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導讀
作者:小雅來源:詩文網網址:www.cqcjqzygs.cn發布時間:1634193130
在本人的心目中,道家思想最為深奧莫測,佛家思想最能救人于痛苦,墨家思想適合窮人生活,儒家思想最是虛偽。盡管如此,小雅仍尊孔子為圣人,仍愿意為推行儒家思想盡自己最大努力,這是因為世風日下、道德淪喪、社會腐敗,孔子明知不可行而為之。這就好比一人溺于水中,孔子毫不猶豫地入水救人,而道家則“兩臂重于天下”,如果救人有危險,則先保全自己,然后再尋找竹竿等物來救人,等人淹死了,佛家才跑來超度亡靈。
一、儒家的核心是什么
孟子派的很多人認為儒家的核心是“仁”,而荀子派的很多人則認為是“禮”,也有人認為是“道”、是“德”、是“中庸”等等,說法不一。還有人認為,孔子之后儒分為八,八派各有側重。小雅認為這些說法都不準確、不全面,孔子問道于老子,這時孔子心里已經明白,“道”、“德”是最高的思想境界,所以才對弟子說他今天見到了龍,但最高境界的思想卻救不了社會,只能退而求其次,所以孔子極力推行“仁”和“義”。
現在的人們很容易搞糊涂“道德仁義”這些概念,因為道家所說的“道德”和儒家所說的“道德”是有點區別,道家重道而儒家重德,“義”作為墨家的中心內容之一,與儒家所說的“義”是有較大區別的。我們通常所說的“義”是墨家的“義”,俠義、情義、朋友之義等皆是墨家所說的廣義的“義”。如果不弄清這兩家不同的義,勢必會造成爭論不休,最后邊自己也不知所云,尤其是百度貼吧上爭論的激烈程度已勢成水火。
儒家(包括道家)所說的“仁”和“義”是一個思想的兩個方面,天地已分,君臣就位,君對臣的“愛”稱之為“仁”,而臣對君的“忠”稱之為“義”。推廣到行政或企業,上級對下級的包容、愛護稱之為“仁”,下級對上級的支持、負責稱之為“義”。對家庭來說父母對子女的慈愛、寬容稱之為“仁”,子女對父母的孝順、養老稱之后“義”。你不仁則我不義,就是說上級對下級失去了仁愛之心,則會導致下級對上級的不義,反之亦然,下級對上級不義,則上級也會對下級不仁。
回答儒家的核心問題,必須要分階段才能回答,因為儒家在不斷發展、擴充,就連孔子時代也是不斷學習完善的過程。孔子時代的核心自然是“仁義禮”三者,孟子則是突出“仁”的作用,荀子則突出“禮”的作用,但二者基本上還是孔子的主張,宋明之后,由于吸收了大量佛教禪宗思想,形成了“宋理學”、“明心學”的新“核心”。
二、道德仁義禮的關系
后人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認為是儒家做人的根本,這完全是對儒家思想的誤解,是沒有搞明白道德仁義禮的關系所造成的?!暗馈奔础盁o”,“無”生“有”,“有”生萬物之時,這個“有”具有“大德”,萬物相生,生物者得“德”,被生者得“物”,所以失去“物”則得到“德”,因此也可以說“德生萬物”?!暗隆笔峭耆母冻?,而不管被生的物是好是壞,因為在“道”或“德”的眼里,“好壞、美丑、對錯、上下、前后”等都是物的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會相互轉化,所以“德”不會偏向任何一邊,如果偏向一邊則“失德”,所以道家處理矛盾的方針是“報怨以德”,“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也就是你付出的“物”越多,自己得到的“德”就越多。
