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王昌齡與隆里周邊人才群
作者:未知來源:詩文網網址:www.cqcjqzygs.cn發布時間:1634194281
“龍標天遠接龍溪,黯黯青山月欲低。千載羈魂應不怨,詩荒開遍夜郎西。”這是貴州第一位侗族進士龍起雷作的《王少伯墓》的詩句。大意是:有王昌齡墓的龍標山在天際邊遠遠連接著他被貶謫時所過的龍溪,那青山因為詩人被貶到此而為之黯淡,月兒也為之低沉。但你那被放逐的千載冤魂不應該再有什么怨恨,因為你的到來和教化使荒蠻落后的夜郎西部開遍了詩文人才之花。龍起雷,五開衛(今黎平縣)人,侗族。明萬歷十七年(公元1589年)乙丑科進士,為“黎平進士之始,尤足以式鄉里(為鄉里楷模)”(《黔詩紀略》卷十一)。他是有史可考的貴州第一位侗族進士,曾任江西清江縣知縣,官至南京大理寺評事(相當最高人民法院審判長)。龍起雷這首詩寄托了對王昌齡不幸被貶謫的深深同情,表達了對他這位“詩家天子”的崇敬,也歌頌了他在龍標縣傳播漢族文化、開啟民智、教授詩文的歷史功績。
王昌齡(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世稱王江寧或王龍標,太原人。唐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進士,授職汜水縣尉。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又考中博學宏辭科第一,升遷校書郎。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王昌齡因為張九齡被罷相表示同情,被李林甫等當朝權貴罷貶嶺南。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秋,王昌齡獲朝廷大赦北返,是年冬天,被任命為江寧(南京)丞,在江寧任職不到十年,于天寶七年(公元748年),因寫《梨花賦》,內含嘲諷,再次被降職為龍標縣尉,因而千里迢迢、旅途勞頓來到現今湘黔交界的黔東南錦屏縣龍里(今隆里鄉)所。
隆里,坐落在錦屏縣東南面一塊地勢平坦的盆地中,距今縣城45公里。她背靠逶迤雄峻的禹門峰,清澈明凈的龍溪水淙淙地在山間盆地、千頃良田間輕輕流淌,然后北折下注亮江,再匯入清水江,涌進洞庭湖。在它的東北面,有座龍標山,逶迤雄峻,郁郁蔥蔥。
唐代的龍標縣,隸屬欽州譚陽郡,仍屬“羈縻”之地,由于龍里地處邊疆僻地要沖,又是鎮遠府往黎平府的必經之道,因而歷來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其時朝廷還有戍邊軍隊駐扎這里。隨后,地理區劃發生變更。據《新唐書·地理志》載:“龍標,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置,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折置夜郎、朗溪,思徵三縣。”至天寶七年(公元748年)時,位于黔東南的鎮遠、錦屏、黎平一帶,仍屬夜郎之地。因此,當王昌齡的好友李白驚悉他被貶龍標后,即作《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以示慰問。詩云:“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當時的龍標縣夜郎西,是當今湘黔毗鄰地區苗族、侗族、瑤族等先民的棲身之地,時稱為“辰州蠻”、“敘州僚”或“巫州蠻”等。這一地區都屬中央朝廷的“羈縻”之地,中原漢族“流官”很少到此。這時的王昌齡約50歲,在當時可謂是一個垂垂老矣的落魂文人。然而,王昌齡的貶謫龍標之行對這“蠻僚”地區的各族人民卻影響十分深遠。他不僅是一位來自京師的朝廷命官,而且是當時才華出眾的著名詩人。他不僅與李白、張九齡、孟浩然等詩譽齊名,而且他的詩作已經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重視因而他也被譽為“七絕圣手”。