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品宋詞:賀鑄的精彩
作者:舍得之間來源:詩文網網址:www.cqcjqzygs.cn發布時間:1634192695
青玉案
賀鑄
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錦瑟華年誰與度?月臺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若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論起宋詞,有這么一個人是絕對不能忽略的。這個人其貌不揚,哦,甚至可以說外貌是相當的丑,面色黑青,眉目倒立著,頭發稀疏,形容實在是不怎么上鏡頭。但是那句老話說的好啊---“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就是這么比較貌丑的人,卻留給我們幾百篇精美的宋詞佳作。他的名字是賀鑄,宋詞史上響當當的一號人物。人送綽號“賀鬼頭”。
在翻閱《中國歷代詩歌選》時看到這樣對他的評價“華瞻處似晏幾道,哀婉似秦觀,更有晏秦所無有的沉郁和挺拔”。歷史上對他的評價也是好評如潮,翻閱各種詞話提到他的也不勝枚舉,在詩詞界,賀鑄,是當之無愧的北宋大家。北宋末年,詞風多樣,晏、歐、柳、秦的婉約格調回響不止,而蘇門弟子們的豪放詞樂也不遑多讓。豪放與婉約并存爭輝的局面,也必然催生出賀鑄、周邦彥這樣婉豪兼俱的詩詞大家。柔婉中暗含堅韌,豪放中不失溫婉,這類作品風格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我們要說到的這個“賀鬼頭”。上面這個《青玉案》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今天的賞析,回味的是穿越千年而來的美感,是前輩詞家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賞析就是繼承和淘寶,收獲就是經典和享受。
說起賀鑄,那是詩詞文樣樣精通,但是他的最高成就還是體現在詞學上面。他和周邦彥一樣也是詞曲行家,善工律,精煉字。性格上肯定也是個孤傲不羈的耿直之人,中國文人的傲骨,非常典型地體現在他的身上,不媚權貴,為人耿直。
我們在賞析歷代詩詞作品時,特別是詞作方面,會發現好多都是在寫美人,寫香草,寫閨愁,寫別緒。是不是感覺這幫文人的境界好低?怎么整天在香花美女身上打轉?怎么總是哀聲嘆氣的纏綿在男女情感上?其實,這往往是文人們的“醉翁之意不在酒”。“美人”“香草”這類的意象,已經約定俗成地被歷代文客賦予了另一層含義,那就是象征著高潔之士。往往在作品中把美人寫的凄楚哀婉,實際上多數都是在怨嘆自己懷才不遇。這一點,在歷代詩歌作品的美學上也是被默認的。寫美人,寫情感,那是人類愛美的自然屬性,把這種自然屬性再寓以言辭之外的寓意或某些象征,那么,會引起他人的同感或通感的,這種通感的認同,正是詩詞之美感的本質所在。我們在被某作品感動的時候,不正是“與我心有戚戚焉”之時嗎?善于感動,善于被感動,至少說明我們的內心深處還存有一個可貴的字“善”。感動與被感動的同時,往往是詩詞靈感及感悟最能迸發的時候,每當我們處于在種狀態時,會感覺自己的心靈一片空明,純凈,美妙,如醉如癡!此時此刻,早已忘卻紅塵中的雜亂事物了,而陶醉在某種感動之中。這,就是詩詞美感的最高境界!
所以,我們賞析美的作品或景物時,不必拘泥于那些陳腐的人為的規矩教條觀念中。愛美人怎么了?喜歡香草又如何?粗淺者抱以粗卑的笑,高雅士則和以高雅音,讓我們回歸自然,讓愛更深沉、更香美、更動人心弦,那么,正是上善若水時,便可厚德載萬物。
言歸正傳,就讓我們抱以這種美的享受的心情來賞析這個《青玉案》吧。
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
凌波---比喻女子。美妙女子所現的步履輕盈之態,以喻之。“凌波”二字語出曹植的《洛神賦》之句“休迅飛鳧,飄忽若神,凌波微步,羅襪生塵”,洛神,宓妃也,當然是女子了。洛神體態輕盈妙曼,在水波上款款而行,此情景被賀鑄化到他的詞中,就以“凌波”來比喻女子,在想象力上可借鑒也。喜歡武俠小說的朋友也一定記得《天龍八部》中段譽的逃命絕招“凌波微步”,呵。
橫塘---地名。作者家所在的地方(蘇州)。這句說的其實很明白,在家門前忽然看到一個美女,婷婷裊裊而來,又婷婷裊裊而去,怎么就不肯多邁一步來到我的家中呢?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她消失在視線之外。瞧,美女飄過之后,連塵土都是香的了,還“芳塵”呢,呵呵,比喻聯想,手法到位。按現在的話語說,這美女就是極有回頭率的那種吧。作者在這里表現出了這種躊躇留戀之情,為美所打動。見美而思春,起筆入情,當飽有青春之韻致。
錦瑟華年誰與度?月臺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
“錦瑟華年”化用的是義山的詩句“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這里說的是這美女肯定是正當妙齡。人家都走遠了,“芳塵”都散盡了,這賀鬼頭還在這琢磨呢,哈哈。您還別說,這詞之美妙的味道正是在這琢磨之中呢。琢磨啥呢?“錦瑟華年誰與度”,這妙曼女子如此動人,許配人家沒?和誰住在一起呢?
