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年有今日,歲歲有今朝,良宵苦短,物是人非事事休。每個節氣里都有一個念想串起人們的共鳴,只因為每個節氣里都蘊含著相似的溫暖,不同的人內心深處里流淌著不同的眷戀。元宵,愿古人筆下的詩意,可以為大家帶來圓圓的夢、圓圓的愛、圓圓的心情、圓圓的日子、圓圓的運氣!古典君:這首散曲采用是起承轉合的結構。前面是元宵佳節的燈火輝煌、熱鬧喧囂,后面一轉是喧囂后的凄冷之景。兩相對比,讓人深切感受到作者的孤獨與凄切。古典君:本詩描寫家家出門、萬人空巷、盡情而來、盡興方歸鬧上元夜的情景,使上元燈節成為了最有詩意,最為消魂的時刻。古典君:滿城燈火,滿街游人,火樹銀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圖不在寫景,而是為了反襯“燈火闌珊處”的那個人的與眾不同。此詞描繪出元宵佳節通宵燈火的熱鬧場景,梁啟超謂“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認為此詞有寄托,可謂知音。古典君:物是人非的悵惘,今昔對比的凄涼,由此美景也變為傷感之景,月與燈交織而就的花市夜景即由明亮化為暗淡。淡漠冷清的傷感彌漫于詞的下片。燈、花、月、柳,在主人公眼里只不過是凄涼的化身、傷感的催化劑、相思的見證。而今佳人難覓,淚眼看花花亦悲,淚滿衣袖。另:此詩作者尚有爭議,還有一說為朱淑真。古典君:這首詩是描寫長安城里元宵之夜的景色。據《大唐新語》和《唐兩京新記》記載:每年這天晚上,長安城里都要大放花燈;前后三天,夜間照例不戒嚴,看燈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門貴族的車馬喧闐,市民們的歌聲笑語,匯成一片,通宵都在熱鬧的氣氛中度過。古典君:“誰家”“何處”這四字包涵的內容實在太多,它把人聲鼎沸、車如流水馬如龍,燈火閃爍,繁華似錦的京城元宵夜景一語道盡。連用兩個詰句,不僅將盛景迷人,令人不得不往的意思表達得靈活傳神,而且給人以無限回味的余地,言有盡而意無窮。古典君:作為傳統的情人節,繁華熱鬧的元宵燈會也為古代青年男女戀愛、約會提供了機會。這首詩描寫的便是在元宵燈會幽會的情景。“但愿暫成人繾綣,不妨常任月朦朧”——纏綿于情愛什么都不想計較了,誠屬掏心之句。因為這首詩與“去年元夜時”有相同的筆調文思,在《生查子》公案爭論中,成為是朱作的一個證明。古典君:通常的元夜詩,多描寫古時都市場景。而這首《元宵》卻取材農村,全詩意境優美感人。燈月輝映的鄉村是美的,燈月映照下的村女則更美。她們青春煥發,喜氣洋洋,盡情歡笑。值得一提的是,古人講:月下點燈,可謂大煞風景。恐怕只有在一種情況下,是可以“月下賞燈”的,就是在元宵節這一天啦!古典君:全詞用粗筆勾勒的手法,描繪了杭州上元和密州上元節的不同景象,流露了作者對杭州的思念和初來密州時的寂寞心情,但仍不忘關心著民生。“昏昏雪意云垂野”意象看似凄清,卻有一種“瑞雪兆豐年”的喜悅之情。古典君:這首散曲是反映社會現實的作品。小令描寫了往年元宵節的熱鬧、歡樂氣氛,同時又寫了寫作當年元宵節的冷清,百姓的愁怨。今昔對比,反映出明代國家日漸衰敗,百姓生活每況愈下的情形,對老百姓的苦難生活深表同情,對官府的殘酷統治表示強烈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