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尋夢人:“留學生之父”容閎

作者:胡曉青來源:詩文網網址:www.cqcjqzygs.cn發布時間:1634194011
開欄的話:   中國夢是國家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中國夢包含著中華民族的復興渴望,同時包含著中華民族的偉大追求。   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屈辱和抗爭,讓民族復興成為近代中國的主題。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回顧近代以來,為了實現中國夢,無數仁人志士勇敢探尋、不懈追求,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了極大貢獻。今天的中國,民族復興的追求仍在繼續。回望來路,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回望來路,我們也不應忘記民族復興之路上執著尋夢的人們。從今天起,本版將推出"近代中國尋夢人"系列報道,選取新中國成立前的10位近代知名人士,講述他們的"尋夢"故事,敬請關注。   2006年4月,胡錦濤訪問美國耶魯大學發表演講時提到"156年前,一位名叫容閎的中國青年走進了耶魯大學校園,4年后他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文學學士學位,成為畢業于美國大學的第一個中國留學生。此后,一批又一批中國青年來到耶魯大學求學。"演講中提到的這位中國青年,就是開創了留學教育事業先河的容閎。   留學耶魯   1828年,容閎出生于廣東省香山縣南屏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南屏村與澳門相距不到4英里。澳門是西方人最早在中國辦學的地方。由于家境貧困,容閎的父母托人將7歲的容閎送到西方人辦的學校里寄讀。18歲那年,教會學校的布朗校長因身體原因要回美國,臨行前他將班上的3個學生帶走,其中之一就是容閎。   讀完中學后,容閎想在美國讀大學,經費卻一直沒著落。他的資助學校提出,如果容閎愿意簽字立據,保證畢業后回中國當傳教士,可以給予獎學金。容閎的愿望卻是學成之后要"利用一切機會為中國謀福利",認為簽署這樣的"志愿書","不利于促進實施我造福中國的計劃",因而毅然拒絕這項助學金。1850年夏,容閎在布朗校長的幫助下聯系到了一個慈善組織,在這個組織的資助下進入耶魯大學學習。在耶魯大學,容閎每天都刻苦用功,雖然預修不充分,但他學習刻苦,英文論說連續獲得第一名,因此受到了"異常器重",即使校外人也常"青眼相向".為了解決經費問題,容閎在校謀求職業,為同學們辦過伙食。后來,他又獲得耶魯大學兄弟會圖書管理員的職位,得以半工半讀,完成了4年學業。由于當時留學的中國人少之又少,他畢業的時候,很多人參加畢業典禮就是為了看一看這位優秀的中國畢業生。   采辦機器   抱著"學成歸國,有所設施"的熱忱,容閎放棄了居留美國的機會。1860年,容閎和兩位美國傳教士一起來到了南京,拜見了當時太平天國運動中的干王洪仁K炎約荷釷芪鞣轎拿鶻逃乃芄畢椎牟拍埽檳晌呦罱ㄒ椋唇ㄉ柘執隆⒄巍⒕謾⒔逃姆秸氪蠹疲?"設立武備學校,以養成多數有學識之軍官";"建立海軍學校";"頒定各級學校教育制度,以耶穌教圣經列為主課";"設立各種實業學校".此外,還包括"組織平民政府";"組建科學化的軍隊";"建立銀行體系"等。當時太平天國政權已風雨飄搖,領導集團腐化墮落,血腥內訌。洪仁葶確飭頌教旃?"四等爵位",但容閎把官印原樣奉還。他將太平天國與埃及石人首相比,認為革命的愿望和敗壞的道德只能"促其滅亡",而不能實現他的理想,大失所望,落魄離開。   1863年,在舊識張斯桂的引薦下,容閎拜見了對他這一生有"知遇之恩"的曾國藩。曾國藩希望他能夠帶兵打仗,容閎拒絕了。他懷著"以西方之學術灌輸于中國,使中國日趨于文明富強之境"的想法。