樓數欄桿,也不洗漱,蓬頭垢面。直到有一天,母親的一句話讓他的七魂六魄歸了體。“當時感覺自己都快抑郁了,母親送完飯后說了句‘你自己選的路就要勇于承擔,你還小呢’。”張陽說,聽完這句話后,他突然清醒了。
第二天,他早早起床后,整理好自己,剪了個超短的頭發,自信的張陽又回來了。
拍戲險些喪命 聽父言走上教育路
一次失敗并沒有讓張陽灰心喪氣,喜歡折騰的他又一次啟動了“發動機”,跟著中視遠圖影視傳媒劇組拍戲,用張陽自己的話說這叫“狼行千里吃肉”。
在上海拍戲過程中,張陽需要在一個爆炸點附近做一個前滾翻的動作。這本來對于練過跆拳道和散打的他來說輕而易舉,但不料在騰空落地時腳沒站穩,以致右腿的韌帶斷了。“當時忍了3個月,還是把戲拍完了。”張陽說,“回家去了醫院,醫生說要是再晚回來幾天,腿就廢了。但我覺得做事就要有始有終。”
傷好后,張陽又跟著劇組去了黃河邊上,這次的經歷更加驚險,命差點賠上。
時值寒冬臘月,黃河的冰凌景觀甚是美麗。張陽所在劇組下榻地點設在距離黃河邊僅10米遠的窩棚內。“我們不是明星大腕,和群眾演員差不多,只能在窩棚里將就。”他說,由于天氣冷,窩棚內放了一個大爐子,睡到半夜時感覺喘不上氣,好像煤氣中毒了,就立馬跑了出去,暈暈乎乎地走著,不留神向后跌倒在了地上,清醒后發現前面就是黃河邊,“如果向前傾倒,必死無疑。”
大四第二學期,張陽精心拍完畢業大戲話劇《青春禁忌游戲》后,沒有選擇走演藝之路,也沒有選擇走進學校等事業單位從事藝術教育工作,而是當起了“創二代”。“父母親當時都去看我拍的戲了,謝幕后,我走到父母邊上,沒想到父親突然抱住我說‘張陽你終于畢業了’。”他抬起頭看到父親的眼角掛著淚水,那一刻他知道他再也不能出去闖了。
“父親說我闖也闖過了,也見識過了,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現在應該踏踏實實地做一件有意義的事。”張陽說,父親的一番話讓他死心塌地地走上了教育之路。
獨自宣講去招生 半年來風雨無阻
在張陽看來,創業最難的并非是找到一個有前途發展的項目然后白手起家從頭做起,而是做一名名至實歸的“創二代”。
進入公司之初,張陽很難適應公司的各項規章制度和環境,面對比自己還要拼命百倍的團隊,他痛下決心要迅速地融入工作并成為團隊的領導者。他的第一步便是提議父親在公司成立運營部,他擔任部門負責人。父親欣然同意,但條件卻讓他難以接受。
“運營部門不給配人,就我一個光桿司令,這怎么能算是一個部門?”張陽說,他找父親訴苦,得到的答復卻是簡單的一句話—先干出個樣子看看。
運營部門負責招生,個性要強的張陽就這樣開始孤軍奮戰,當起了“負責人”。工作日拿著宣傳頁、刷子到各個小區貼傳單,周六日身上戴著麥克風來到少年宮做宣講。“有多半年的時間,我的工作就是貼傳單、做宣講。無論風吹日曬,還是下雨降雪,從沒間斷過。”
講到動情處,張陽總不忘現場給記者表演兩段。“藍藍的天空白云飄,白云下面馬兒跑,揮動鞭兒響四方,贊歌更嘹亮……”在辦公室,張陽給記者唱起了這首《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這是他在宣講中演唱最多的歌曲。
他說,你付出的努力未必立刻會有收獲,剛開始不管怎么努力宣傳,始終沒有學員報名,特別失落。“許多人覺得當老板很光鮮,其實甘苦自知。”
龍之風采私塾在張陽的帶領下有了很大發展。校區從當初的一處擴展到如今的三處。團隊人員已達到22人,并且在天津師大建立了大學生社會實踐交流基地,進而為公司長遠發展建立了豐富的人才儲備庫。“我們接下來還要再成立兩個校區,在天津穩定后,再向全國發展。”張陽在向記者介紹他的“教育帝國”時,表現得異常成熟、穩重,“公司能有現在的規模,與其說是我的功勞,不如說是我找到了一些對路的人。”
國學教育 是對習慣的培養
據張陽介紹,在當下的教育培訓領域中,由于許多企業產品、項目比較單一,便由盛轉衰發展很困難。而龍之風采私塾有自己研發的“十位一體”素質教育體系,他們從社會認知、語言表達、社會人文、心理素質、形體梳理、道德修為等方面塑造孩子的綜合能力。“其中國學、禮儀和藝術是在塑造孩子能力過程中并行的三駕馬車。”
近些年,國學迅速升溫,從大學、中小學再到幼兒園,大有席卷全國之勢。隨著語文出版社社長明確表示教材中“加餐”國學比重,國學熱潮更是勢不可擋。課余時間家長會不惜花重金安排孩子去上國學班補習。對此,張陽認為,國學是好東西,但盲目地學習國學絕對是大錯特錯的。他更加直言不諱地說:“現在的國學熱大都是跟風,毫無章法可言,談不上效果。”
“現在許多國學培訓班比較功利化。一群孩子坐在蒲團上,手持書本,齊聲念念《弟子規》,或者身穿漢服學幾個禮儀,就被稱之為國學教育,這是錯的。”他說,相比而言,國學教育更應是生活的體驗和習慣的培養,“比如講孔融讓梨的故事,我們會用圖畫的形式表達出來,然后用現代思想去解釋。告訴孩子們美好的東西要和別人一起分享才會快樂。”
張陽說,國學教育應注意對傳統文化內涵的拓展,“我們所做的就是要讓國學更有趣、更好玩,讓孩子們更容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