這兒就要提到孔子處理矛盾時的態度,當有人問孔子對“報怨以德”的看法時,孔子說:“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意思是如果以德報怨的話,那么用什么來報答德呢?應該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從這兒可以看出儒家并不和道家站在同一層次,而是已經有了是非對錯的區別,所以處理問題就只能用“仁、義”的思想教化人們向“善”的一面靠攏,而“不仁、不義”則是背離“德”的行為。所以“德高望重”不是隨便稱呼的,只有此人德澤一方,所有的人都得到好處,才能有此稱謂。說某人很“仁義”也不是隨便夸獎,當對方不仁時你要有義,當對方不義時你要有仁,也就是你要包容對方的過失,從而感化對方。
老子看明白了這個關系,所以書中總結道:“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法家又補充了一句“失禮而后法”?!岸Y、法”是什么?隨著社會發展、道德淪喪、人心不古,用道德無法感化、用仁義也無法勸阻之際,儒家拋出了另一治理國家、治理社會的法寶“禮”。這比當今所說的“禮貌”的禮要廣得多,“禮”是對上至君主、下至百姓的一整套行為規范,具體說就是君主出門應該坐四馬所拉的車、宴會舞蹈時可以8個人一排,而上大夫只能坐二馬所拉的車、舞蹈時只能6人一排等一系列禮儀規矩,普通百姓之間也同樣有很多規定,遇見長輩的禮儀、祭祀禮儀,連同吃飯的規格等包羅萬象。
儒家的一個美好愿望是:如果你偏離了仁義之心,那么只要你按照圣人制定的“禮”來辦事,你就會回歸于仁義。那么事實上可行嗎?顯然不可行,小雅在后面將詳述“人性善惡”來說明不可行的理由。行不通怎么辦?孔子認為應擴大教育,孟子在教育的同時提出“智”,也就是教人多學知識,明辯是非。到了董仲舒則又多了一個“信”,這樣“仁義禮智信”成了儒家做人的“五常”準則。小雅認為這也是行不通的,真正行得通的是法家的“法”寶,關于這一點,小雅將在法家文章中詳說,“法”和“禮”同樣是做人的行為規范,“禮”是靠道德思想來維護,而“法”是靠國家機器強制執行。
三、春秋時期的儒家思想
上面講了“仁義”的最初思想,在現實中一個人既可能是上級,到另一地方可能變成下級,例如周公在周是臣,在魯是君。有時兒子可能是父親的上級,年小的是年長的長輩等等,也就是上下級別、年齡長幼困難等導致狹義的“仁義”思想發展成廣義的思想,“仁”者仁愛、博愛,“義”者正義、正直之意,不再用于上下級關系。在這兒小雅要抱怨孔子,為什么不象老子一樣寫一本系統性的書,明確定義一下仁義禮呢,后人為此浪費多少口舌!
其實,孔子也是在不斷學習總結之中,孔子一身好學并不斷調整自己的思想,“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可見孔子一直到70歲才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鬃拥牡茏右参寤ò碎T,有年長于孔子的,有官大于孔子的,有善于經商的、善于打仗的、善于外交的、也有強盜小偷等,孔子教學也因人而異,同樣問仁而回答各異。
孔子非常注重禮儀,所作所為決不違反禮儀,這其中的原因可能許多人不知。禮儀非孔子首創,這是古已有之,夏朝商朝就已經有很多禮儀,周朝初期成王幼年繼位,武庚串通管叔、蔡叔發動叛亂,被周公為首的人平息之后,周公便審時度勢,及時修訂了周朝一整套完整的禮儀,這套禮儀在其后數百年發揮了巨大作用。孔子的思想體系是效法三王之道,尤其是周公,所以孔子認為當前亂世之根源在于禮儀遭破壞,必須要恢復古禮。
