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 釋志南 〔宋代〕 古木陰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 譯注 把小船停放拴在岸邊的古木樹蔭下;拄著拐杖走過橋的東邊恣意觀賞這春光。 杏花時節的蒙蒙細雨,像故意要沾濕我的衣裳似的下個不停;吹拂著臉龐的微風已感覺不到寒意,嫩綠的柳條隨風舞動,格外輕飏。 1.系(xì):聯接。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稱。 2.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莖桿直立,長老了可做拐杖。 3.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開時節的雨。 4.楊柳風:古人把應花期而來的風,稱為花信風。從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應一種花信,總稱“二十四花信風”。其中清明節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稱楊柳風。 · 簡析 這首詩記述了作者一次游覽的過程,運用擬人手法表現了春風的柔和溫暖,表達出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 第一句“古木陰中系短篷”告訴我們,作者是乘船出來春游的。而且這個地方有樹有水,是個好去處。古木成蔭,又乘帶篷的船,暗示了春來天暖,并會有風雨。第二句“杖藜扶我過橋東”說藜杖扶著我,將杖擬人化,突出了藜杖的作用及我同藜杖間的感情。這句寫作者下了船,又扶杖步行,表明作者雖然年紀老了,但游興很濃。 上兩句主要寫春游經過,于春游興致中初步透露出春光的美好,那么春光到底怎樣美好呢?作者在后面進行了具體描述。 后兩句通過自己的感覺來寫景物。詩人不從正面寫花草樹木,而是把春雨春風與杏花、楊柳結合,展示神態,重點放在“欲濕”、“不寒”二詞上?!坝麧瘛?,表現了濛濛細雨似有若無的情景,又暗表細雨滋潤了云蒸霞蔚般的杏花,花顯得更加嬌妍紅暈?!安缓倍?,點出季節,說春風撲面,帶有絲絲暖意,連綴下面風吹動細長柳條的輕盈多姿場面,越發表現出春的宜人。這樣表達,使整個畫面色彩繽紛,充滿著蓬勃生氣。 詩寫景凝練,意蘊豐富,讀來使人如聞似見。盡管在此之前,“杏花雨”、“楊柳風”這樣的詩境已廣泛為人們所用,但真正成為熟詞,不得不歸功于志南這兩句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