因此,王昌齡的龍標之行受到當時社會和各族人民的高度關注。對于王昌齡來說,雖然已是二度遭貶,身陷逆境,但他并沒有灰心喪氣,茍且度日。而是要身處逆境,有所作為。有詩為證:“沅溪夏晚足涼風,春酒相攜就竹叢。莫道弦歌愁遠離,青山明月不曾空。”(《全唐詩·王昌齡·龍標野宴》卷一四三)你看在夏晚野宴上,他把酒臨風,引吭高歌,不畏遠謫,不懼愁離,堅信只要人在事業在,定會青山明日不曾空。在《送崔參軍往龍溪》中,他吟唱:“龍溪只在龍標上,秋月孤山兩相向。譴謫離心是丈夫,鴻恩共待春江漲。”(《全唐詩·王昌齡·送崔參軍往龍溪》卷一四三)即使被降職發配戍邊,自己仍是大丈夫一個,還要忠君報國,勤政為民,以圖皇恩再賜。
王昌齡不僅如此意氣揮灑,豪歌壯語,而且還忠于職守,身體力行。首先,他兢兢業業,履行職責。按職掌縣尉是專管地方武裝及縣內司法治安工作的。雖然龍標縣地界寬廣,交通不便。但積極用事、恪盡職守的王龍標卻不顧年長和心靈創傷的困擾,經常下鄉巡邊,懲治邪惡,弘揚德善,解決糾紛,保證了一方平安。其次,作為盛唐進士、詩家天子,他還積極興學傳教,廣播中原文化。據清《黎平府志》、《開泰縣志》載,王昌齡來到龍里后,有感這里地處荒蠻,民智不開,教化落后,便發動紳士里人,在古城中心,興建龍標書院。書院至今仍基本保留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重建的遺址,人們還能概見昔日風貌。書院建成后,其時王昌齡還撥開繁冗官務,擠出時間,親自上臺講學,傳道授業,培養邊地各族莘莘學子。隨后的歷史發展充分說明,王昌齡興辦龍標書院,開創了“蠻僚”地區興學重教之先河。這書院之學猶如一縷縷化頑春風,吹散了愚氓落后的迷霧,又如一盞智慧的明燈,照亮了邊胞懵懂弱智的心靈。為傳播中原儒學文化,培養邊地民族人才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經過宋元兩朝的積淀,隨著明朝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貴州建立行省和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貴州歷史上的首次鄉試在貴陽隆重舉行,隆里終于文化廣播,薪火相傳,人才脫穎,文士輩出。明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黎平府第一個考中舉人的便是隆里人王大臣。之后又有8人考中舉人,江有本、王之干、江化龍3人還考中進士。委身仕途者代不乏人,其中張應詔歷官十任至鴻臚寺少卿(相當外交部禮賓司司長)、陳素養官至四川按察使署理布政使司布政使(從二品、相當副省長),至于任知府知縣者多達50余人。文化是傳播和流動的。由于受龍標書院的潤澤熏染與輻射影響,在隆里四周,其時形成了鼎盛一時的人才群。與隆里近隔15華里的中林,出了舉人進士達3人。與隆里相隔18華里的新化所也出了7名舉人,其中呂應揚(武進士,官至浙江副總兵、武職從二品,相當省軍區副司令員)、劉憲模(曾任紹興知府)2人還中進士。與隆里相隔近30華里的亮司還出了舉人苗族作家龍紹訥。民國《貴州通志·文學》評其作品“刻意深入,思力沉厚”,“語語耐人尋繹”。而與隆里相距50華里的銅鼓有6人中舉,還在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出了丙申科進士徐之銘,其官直升遷至云南巡撫(省長)兼署云貴總督。這些都是可以歸功到王昌齡及龍標書院的文化傳播與薪火相傳。這些名士賢宦中,有不少人留下著述和詩文;不少人為官,清廉愛民,任事勤敏,卓有政績。他們為當時當地的社會文明和進步與光耀家鄉、楷模鄰里作出了貢獻。因此,相鄰的黎平進士龍起雷在當時就身心感奮,激情賦詩,一腔衷腸告慰王昌齡在天之靈:“千載羈魂應不怨”;并衷心頌揚和進一步熱情預示:“詩荒開遍夜郎西。”
后人還有詩對這一文化、人才盛況贊頌道:“寶地鐘毓秀,文開少伯公。荷池杏潭外,桃李笑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