個人認為,法無常法,禮無常禮,孔子的思想出發點無疑是好的,但不根據當前形勢適時制定當時的禮制,則必然導致失敗。因為周公之禮,到孔子時已經歷時500年左右,無論是生活方式、物質的豐富程序、思想行為與500年前相比已是大大不同。當孔子見季氏身為大臣卻用君主的排場時非常生氣,以至于“是可忍孰不可忍”??鬃哟罂刹槐厝绱松鷼?,物質生活大大發展,禮儀必須隨之變化。
孔子為什么要從政?推行仁義如果只限于老百姓,那是不成功的。仁義必定要上仁下義,如果國家政府對百姓沒有仁愛之心,百姓必然民不聊生,最后官逼民反,社會動蕩。當今社會也是一樣,政府讓百姓交許多稅,而官員幾乎是無官不貪,百姓必然痛恨政府,政府必然動用軍隊來鎮壓,千百年來無不如此??鬃赢斎豢吹竭@一現象,所以孔子周游列國,遍謁七十二君,目的是想從上層推行自己的仁政理想。
四、戰國時期的儒家思想
孔子是春秋末期人物,孔子死后很快就進入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宣傳推廣自然由孔門弟子擔當??鬃拥茏颖姸?,賢者也有70多人,有的修身、有的入仕、有的經商,而從事教育的主要有八家(不是八個人):子張、子思、顏氏、孟氏、漆雕氏、仲良氏、孫氏(荀子)、樂正氏,這其中已經有部分派別無從考據,也有的屬于從屬關系,例如子思和孟子實為同一學派??鬃邮且蛉耸┙蹋械膶W問只傳授個別人(例周易只傳子夏),所以派別眾多。
孔子雖然沒有著書,卻整理了大量文獻,主要有六經:《詩經》、《書經》、《禮記》、《周易》、《春秋》、《樂經》,因焚書坑儒造成《樂經》已失,所以六經變成了五經。這六經是孔子教育學生的教科書,孔子死后弟子們以孔子的言行為材料,集體編寫了《論語》巨作,作為儒家經典核心教程,至今仍是儒家學說最權威的著作。之后孟子及其弟子異軍突起,將日已式微的孔門之道推向了一個高潮,著有《孟子》一書。
后人(指朱熹)將五經連同《論語》、《孟子》,再從《禮記》里選出2章分別命名為《大學》、《中庸》合起來稱為《四書五經》,小雅至今也不明白,這個《大學》、《中庸》有什么必要專門單列,完全是舍本求末呀,而真正集大成的儒家巨著《荀子》卻不列入其中,實在是莫名其妙。荀子是孟子死后多年才出道講學,是戰國末期的思想家,雖師法于宋研學派,卻苦心鉆研儒學,參合了百家思想,首創“性惡論”,圓滿地解釋了社會上辯論不清的理論難題,是儒家思想的最高結晶。
《禮記》既然是孔子整理,為什么又說曾子作《大學》、子思作《中庸》呢?從師承關系來看,曾子傳子思,子思傳孟子,《大學》、《中庸》的內容是這一師徒之間傳授的重點或心法,就其內容來說,《大學》就只有426字,其余全是曾子的解釋,所以說曾子作《大學》。子思作《中庸》是許多學者不承認的,唯一有說服力的就是《史記》中有這么一句話。
五、如何學習四書五經
當初學習時用的是朱子整理的繁體《集注》,當中大字小字混雜,各家注釋羅列,讓人頭昏眼花,學習不是享受而是受罪,看了幾遍仍然云里霧里不知所云,更沒有一人來指導,當時沒有互聯網,更不可能百度一下。后來我便采取一策略,所有注釋一概不看,這樣閱讀速度明顯加快,雖有部分不明白,但幾遍看過來便也明白大意。這使我想起《俠客行》里面的碑文中的注釋,不僅無益反而擾亂人的思維。學四書五經最大困難還在于所涉及的人物大都不熟悉,再加上一些文言似懂非懂,小雅之所以能通讀這些,一個重要原因是原本有扎實的在古文功底,同時也有豐富的歷史知識。沒有這兩點卻能夠興致勃勃地讀下去,小雅認為應該很難。
關于內容,本人有以下幾點建議:
1. 《大學》只看426字的經文,其余解釋一概不看;
