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輕易對眼前的茍且說:習慣了就好
作者:未知來源:詩文網網址:www.cqcjqzygs.cn發布時間:1634193330
當你還年輕,當你還有一顆不甘的心,當你還念念不忘你的遠方與夢想時,就千萬不要輕易對眼前的茍且說:“習慣了就好”。
在劉震云的小說《我不是潘金蓮》中,有這樣一個場景:
李雪蓮為了生二胎決定假離婚,卻被他的老公秦玉河騙了,順勢把李雪蓮甩了,還娶了別的女人。
李雪蓮絕不甘心,一紙訴狀把秦玉河告上了法院。
為了方便打官司,李雪蓮打算把女兒暫時寄養在中學同學孟蘭芝的家里,于是就有了下面的對話:
李雪蓮:“我把放在你這兒,就無后顧之憂了。我準備騰出兩個月功夫,啥也不干,折騰個魚死網破。”
又問孟蘭芝:“孟蘭芝,要是你,你會像我一樣折騰嗎?”
孟蘭芝搖搖頭。
李雪蓮:“為啥?”
孟蘭芝:“這就是咱兩的區別,我遇事能忍,你遇事不能忍。”
孟蘭芝捋開自己的袖子:
“看,這是讓老臧打的。”
老臧是孟蘭芝的丈夫。
孟蘭芝:“忍也是一輩子,不忍也是一輩子。”
“習慣了就好!”
是啊,忍也是過,不忍也是過,何必瞎折騰呢?說不定越折騰越糟糕。
孟蘭芝的形象更像生活中的一個縮影。
忍耐與習慣是他們生活中的座右銘。
當你失去了重新選擇的勇氣與沖動,當你喪失了與現狀抗衡的力量與激情,能做的事情或許就剩下:安慰自己努力安于現狀。
也許現在也不是很糟糕。
也許習慣了就好。
只要不打臉就好,只要還有飯吃就好,只要你還在我的身邊我就可以完全不在乎。
于是,慢慢習慣于接受,習慣于冷漠,習慣于逆來順受,也意味著你已經失去了改變現狀的機會與力量。
不是所有的“習慣了就好”都能換來山重水復、柳暗花明。很可能習慣了就沉淪了、習慣了就沒落了、習慣了就什么都沒有了。
對于糟糕的現狀,人們往往有三種心態。
第一種是對現狀不滿,卻又缺乏改變的毅力與付出,這種人最痛苦,心比天高,卻又不思進取;自視甚高,卻又缺乏毅力;自命不凡,卻又三心二意。最后的結果就是自怨自艾、潦倒不堪,卻又滿腹牢騷,看誰誰不爽。
第二種是就是安于現狀,在深的傷疤也會恢復,“習慣了就好”。這種人其實是生活中的大多數,只是很多時候,一習慣,人就老了,一輩子就過完了,回望一生,是否覺得生活其實遠沒有自己想要的那么精彩。
第三種是不安于現狀與習慣,努力尋求改變,意志堅定,不屈不撓。這種人很少,一部分已經成功了,一部分正走在成功的路上。
1987年深圳的,兩個窮得叮當響的年輕人結緣相識,稱兄道弟。
一個星期后,兩人只剩下五塊錢,仍沒找到工作。
情急之下,只得到吉布鎮一家工地挑磚,每天10元,晚上加班每小時1元。
深圳的夏天不用想也知道有多熱,雖然辛苦,吃飯問題至少解決了,晚上也能有個地方睡覺。
一個月后,兩人領到了350元工資。
兩人自然是非常高興,好好搓一頓是必不可少的了。
可其中一個人卻決定離開。
另一個人說:“好好地干嘛要走呢,一年可以存好幾千元呢!雖然辛苦點,但習慣了就好嘛!”
然而,他還是決定離開:
“老弟,只要我們找到更好的機會,不要說幾千元,就是幾萬元,也不值一提!”
從這次對方就可以看出兩人的格局。
后來,兄弟兩分道揚鑣。
29年后,那個決定離開的人成了眾人矚目的億萬富翁,他叫潘石屹。而另一個人還在工地上繼續奮斗,養家糊口。
一個人對現狀的態度,往往決定他能走多遠。
人生境遇復雜多變,有些東西或許需要妥協,然而,在人生際遇以及處事底線上也選擇妥協與習慣,很可能你將在人生的博弈中淘汰出局。
“習慣了就好”更像是一劑溫柔的毒藥,無色無味、不知不覺,卻悄悄的改變了你的心志與毅力,直到失去你自己。
所以,當你還年輕,當你還有一顆不甘的心,當你還念念不忘你的遠方與夢想時,就千萬不要輕易對眼前的茍且說:“習慣了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