但是,他知道要在這個時候提出興辦教育的計劃是不合時宜的。后來,趁著洋務運動興起之機,容閎向曾國藩提出了興辦"制造機器之機器"的計劃,得到了曾國藩信任和支持。曾國藩令他出國采辦機器設備。容閎往返歷時將近兩年,采買的機器安全抵達上海,充實了曾國藩規劃、李鴻章負責的江南制造局。因為采辦機器之功,曾國藩保奏容閎為五品實官,命他協助管理江南制造局。這個標志著中國近現代工業開端的制造局,成為了容閎實現夢想的起步之處。   容閎向曾國藩建議在江南制造局內設兵工學校,招收中國學生,教授機器工程的理論與實驗,培養自己"完全獨立操作"的工程師和機械師及所需的技術人員,其后成效顯著。這讓容閎部分實現了他"教育興國"的夢想。他覺得離他的終極夢想近了,便不失時機地提出要從中國學童中選派優等子弟出國留學,"造就人才,以備他日國家之用".   幼童出洋   容閎一直抱有"予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則當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的愿望,剛一回國就設想了官派留學生計劃,在得到曾國藩的賞識后,終于有機會得到位高權重者的支持。   1870年6月,曾國藩、丁日昌被派處理天津教案,容閎為譯員。容閎再次提起留學教育計劃,丁日昌趁機向曾國藩奏報,得到曾國藩的首肯,并由曾國藩、李鴻章、丁日昌等聯名上奏。1870年冬,清政府批準留學計劃。容閎回憶說:"這實在是一個令人歡樂的極好消息,中國教育工程至此成為一個真真切切的事實,這在中國歷史上開創了一個新紀元。"之后,官費派遣留學生的計劃得以落實,任命容閎為出洋副委員,主抓幼童選派和監督事務。   1871至1875年間,在容閎克服種種困難的運作下,一共有4批共120名幼童出洋。他們的費用全部由政府負擔,回國安排工作,現在看來簡直是做夢也難得的美事,但當時沒有家長愿意把孩子送到大洋彼岸的"野蠻番邦",并且一去就是15年。容閎這個總負責十分為難,報名的幼童幾乎沒有一個是世家權貴之弟,大多出身寒微。到美國后,容閎采取了前衛的管理方式,讓幼童兩人一組分散居住在志愿報名的當地家庭,使孩子們感受到家庭溫暖,并且更加迅速地融入美國社會。這些幼童一到美國就以驚人的速度克服語言障礙,成為各校中最優秀的學生。   中美之間巨大的文明落差導致孩子們做出清政府認為"大逆不道"的舉動:他們幾乎都脫了長袍馬褂穿西裝,個別膽子大的剪了辮子,跟主人去教堂受洗信"異教",見了清廷留學生長官不行三跪九叩之禮。留學監督陳蘭彬、吳嘉善對此大為焦慮,屢次和容閎激烈爭論,還寫信向李鴻章告狀。朝中保守派聽說幼童在美被容閎縱容得"腹少儒書,德性未堅,尚未究彼技能,先已沾其惡習",紛紛主張撤回留學生。1881年6月,清廷下令將全部留學生撤回。   這些留學生回國初期因"奇裝異服"、"不識禮儀",飽受排擠和譴責,被隨意發配到與所學專業根本不搭邊的行業。但他們憑著真才實學,迅速成長為近代中國的中堅力量。這其中有鐵路工程師詹天佑、開灤煤礦礦冶工程師吳仰曾、北洋大學校長蔡紹基、清華大學首任校長唐國安、民國開國總理唐紹儀、交通總長梁敦彥、外交家歐陽庚,還有多名加入海軍,在甲午戰爭中殉國。容閎送出去的學生,歸來后無論才干、見識、人品,都堪稱一世俊杰。   容閎的留學教育計劃,雖然半途夭折,但他打開了留學教育的大門。此后,清政府不斷地派人去國外學習。1877年福建船政局的船政學堂開始派學生留學歐洲,去法國學習造船理論和技術,去英國學習駕駛,并于1882年、1886年分批不斷派遣。19世紀末20世紀初,官費、自費留學生大批到世界發達國家學習,容閎開創的留學事業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潮流。他以一人之力帶動一批,以一批影響一代,以一代造福一國的留學教育,為封閉的中國打開了通向世界的大門,開創了留學教育的先河,培養了一批批富國強兵的棟梁之才,深刻影響了中國近現代歷史的進程。
標簽: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