我們注意一下,這里的“錦瑟華年”和“凌波”的意思差不多,還是代指這位飄然而過的女子。下面兩句“月臺花院,瑣窗朱戶”就純粹是作者的想象了,想象人家住的是什么樣的環境。上闋的煞尾“只有春知處”則是一個感嘆了,誰知道她到底住在哪里,大概只有春天能知曉吧。感嘆之句,無奈之句。這種想象,還是傾注著一種美好的憧憬。人常“愛屋及烏”,對這女子產生好感,那么,也必然把她的一切都想象成特別美好的,看這“月臺花院,瑣窗朱戶”形容的這么好,完全是這種“愛屋及烏”的效應。就是她的住所,也一定會有春光相伴的,想象中,她也只能住在春色滿園的環境中。
詞的上闋,寫的就是這么一個生活小景。我們尋常生活中,也常常遇到美女,也常常忍不住的回頭一顧。那種美所帶來的感覺肯定是一種享受,這種自然的感覺非常合乎人之常情,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嘛。所以,看到作者寫上這自然的生活小景,我們也自然會忍俊不禁,會心的一笑。這是啥?對了,這就是一種作品的“通感”。尋常小事入詞,寫的也是非常自然的感受,讓你看不出一點造作扭捏的痕跡。遇到美女那就看看唄,自己瞎琢磨一下也不犯法的。不必在那“正人君子”般的目不斜視,呵呵。
情景的自然描寫,看似隨意,卻用字極工。片言數語,便將此情此景描寫盡。我常說的景語即情語,在此便可感受到。試品味一下“但目送,芳塵去”,寫的是形態,透出的卻是豐富的情感。再看“只有春知處”看是一個陳述的景語,卻使我們直接感受到一種浪漫的想象。
這種以景語來含情語的寫法,非常值得深入研究。我們如果具有某種情感波動,一定會有所表現的。比如我們憤怒時會把眉毛豎起來,那么,在寫作時,我們寫出“豎眉毛”,實際上就是在寫憤怒,而不一定寫上“憤怒”二字。“豎眉毛”是景語,而“憤怒”則是情語。還比如,我們憂愁時會感覺一切都是很沉郁的,天是陰的,雨是冷的,也只去注意落葉殘枝,因為它會讓我們更傷感。那么,反過來,如果在詩詞里鋪墊上這一類的景色描寫,實際上也就寫出了一種憂愁沉郁的情感氛圍。這樣,我們直接說出自己多么憂愁則沒意思了,而用景色描寫來間接地反映出這種憂愁的氛圍,則是更具藝術性的表現。這種藝術表現力,是需要多觀察多去體會,進而才能熟練地運用于自己的筆下的。
情感與形態,情感與環境,情感與動作,這些對應的關系,要足夠的去揣摩,必然會提升自己的藝術修養和藝術表現力。其實說來也沒什么難度,因為我們自己都會有生活的經驗和感悟的,需要的只是一條----用心!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
我們看他的下闋。過片這句,實際上就把思路放開了,通過上片對遠去的佳人的感嘆,進而產生的聯想。下片,是把思路拉回到自己這里來了。上片的六句,其實是寫出了作者一種美好的愿望落了空,實際上影射了自己對前途之美好愿望的失意。通過“凌波”這樣美女的意象,來比喻自己理想的那種美好,美女閃過,正如那過眼的煙云,逝去的浮云往事。其實,這樣的文學大家,不會真的只去寫那無聊的偷看美女的現象的,用這樣生活中常見的小事,來引出自己心底的那份傷感和失落,來釋放出這種惆悵的情懷,才是作者真正的目的。
和上闋的起句一樣,這里的“蘅皋”(héng gāo),也取自曹植的《洛神賦》:“爾乃稅駕乎蘅皋,秣駟乎芝田,容與乎陽林,流眄乎洛川”。“蘅皋”的意思是芳香的澤邊、水岸。“碧云冉冉蘅皋暮”表現的是,茫然地看著佳人去處,卻只見那晚云冉冉,澤草流香,那么美妙的佳人恐怕再也沒機會看到了。“彩筆新題斷腸句”是續寫這種感嘆,枉有生花的妙筆,在這種失落惆悵的時候,也只能寫寫斷腸的詩句。可以看出這兩句用的是賦法,以興帶賦,借感嘆而直敘,賦以詠之也自是別有韻致。
