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句古語,闡釋何為“中國精神”

作者:未知來源:詩文網(wǎng)網(wǎng)址:www.cqcjqzygs.cn發(fā)布時間:1634193210
中國精神就是中華民族之魂,是五千年華夏文明的血脈流淌在中國人心中的生生不息的愛;是穿越血與火的洗禮;是中華民族不斷發(fā)展進取的力量之源。 以下十句古語是歷代圣賢學(xué)者們關(guān)于“中國精神”的總結(jié),準確道明了中國精神的內(nèi)涵 。 1、中國氣概:犯我必誅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漢書·陳湯傳》 出自西漢名將陳湯給漢元帝的上書,是表明擊退北匈奴郅支單于的功績 。全句為:“宜懸頭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釋義:“應(yīng)該把砍下的頭懸掛在蠻夷居住的槁街,讓他們知道,敢于侵犯強大漢帝國的人,即使再遠,我們也一定要殺掉他們。” 在司馬光《稽古錄》這部惜墨如金的《資治通鑒》簡編本中,除天象天災(zāi)之外,國政幾乎從略,但司馬光卻以大量的文字記載了漢武帝時代“雖遠必誅”的事實。“兵者,不詳之器”。戰(zhàn)爭向來傷害都是雙方的,武力雖不能解決一切問題,但當(dāng)國家危機尚存之時,保家衛(wèi)國才是當(dāng)務(wù)之急。 2、中國品格:法乎天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易經(jīng)》 釋義:君子處世,應(yīng)像天一樣,自我力求進步,剛毅堅卓,發(fā)憤圖強,永不停息;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yīng)增厚美德,容載萬物。 民國時期,梁啟超在清華大學(xué)任教時,引用了《易經(jīng)》上的“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等話語來激勵清華學(xué)子。此后,清華人便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8個字寫進了清華校規(guī),后來又逐漸演變成為清華校訓(xùn)。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著名哲學(xué)家、哲學(xué)史家、國學(xué)大師,北京大學(xué)哲學(xué)系教授張岱年先生把中華民族精神概括為“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作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國學(xué)大師,他終生勤勉,致思學(xué)問,造福祖國的文化學(xué)術(shù)事業(yè),堪稱一代學(xué)人楷模。 人世沉浮如電光石火,盛衰起伏,變幻難測。如果你有天才,勤奮則使你如虎添翼;如果你沒有天才,勤奮將使你贏得一切。命運掌握在那些勤勤懇懇工作的人手中。推動世界前進的人并不是那些嚴格意義上的天才,而是那些智力平平而又非常勤奮、埋頭苦干的人。 3、中國操守:窮達不墮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孟子·盡心上》 語出《孟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后人習(xí)慣先“達”而后“窮”并改“兼善”為“兼濟”,尚不失孟子原義。但后人確實認為:一個人如果真心想要“善其身”與“濟天下”,那還是改成本文題目所云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好。 思想史上流行的觀點認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作為中國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補”的體現(xiàn):前半句表達了儒家的理想主義和入世精神,而后半句顯示出道家的豁達態(tài)度與出世境界。 三國時的諸葛亮,就是這種操守的絕佳例證。他出山之前隱居南陽、躬耕隴畝,雖不得志,卻一直在堅持讀書和思考,不斷地修養(yǎng)自己,是為“窮則獨善其身”。當(dāng)時來運轉(zhuǎn),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打拼一番事業(yè),他又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幫助劉備“三分天下”,并把蜀國治理得井井有條,實為“達則兼濟天下”。 4、中國高度:天人合一 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莊子·齊物論》 何為萬物?