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兒媚·遲遲春日弄輕柔
【宋】朱淑真
譯文 春日暖暖的陽光,像在撫弄著楊柳輕柔的枝條,在花園的小徑上,涌動著濃濃的香氣。可過了清明節天卻陰了起來,云霧籠罩著紅樓,好似是把它鎖住,那往事,真是不堪回首! 注釋 眼兒媚:詞牌名,又名《秋波媚》。雙調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韻,后片兩平韻。 下片著重表現的是女主人公的春愁。這種春愁是由黃鶯的啼叫喚起的。大凡心緒不佳的女子,最易聞鳥啼而驚心,故唐詩有“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之句。試想一個愁緒萬端的女子,在百無聊賴之時,只好在午睡中消磨時光,午睡醒來,聽到窗外鶯聲巧囀。不禁喚起了她的春愁。黃鶯在何處啼叫呢?是在綠楊影里,還是在海棠亭畔,抑或是在紅杏梢頭呢?自問自答,頗耐人玩味。 這首詞筆觸輕柔細膩,語言婉麗自然。作者用鳥語花香來反襯自己的惆悵,這是以樂景寫哀的手法。作者在寫景上不斷變換畫面,從明媚的春日,到陰霾的天氣;時間上從清明之前,寫到清明之后;有眼前的感受,也有往事的回憶。既有感到的暖意,嗅到馨香,也有聽到的鶯啼,看到的色彩。通過它們表現女主人公細膩的感情波瀾。下片詞的自問自答,更是妙趣橫生。詞人將靜態的“綠楊影里,海棠亭畔,紅杏梢頭”,引入黃鶯的巧囀,靜中有動、寂中有聲,化靜態美為動態美,使讀者仿佛聽到鶯啼之聲不斷地從一個地方流播到另一個地方,使鳥啼之聲富于立體感和流動感。這是非常美的意境創造。以聽覺寫鳥聲的流動,使人辨別不出鳥鳴何處,詞人的春愁,也像飛鳴的流鶯,忽兒在東,忽兒在西,說不清準確的位置。這莫可名狀的愁怨,詞人并不說破,留給讀者去想象,去補充。
午睡醒來,聽到鶯兒美妙的鳴叫聲,卻又喚起了我的春愁。這鶯兒卻在哪里呢?是在綠楊影里,是在海棠亭畔,還是在紅杏梢頭?
遲遲:陽光溫暖、光線充足的樣子。
輕柔:形容風和日暖。
花徑:花間的小路。
暗香:指幽香。
朱樓:指富麗華美的樓閣。
梢頭:樹枝的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