若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接下來,“若問閑愁都幾許”是接續上句的“斷腸句”而來的,主要目的是想要說的是這“閑愁”。這是一種什么樣的閑愁呢?好,這闋詞中最閃亮的句子來了---“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就這幾句,竟相被歷代文人墨客所傳誦,稱贊不已。
我在前面提到情感與環境的關系時說了,景致的氛圍就是情感的氛圍,看這句“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把這閑愁形容的有如滿川的春草,煙霧中飛絮散漫不已,有如“春城無處不飛絮”這般的感覺。“閑愁都幾許”呢?借春草風絮散漫之意象,可謂想象力強大,也夠奇妙的了。其實,特別值得關注的是他的煞尾句“梅子黃時雨”,這句“人皆服其工”,如此的被人贊頌,它到底好在哪呢?
這要從“若問”開始整體的來感覺一下。下闋所寫出的,實際上就是一付活色生香的“江南暮春煙雨圖”。有首歌的歌詞還有印象吧?----“綠草青青,白霧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綠草萋萋,白霧迷離/有位佳人,靠水而居”。說到這歌詞,也是來自詩經。我這里只是來找這種相似的環境的感覺。迷離朦朧的景色,黯然的色調,綿綿淅瀝的梅雨時分,透露出的不正是一種黯然的傷感情調嗎?這種情感之凄苦痛絕,其實是無法用語言描寫出來的。這是一種細致無痕的情感脈絡,有時我們是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
無法言傳時,并不是等于不能傳出,我們剛說的景語和情語,正是具有這種表達上的延伸功能。把筆力凝聚在對景物的描寫刻畫上,展開想象,也必然能找到這種象征情感的寓意之景物的。江南的朋友可能都有體會,那種梅雨的天氣帶給人是什么樣的心情。善于借用景物來表達情緒,是寫作修養的必修課。
好,現在總結一下這闋詞的寫作特點。
一,上闋起到的是輔助的作用,下闋才是作者要表達的中心思想。上闋不管他是借美女飄過的意象還是別的也好,都是起著一種鋪墊的作用。算是一個“引”的原由。看到妙齡女子而引發的閑愁,并在下闋給這種閑愁賦予上自己的遐想和惆悵之情感。很自然的常見的寫法。我們通常所說的先景后情的寫法也大致如此,只是這位賀鑄老師寫的更為精妙蘊藉。
二,藝術表現的手法上,可歸為傳統的賦比興的運用。上闋之意象基本是一種“比”的手法,如前所說,以香草美女,來比喻高潔清雅。并在這女子身上寄托了一種理想的向往之情愫。我們也分析了,詞中引了一些前人的典實,如取自《洛神賦》中的一些辭句或意象。詞的下闋所用的手法更為經典,過片兩句是“興而賦”,后面一些景色的描寫,則是比喻了。他的這種比喻手法,我們稱為“博喻”,也就是用復合的意象組成的“喻組”來表現那江南的暮春景色,隱喻的卻是詞人自己的晚年暮色之意境。精警奇妙,可謂是上佳成功之作。同時,詞中對意象的虛實的處理也非常自然精妙。上闋為實,下闋為虛。以實之情景,帶出虛的想象和意境。
三,歷代詞人所稱贊更多的,是他這首《青玉案》的遣詞造句特別工警而麗。黃庭堅對其的評價是“解道江南斷腸句,只急唯有賀方回”。特別是下闋煞尾的那幾句,實在可稱為“真千古絕唱”。對于這點的品味,我們只需要多讀幾遍,便可領會到其中的好處。
讀而悅之,喜之不盡,篇幅所限,且說這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