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的正面意義在哪兒
作者:秋風來源:詩文網網址:www.cqcjqzygs.cn發布時間:1634193808
清朝最后一次發榜
??? 科舉制度有很多好處,不僅相對于中國古代的貴族制,即便今天相對于西方人創造的投票式民主選舉,它也有很多好處。在封建時代,科舉制是中國式選舉制的一部分,如果把它和察舉制放在一起,兩者結合起來,就共同構成了中國式選舉制度,它們延續兩千多年,恐怕是實施時間最長的人類政治制度了。到了今天,它對于我們的政治建設仍不失借鑒意義。
??? 那么,科舉制度的正面意義在哪兒?我想用四句話來概括: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政學一體、化成天下。我認為,中國式選舉制度兩千多年運作的基本機理,以及其所達成的社會政治文化后果,盡在其中了。下面對這四句話略作解釋。
??? 天下為公
???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是《禮記·禮運篇》中的一句話。過去一百多年來,因為孫中山先生的反復提倡,它特別受到重視,也有很多誤解。“天下為公”的基本含義是,天下是天下人所共有的,不是一個集團、一個群體的。
??? 在“天下為公”觀念背后,我們看到的是中國人最基本的政治觀念,也是過去四千年來中國政治運作的基本原則,那就是政治平等,人人都有參與天下之治理的機會。當然,參與方式非常多樣,《大學》向我們清楚展示了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也可以參與天下之治理,比如修身、齊家,這就是治國、平天下之內容和基礎。
??? 政治平等原則在中國政治傳統中最重要的表現是,中國從來沒有過奴隸制度(此為作者個人學術觀點——編者注)。現在很多中國知識分子言必稱希臘,但是,古希臘民主制度運作的經濟社會基礎是奴隸制,因為有了奴隸制的經濟支撐,才可以在幾十萬希臘人中,讓大概幾萬人扮演公民角色,才可以建立起所謂的民主制。如果沒有奴隸制,還有沒有古希臘的大眾民主制度?我覺得是個問題。可是,中國自古以來就沒有奴隸制,我們有的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參與的政治平等。當然,人人直接參與在技術上做不到,所以就會有“選賢與能”。
清代舉子看榜
??? 選賢與能
??? 古希臘是城邦政治,其政治單位規模很小,而中國作為一個政治共同體的基本特征,就是超大規模,從堯舜時代便是如此。這樣一個政治共同體又奉行“天下為公”原則,很自然地會走向“選賢與能”的政治原則。因為不可能所有人都直接參與到國家的治理中來,所以必須從中選出若干人來作為代表。
??? 但是,怎么選?我們的先賢最初確定的一個標準就是“選賢與能”,這一點非常重要。大家都知道,在古希臘的大眾民主制中也有選,但是,它的選是抓鬮、抽簽,隨機從幾萬人當中選出若干人,輪流執政或者審理案件。這不是我們中國人的辦法,我們的選有一個標準,必須選出賢和能,不是隨機抽取,而必須要選出真正有治國之德和能的人來擔任重要職位。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天下為公”,他們節制自己的私欲,來增進天下人的福利。如果采用抽簽制,一個牧羊人抽到選上了,他連自己有多少只羊都數不清楚,請問怎么能夠治國?說起來再好聽的制度,這么搞都沒有意義。
??? 所以,“選賢與能”有雙重含義:第一是選,第二是選出賢與能。
??? 當然,先賢們對察舉制度、科舉制度有很多批評,而且集中在一點上:它沒有能夠有效地把賢能選出來。因此察舉制度、選舉制度也一直在變革之中,變革的動力正來自于選出真正的賢與能。選不出賢與能,選舉制度就沒有意義。這一點,是中國式選舉制度的核心。
??? 至于賢能的標準,只憑個體與生俱來的能力及由此發育而成的智力和道德,不需要借助任何別的條件。我們深思一下就可以發現,這是一個最合乎政治倫理的選舉程序,它把財富、相貌、家世、血緣等所有其他因素都排除在外了。還有比這更公平的制度嗎?因此,這一制度也是最為開放的。
??? 政學一體
??? “選賢與能”實際上意味著,光有選舉程序是不夠的,必須還有一個前置程序,那就是培養賢與能。賢能不是自然就有的,一個村莊,一個城市,聽其自然,會有賢能嗎?如果社會中本來沒有賢能,那么,選舉又有什么意義?