2. 《中庸》只看朱子的序中的解釋,其余經文一概不看;
3. 《論語》是重點內容,應反復通讀,不理解也沒有關系;
4. 《書經》是關于堯舜禹湯周的史書,結合白話文明白意思;
5. 《詩經》有興趣則多讀,無興趣少讀可;
6. 《周易》中的《系辭》必讀,其余根據興趣;
7. 《禮記》大可不讀,因為古禮除反應一下當時的思想,實無現實意義;
8. 《春秋》勸學網上將《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合而為一,是最方便的閱讀。
9. 《孟子》可不讀。除體現孟子偉大人格,及一些警句名言外,剩下就是為政的失敗經驗。
10. 《荀子》可通讀,因為“勸學網”的朋友不讀荀子的“勸學”篇有點說不過去(玩笑)。
對于初學者,尤其是沒有太多歷史知識的人來說,多看一些歷史小說、哲學評論等有助于快速理解,勸學網已經整理了許多歷史小說和傳記,以后還將不斷增加。對于真心想學儒家思想的朋友,建議要反復閱讀,思考是關鍵,這和看普通小說完全是兩回事。
六、人性善惡之辯
性惡論的荀子出來講學之時,性善論的孟子已經去世多年,所以我們沒有辦法聽到兩位超級大儒來辯駁,而孟子的弟子雖與荀子辯論過,因其水平有限近似于無理取鬧,到了唐宋韓愈、王安石、蘇軾、揚雄等十多位文豪又爭論的天翻地覆,直至現在仍未有定論,堅持性善者有之,堅持性惡者有之,堅持無善無惡者有之,堅持善惡混有者有之,更有人細化成性與情,將佛、老、孔三道菜炒來炒去,連歐洲哲學家也卷了進來。
孟子是針對告子以自然之性為本性來駁斥,根據孔子的“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以小孩落井為例,救人者非圖名非圖報而是出自本性,得出結論“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小雅認為“孺子落井人救之”這論據是推不出“人性本善”這個結論的,從孟子開始仁義禮智的定義開始亂了。仁義與不仁不義本身就是善與不善的思想,禮是行為規范,智是判斷能力。
荀子拋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的觀點,進一步提出治國方案就是要從事教育,勸人學善,制定禮義、法規來限制人們的行為。這一思想立即遭到孟子學生的反駁:“你的本性是善是惡,先師孔子的本性也是惡嗎?”荀子又反駁道:“圣人與常人相同而沒有區別的是人之本性;圣人與常人不同,勝于常人的,是他們能夠比常人先一步認識人之本性是惡的,并為改變人之本性,制定禮義和法規,并且自覺地遵行禮義和法規,而使風俗美,朝政美!”
小雅觀點,根據后人的辯論“性惡論”未必就正確,但性惡論所產生的方法論卻是可取的。法家由此也找到加強法制的理論根據,難怪荀子的2個高徒皆為法家人物。反觀孔子的思想真是博大精深,孔子在處理人性問題時,撇開了善惡之分,而只說“性相近,習相遠”便包含了一切。所以孔子處理問題決不過分,用“溫良恭儉讓”來形容真是太恰當了。從“道”的眼光來看,孔子是真的理解了道,而孟、荀最多只是“近道”,因此孔子說“物以類聚,數以群分”解釋了這一系列現象。
七、儒家何以成為正統
孔子生前雖然遭到譏諷甚至圍攻,死后在弟子尤其是孟子和荀子的倡導下,儒學成了“顯學”,即使在秦國以法家為主導的國家中,儒學仍占有重要地位,尤其當呂不韋主政時,儒家思想更得到進一步推廣。秦統一中國之后因術士以不死丹欺騙始皇隨有焚書坑儒事件,據《太平御覽》記載“始皇既坑儒焚典,乃發孔子墓欲取諸經傳”,可見對儒家的重視程度。公子扶蘇、二世皆有但是儒的文獻記載。