“天地一指,萬物一馬”,這是從道的觀點看的。呂惠卿云:“天地雖大,無異一指,以其與我并生而同體也;萬物雖眾,無異一馬,以其與我為一而同類也。”也就是說萬物的“多眾”抽象之后也不過就是“一指”。馮友蘭先生說:“從邏輯上說,一個名的外延越大,它的內(nèi)涵就越少,在理論上說,‘有’這個名的外延最大,可以說是‘至大無外’,它的外延就越少,少至等于零,既然它的內(nèi)涵等于零,它的外延也就等于零,這也就是無。” “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講的是破除“我執(zhí)”, 順應(yīng)自然,免除物我之別而融與天地萬物之間。莊子提倡破除“我執(zhí)”、順應(yīng)自然,這對于我們今天這個生活節(jié)奏過快的時代,有著極為重要的參考價值和意義。我們對金錢和其他物質(zhì)方面的追求已經(jīng)到了無法自拔的程度,這種價值取向造成的必然是人情冷漠、事事向利益看齊。人與人的關(guān)系惡化,學(xué)習(xí)、事業(yè)、家庭的壓力,讓今天的人們心理壓力陡增。 而破除“我執(zhí)”、懂得“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道理,以平等心對待他人與自然萬物,認識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就能提升我們的心靈境界,使我們保持一顆淡泊、寧靜的心,不過于在意得失,不在對物的追逐中迷失了本性,做到“風(fēng)過無聲,雁不留影”。 5、中國格調(diào):本色風(fēng)流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fēng)流。 ——《菜根譚》 這句話可以解釋為“真正高雅的人物,用不著裝扮做作,其一舉一動自然而然地就能顯示出超俗灑脫的高品位來。” 何謂本色?本色就是平常、本分;何謂風(fēng)流?風(fēng)流就是豪放、瀟灑、灑脫、自然。只有大英雄、真名士,才能才敢平常本分、灑脫自然。他們出言吐語、舉手投足、處人行事之間不矯揉、無造作,真乃是本地風(fēng)光。這就是禪的意味、道的內(nèi)涵。 我們常形容一個人英雄本色,這在歷史上有很多,后來儒家出來做官的人,雖做到官至極品,一旦回家以后,仍然是鄉(xiāng)巴佬一個。有位歷史上的名人,官至極品,當(dāng)了幾十年的宰相,退休以后,穿了一件舊衣服,帶了一個傭人,步行出來游玩。真正有高度修養(yǎng)的人是樸實無華的,這就是“復(fù)歸于樸”的道理。 曾國藩用人,主張始終要帶一點鄉(xiāng)氣——就是土氣。什么是土氣?我是來自民間鄉(xiāng)下,鄉(xiāng)下人是那個樣子,就始終是鄉(xiāng)下人等個樣子,沒有什么了不起。所以彭玉麟、左宗棠這一班人,始終保持他們鄉(xiāng)下人的本色,不管自己如何有權(quán)勢,在政治功業(yè)上如何了不起,但我依然是我,保持平凡本色是大英雄。 6、中國氣節(jié):寧折不彎 鐵可折,玉可碎,海可枯,不論窮達生死,直節(jié)貫殊途。 ——南宋·汪莘《水調(diào)歌頭》 這是作者與人論及立志時寫的詞,這幾句以形象化的語言,表述了自己對立志的看法:人生可以有不同的遭遇,不同的道路,但不管在任何處境下,勁直的節(jié)操決不能改變。作者連用三個比喻,表現(xiàn)了為保持“直節(jié)”而“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決心,反映了一種剛直不屈、視死如歸的精神。這種見識,這種品格,至今仍應(yīng)效法。 中國第一個有骨氣的文人,無疑是莊周。他以一生在潦倒中的堅守,最終把自己變成了中國文人的一個精神源頭,也為更多的人擺脫生命的庸俗找到了一條可能的途徑。 入世的文人,也不乏有骨氣者,如屈原的正道直行。如果沒有莊子,我們從一開始可能就少了一種自由的精神;如果沒有屈原,我們從一開始可能就少了一種偉岸的人格。在莊子與屈原之后,中國數(shù)千年文人的歷史,實際上是這兩種人格交替講述的故事,無論是陶淵明、李白、蘇東坡、方孝孺還是其他有骨氣的文人。中國從來就不缺乏有才智、投機鉆營的聰明文人,卻太少了方孝孺這樣有氣節(jié)的文人。在方孝孺之后,中國文人中更加鞏固了那種恪守和捍衛(wèi)正統(tǒng)性和既定秩序的氣節(jié)。 7、中國抱負:向道而行 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 ——《孟子·公孫丑上》 信仰也許看不見摸不著,也許中間充滿無限阻撓,甚至有人終其一生也無法得到。但這樣的“道”值得我們用血、用淚、用生命去追求,因為它是精神的支點,是“人”字不可缺少的一筆。 真正的勇氣不是好勇斗狠,而是站在真理一邊,只要是道義之所在,即使面對強權(quán)和暴力,即使千萬的人阻撓、反對和不理解,也決不氣餒,決不改變自己的志向。 “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大勇,成就了那些偉大的先哲,也影響了歷史和世界,最終積淀成為塑造光輝人格和創(chuàng)造燦爛文明的不朽文化,世代相傳。 8、中國氣度:俯仰天下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清·林則徐 此聯(lián)為清末政治家林則徐任兩廣總督時在總督府衙題書的堂聯(lián)。意為:大海因為有寬廣的度量才容納了成百上千的河流,高山因為沒有勾心斗角的凡世雜欲才如此地挺拔。上下聯(lián)最后一字“大”與“剛”,意為這種浩然之氣最偉大、最剛強。 人要生活下去,就會有各種各樣的“欲”。人有七情六欲,也是自然之理。“無欲則剛”,并非不允許人們有欲,而是要克制私欲。克制私欲,就能寡欲清心,淡泊守志;克制私欲就能剛鋒永在,清節(jié)長存。 今天,面對錯綜復(fù)雜的大千世界,面對來自各方的種種誘惑,我們?nèi)绾翁幹俊盁o欲則剛”這一警語可作為立身行事的指南。人若無欲品自高。就是說,人若沒有私欲,品格自然高峻潔清,不染塵泥。“無欲則剛”的操守則是我們要擔(dān)負起來的一項長期的重要任務(wù),將使我們能在障眼的迷霧中辨名方向,勇往直前。 9、中國理想:千秋萬世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xué),為萬世開太平。 ——北宋大儒·張載 這四句話,簡明地說出了人的特點,人之所以為人,即“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將這四句話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就是:為社會重建精神價值,為民眾確立生命意義,為前圣繼承已絕之學(xué)統(tǒng),為萬世開拓太平之基業(yè)。人間事業(yè),再也沒有比這更大的抱負了。 這四句名言,被馮友蘭稱為“橫渠四句”,歷代流行不衰。最能表示儒者的襟懷,也最能開顯儒者的器識與宏愿,是懷抱入世與濟世理想的中國人的最高追求。 天無私覆、地?zé)o私載,這是一種無心的自然的“仁”,而一個君子也應(yīng)具有這樣的“仁”心,人是有思想的,有了這樣的“仁”心,就等于為天地“立心”了,這就是所謂“天人合一”的境界;“為生民立命”,就是要讓天下百姓都有安身立命之處;“為往圣繼絕學(xué)”,就是把先圣快要滅絕的學(xué)說加以繼承并發(fā)揚光大;“為萬世開太平”,就是為子孫們開創(chuàng)出千秋萬代的太平基業(yè)。 10、中國性格:為大丈夫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這幾句話是孟子與別人辯論什么叫做“大丈夫”時提出的準則。我國歷史上這種“大丈夫”很多,比如西漢時的蘇武。他奉命出使匈奴,匈奴首領(lǐng)脅迫他投降,先引誘他,不成之后又罰他到極其艱苦的偏遠地方牧羊,斷絕他的飲食來源。蘇武始終不為所動,在匈奴被囚19年,最終回到漢朝。 要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只有這樣,才算得上是大丈夫。孟子的這些話,今天依然可以指導(dǎo)我們?nèi)ヌ剿魅松膬r值。首先,富貴是來之不易的,是要求倍加珍惜的。有些人富貴起了來,就被富貴沖昏了頭腦。把當(dāng)初的凌云壯志忘得一干二凈。結(jié)果是什么為富不仁的事情都做出來了。 其次,貧賤的時候要堅定意志,做到這一點應(yīng)該說是很不容易得的。貧賤是任何人都不愿意承受的。但是生活中確實有很多人要經(jīng)歷貧賤的階段,要通過在貧賤中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夠獲得真正的成功。因此,要學(xué)會在貧賤中忍耐和寂寞,在一切誘惑面前能保持住自己一份寧靜的心態(tài)是比什么都重要的,這樣才有可能在貧賤中崛起。
標簽:
猜你喜歡
八個有趣的對聯(lián)故事,文雅又幽默

未知

對聯(lián)形式短小,文辭精煉,是一種生動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 對聯(lián)又稱楹聯(lián),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留下許多精彩的對聯(lián),今天小編總結(jié)八幅

30部國學(xué)名著,30句至理名言,句句走心

未知

1.《尚書》 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志以道寧,言以道接。 以戲弄他人為樂,是道德敗壞的表現(xiàn)。太過沉迷于某一事物,就會喪失斗

那一年,70歲的李清照,被15歲的小丫頭diss

未知

溫乎曰: 正確的選擇, 就是能承擔(dān)由此帶來的后果。 哪怕是留有遺憾, 也不后悔。 1 女子無才便是德。 對于這項優(yōu)良傳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