??? 中國人很早就把選舉與教育結合在一起。大家都知道漢武帝“獨尊儒術”,其實,在這個事情背后,漢武帝的最大貢獻是創建了一套以教育為基礎的社會治理模式,或者說憲法體制。首先,建立公立學校體系,以“五經”培養士君子。而“五經”教給學生的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因此,漢武帝又建立了選舉制度,也即察舉制,選拔優秀的士君子進入政府,擔任官員。
??? 中國式選舉制度是從這個時代起步的,這種制度從根本上塑造了政府形態,此乃有史以來官員受教育程度最高的政府。我們稱之為士大夫的這一群官員,是人類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執政群體,其權力建立在知識基礎之上。由此,中國成為人類歷史上唯一以教育為立國基礎的國家。
??? 從漢武帝時代開始,形成了“政學一體”結構,樞紐就是中國式選舉制度。“政學一體”的好處非常多,比如政府官員素質極高,他們都是政治家,因為都有一定的志向,所謂“志于道”,他們希望改進政治、改變現狀。因此,我們看到,歷代士大夫都有變法的努力。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效果:中國人普遍重視教育,中國人的識字率,是前現代各國中最高的,并且一直影響到我們今天的觀念。我們最近幾十年的快速經濟增長,多半靠的是基本素質較好的大量勞動力,這不正得益于老祖宗重視教育的傳統觀念嗎?
??? 化成天下
??? 科舉制度讓民眾重視教育,這個教育就是中國式教化之道,這是中國文明極為獨特之處。人類社會有不少成熟的文明,都是以神教進行教化。在中國,神教當然有,但不是根本,在遠古的三代,其根本是禮樂;孔子以后,其根本則在學,在文教。漢武帝“獨尊儒術”,創辦學校,設立選舉制度,推動整個社會重視學習,重視教育,也就給整個社會設立了一套教化機制。所以,在中國,教育絕不只是傳播知識,而是要承擔更為重要的職能——化成人,塑造良好社會風氣,這是政治社會秩序的基礎。
??? 而由于“政學一體”,由于選舉制度,社會和國家也連結為一體。在世界歷史的大多數時期里,在我們所羨慕的西方文明中,政治和社會的兩分是人們面臨的一個極大難題。我推測,西方人所講的國家與社會、國家與市場兩分,實際上出自奴隸制思考方式。古希臘城邦中,奴隸只有私人生活,公共生活是公民的生活,是自由人的生活。到了現代民主政治中,福山(日裔美籍政治學家,代表作《歷史的終結與最后的人》——編者按)所討論的政治衰敗,尤其是其中的政治冷漠,其實也是因為大多數人是政治上的奴隸,完全處在被動位置,政治交給少數人操作,這少數人才是真正的自由人和公民。
??? 而中國古代的察舉制度、科舉制度始終發揮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溝通社會與國家。民間興辦的教育,政府興辦的教育,源源不斷地培養士君子。他們大部分在社會基層發揮領導作用,組織社會自治;少數人則進入政府。但兩者具有共同的價值,共同的話語。所以,在中國,社會與國家從來都不是兩分的,它們一直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治理的連續系統,中間沒有截然的界限。我認為,這是我們中國社會最好的地方,所謂“天下為公”,這也是一種體現。
???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 上面,我對科舉制度的正面意義做了一個簡單描述。19世紀末,科舉制度面臨很大的觀念上的危機,因為一些人有機會觀察和接觸到西方式投票民主選舉制度,他們認為,科舉制度相比于投票的選舉制度是落后的。所以,自清末到民初,全國上下都在致力于建立選舉制度,以替代原來的科舉制度。當然,中國式選舉制度之所以被廢除,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大家看到西方船堅炮利,迫切感到中國必須學習西方的技術,因此必須變革教育,建立西式學校。而教育模式一變,科舉制度也就無法存在了。科舉制度一倒,從漢武帝時代以來形成的兩千年中國式憲制,也就一夜崩塌了。
??? 一百多年過去了,我們今天的教育、憲制是否讓人滿意?我覺得都不盡如人意。那么,我們有沒有可能重拾科舉制度的某些優點?我說這句話的意思,不是拒絕大眾投票式選舉制度,我的意思如果完整表達的話,就是我們能不能立足于選舉制度,再吸納科舉制度的某些優點,構建出一個更好的中國式的選舉制度?這個制度究竟是什么樣子的?我尚無具體方案,恐怕得需要學界和政界共同努力來尋找。
??? 我們要建立良好的政治制度,不能眼看著別人已掉到溝里,還繼續盲目往前走。近些年來政治學理論的發展,已經非常清楚地說明,以大眾投票為中心的選舉制度,其實是存在嚴重弊端的。并不是說這個制度本身不好,而是說以此為良好政治制度的唯一基礎,把整個憲制架構于它之上,是不可取的。投票式選舉制度自有其優越之處,但也有它適用的范圍。
??? 最后,我想說,我們應該高度重視孫中山先生和錢穆先生的政治思考。孫中山先生為什么要設計出“五權憲法”?在“五權憲法”中,第一權是考試權。錢穆先生在抗戰期間,也重申孫中山先生的構想。我想,也許我們今天關于政治的思考、關于憲法的思考,可以從孫中山先生的“五權憲法”理論再出發,作為溝通古今的一座思想橋梁。
??? 本文內容來自作者在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與弘道書院日前聯合舉辦的“科舉與選舉”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由《中國經營報》記者根據發言摘要整理。原標題為《源遠科舉 于今何益?千年科舉鏡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