漢朝初期主流思想也不是儒家而是道家,但儒家也受到相當的重視,劉邦在打天下時對儒生極不尊重,得了天下之后卻對儒家逐漸重視起來,并成為第一個親自到曲阜孔廟祭祀孔子的皇帝。導致劉邦思想轉變的過程中,有兩個人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即叔孫通和陸賈。漢武帝時期董仲舒、公孫弘等大儒提出了天人合一、三綱五常等新思想,使漢武帝罷黜黃老、刑名等百家思想而獨尊儒術,此后儒家在各朝各代都占據了首要位置,成為中國文化的正統思想。
許多人都知道“道家宜打天下而儒家宜治天下”,那么為什么儒家適合治世,為什么儒家會成為正統?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先要明白“儒”的出處。自夏朝到周朝,主管文化教育的人稱為“師”,主管祭祀及政務管理的人稱為“儒”。在古代祭祀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也是非常復雜的事,祭祀的各種禮儀,甚至朝廷的各種禮儀統統歸“儒”來管理,包括禮儀的制定、執行、監督等,因此儒生對各種禮儀特別熟悉。“儒家”這個名稱是孔子死后才稱呼的,因為這一學派的人最注重的就是禮儀。
任何一個打天下的皇帝,在奪取政權以后就要考慮治理國家,如果沒有一整套的禮儀規范,朝廷必將亂成一團,劉邦當初開會議事時人聲鼎沸,最后是呂后故意打碎一只酒杯才使場面安靜下來。太平天國定都南京時,最缺的正是儒生。另外還有一更重要的原因,坐江山的人沒有一個不希望自己的臣民安安分分、循規蹈矩,希望自己的江山太太平平,而儒家倡導的恰恰是君君臣臣,百姓對皇帝要忠,孩子對父母要孝,這正好是治理天下最好的麻醉劑,所以儒家必定成為政府最好的迷魂湯。
八、儒家的大劫難
儒家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統,影響著每一個華廈子孫,這期間也經歷了很多次浩劫,第一次是秦始皇焚書坑儒,雖然針對術士騙人進行的,但法家之外的各家都遭殃了。第二次是五四運動,是專門針對儒家的一次批判運動,這也許是物極必反,起因是一大批海外回國人士為了救國,將政府腐敗、國家落后、民不聊生的原因統統歸罪于儒家,儒家從此徹底下臺,至今多數人尚未認識到儒家的冤情。第三次說來好笑,因為林彪“尊孔反法”,所以打倒林彪的同時也要打倒孔子,目的是防止復辟倒退。
既然儒家是政府對百姓的迷魂湯,那么五四反孔有何冤情?這是一個普遍問題,絕大多數人都認為五四反孔正確,因此小雅在此一定要指出冤在何處??鬃觿摿⑷寮覍W派目的是要推行“仁義”主張,而“仁義”并不是只要求百姓對君忠對父孝,同時還要求君對民要愛父對子要慈。一般開國皇帝還能做到仁政,幾代之后便腐敗退化,不僅做不到“愛民如子”而是殘酷壓榨百姓,一旦百姓民不聊生,結果也只有起來造反。所以儒家倡導“仁義”并沒有錯,至今我們仍然倡導仁義,錯就錯在帝王只要求百姓忠孝,而自己胡作非為。
縱觀諸子百家,真正為百姓著想的思想也就儒家和墨家,儒家思想成為統治者的工具,這是孔子始料不及也無法控制。這其中也有一些儒生為了一己私利而利用儒術為統治者賣命,當然這樣的人應該很多,這和儒家思想沒有關系,也就是說如果道家對這個人有用,他照樣為自己利益而采用。
九、儒家思想的發展
小雅認為,儒家思想發展到孟子、荀子已經很完善了。漢朝以后的大儒們吸收一些其它思想,如道家、佛家,將儒家思想重新用新名詞解釋一下,主體不離孔子本意,更多的大儒其實并無新意,只是用自己的話重復古人的內容。這其中不乏解釋錯了的人,因此隨著年代久遠,便會偏離孔子本意,于是有更多的人來反駁,就這樣爭來爭去一直到現在,而且還將繼續爭執下去。
