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轉移

作者:未知來源:詩文網網址:www.cqcjqzygs.cn發布時間:1634193925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重心曾發生從北至南、從西到東的轉移。   三國兩晉南北朝以前,中國經濟重心位于黃河流域,特別是關中地區。正是由于該地區在政治經濟上的重要性,使它成為歷代統治者爭奪的對象。因此容易發生大規模的戰亂,這就使黃河流域原本高度發達的封建文明不斷遭到破壞。特別是東漢末年,北方大規模的戰亂連綿不斷,經濟文化遭受毀滅性打擊,長安洛陽兩大古都幾經洗劫,黃河中下游的高度文明一再受到破壞,人民生活流離失所,出現了“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慘狀。而生產力水平較低的長江流域此時卻獲得了發展經濟的一些便利條件。南方此時戰亂較少,社會相對安定,有利于經濟的發展;從西晉末年開始,大批北方農民遷居南方,為南方增加了勞動力,也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南方少數民族和漢族人民的辛勤勞動,也是江南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南方的某些統治者,如宋的劉裕,也比較注意采取措施發展生產。因此南朝時江南的經濟發展水平開始趕上北方,為國家實現政治統一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前提,也為隋唐時期封建經濟的空前繁榮準備了條件。   隋唐時期,南北方經濟均獲得極大發展。由于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的發生,北方經濟再次受到嚴重破壞,至唐朝后期,已經出現了“賦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現象。   五代十國時期,由于北方平均十年左右即發生一次大規模的戰亂,而南方戰禍較少,相對安定,大量北方人民遷居江南,補充了當地勞動力;加上許多割據政權的統治者為增強實力,重視發展生產,因此南方經濟又一次獲得發展。   南宋時期,北方為落后的金政權,而漢族建立的南宋政權偏安于東南一隅,使經濟獲得進一步發展。當時太湖流域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表明江南的農業生產已經超過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經濟重心的地位。至元朝,為解決“南糧北運”問題,還大力興辦漕運和開辟了規模空前的海運,足以說明南方經濟的重要性。可見,南宋是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最終完成的階段。
標簽:
猜你喜歡
八個有趣的對聯故事,文雅又幽默

未知

對聯形式短小,文辭精煉,是一種生動的藝術表現形式。 對聯又稱楹聯,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留下許多精彩的對聯,今天小編總結八幅

30部國學名著,30句至理名言,句句走心

未知

1.《尚書》 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志以道寧,言以道接。 以戲弄他人為樂,是道德敗壞的表現。太過沉迷于某一事物,就會喪失斗

那一年,70歲的李清照,被15歲的小丫頭diss

未知

溫乎曰: 正確的選擇, 就是能承擔由此帶來的后果。 哪怕是留有遺憾, 也不后悔。 1 女子無才便是德。 對于這項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