影響較大的首先是漢朝董仲舒,引進道家的五行學說創立讖諱神學,也就是你不管做什么好事或壞事,老天都會有某種感應,從而告誡皇帝你不要以為沒人管得了你,上天在看著你呢。其次值得一提的是唐朝韓愈,因儒學被混入許多異學,因此韓愈矢志復興儒學道統,掀起了儒學高峰。宋朝儒學大家太多,北宋五子(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顥、程頤)結合太極圖在易學方面有很大突破,尤其是邵雍。
南宋朱熹是二程的徒孫,繼承了二程的理學并有重大突破,二程和朱子所編的《四書五經集注》更是后人學習的唯一教科書。所謂“理學”主要是參合了禪宗的思想,認為一個東西,這所以是這個東西,而不是另一東西,以及該東西是怎么來的,又將怎樣變化而去,這其中必然有一個“理”,如果認識了這個“理”,也就認識了一切。
朱子的“理學”影響很大,一直到明朝的王陽明才用“心學”來推翻“理學”。心學是陸九淵所創,到王陽明才發展到頂峰。王陽明認為,理學的物物皆有理,這一點不錯,但這個理不是在物中,而是在心,心就是理,認識自己的本心便認識了世界。這也是受禪宗思想的影響,即既不是風動,也不是旗動,而是人心在動。
雖然朱子對后人所作貢獻很大,但小雅并不敬佩朱子,不是因為朱子在解釋四書五經時有許多錯誤,也不是因為理學偏離了孔子本意,是因為朱子嚴格限制弟子學禪而自己卻暗自看了很多禪書,修身沒有修好。王陽明的思想在日本韓國影響非常大。清朝以后除顧炎武、龔自珍學問人品還可以稱道,其余如曾國藩、康有為皆欺世盜名,不值一談。
十、結束語
“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孔子筆下的圣人有“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他們的行為至高至圣,沒有任何超出仁義的行為,事實果真如此嗎?漢景帝時曾圍繞“湯武受命”這個問題展開了一次昏天黑地的大辯論,正方是以轅固生為代表的儒家,與反方是以黃生為代表的道家,正方認為“桀紂荒亂,失卻民心,湯武討伐,天經地義,順應民心”,而反方認為“湯武臣子,以下犯上,決非天命”。
關于堯舜禹禪讓的質疑更多,駁斥最徹底的是臺灣的柏楊,引經據典將舜禹假禪讓描寫得腥風血雨,卻又言辭鑿鑿令人不由得不信。小雅認為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是人不是神,是人就不可能不犯錯誤,柏楊所說事情應該是真實的。小雅甚至認為孔子不可能不知道這些歷史事實,孔子之所以只說其正面事跡原因只有一個:“教育”。這和我們在家教育孩子是相同的,無論哪個父母在教育孩子時總是勸人為善,即使自己是小偷是壞人,也是只將正面的事情來教育孩子,只有當孩子有了足夠的判斷能力之后,父母才會適當地講一些社會的陰暗面。
本人說這些并不表示孔子不值得尊敬,事實上我的心目中有兩個人特別敬重,一個是孔子,另一個是孫文。我在國外時看到許多國內看不到的東西,比如周恩來有私生子、孫文私下曾簽訂過賣國條約等,這些事情即使真的存在,小雅也寧可信其無不愿信其有,就算有也不妨礙我尊敬孫文。孫的詩詞文章比不上毛,軍事指揮能力比不上毛,權力政治斗爭比不上毛,就因為孫文的“三民主義”是真正的讓人民作主,真正為人民著想,憑此一點足矣!孔子也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