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從軍北征》賞析:天山雪后海風寒, 橫笛遍吹行路難

作者:未知來源:詩文網網址:www.cqcjqzygs.cn發布時間:1634633899
從軍北征 ??? 李益 ??? 天山雪后海風寒, 橫笛遍吹《行路難》。 ??? 磧里征人三十萬, 一時回首月中看。 ??? 【作者簡介】 ??? 李益(約750—約830), 唐代詩人,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后遷河南洛陽。大歷四年(769)進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建中四年(783)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棄官在燕趙一帶漫游。以邊塞詩作名世,擅長絕句,尤其工于七絕。 ??? 【注釋】 ??? ⑴遍:念piān。 ??? ⑵回首:一作回向。 ??? ⑶月中:一作月明。 ??? 【翻譯】 ??? 天山下了一場大雪,薄海刮來寒冷的風。行軍途中,戰士都吹起《行路難》的笛曲。沙漠里征軍三十萬,一到夜晚,所有的戰士都一起望著天上的一輪明月。 ??? 【賞析】 ??? 這里是一個壯闊而又悲涼的行軍場景,經詩人剪裁、加工,并注入自己的感情,使它更濃縮、更集中地再現在讀者面前。 ??? 李益對邊塞景物和軍旅生涯有親身的體驗。他的邊塞詩與有些人的作品不同,并非出于想象或模擬,而是直接來自生活,因而詩中往往隱藏著他自身的影子,對讀者有特殊的感染力量。這首詩的題目是《從軍北征》,說明詩人也參加了這次遠征,正如黃叔燦在《唐詩箋注》中所指出,“磧里征人,妙在不說著自己,而己在其中”。當然,這首詩的感染力之所以特別強烈,更因為他善于運用詩人獨有的敏銳的觀察力,從遠征途中耳聞目睹的無數生活素材中選取了一幅最動人的畫面,并以快如并刀的詩筆把它剪入詩篇。用王國維《人間詞話》的話來說,這正是一個詩人必須兼有的“能感之”和“能寫之”的本領。 ??? 詩的首句“天山雪后海風寒”,是這幅畫的背景,只七個字,就把地域、季節、氣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這次行軍的環境氣氛。這樣,接下來不必直接描述行軍的艱苦,只用“橫笛遍吹《行路難》”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的心情。《行路難》是一個聲情哀怨的笛曲,據《樂府解題》說,它的內容兼及“離別悲傷之意”。王昌齡在一首《變行路難》中有“向晚橫吹悲”的句子。而這里用了“遍吹”兩字,更點明這時傳來的不是孤孤單單、聲音微弱的獨奏,而是此吹彼和、響徹夜空的合鳴,從而把讀者帶進一個悲中見壯的境界。 ??? 詩的后兩句“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是這一片笛聲在軍中引起的共感。句中的“磧里”、“月中”,也是烘染這幅畫的背景的,起了加重首句的作用,說明這支遠征軍不僅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風里,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這就使人加倍感到環境的荒涼、氣氛的悲愴。也許有人對這兩句中“三十萬”的數字和“一時回首”的描寫,感到不大真實,因為一支行軍隊伍未必如此龐大,更不可能全軍都聽到笛聲并在同一時間回首顧望。但是,植根于生活真實的詩歌,在反映真實時決不應當只是依樣畫葫蘆,為了托出一個特定境界,收到最大藝術效果,有時不但容許而且需要運用夸張手法。李益的這兩句詩,如果一定要按照磧上行軍的實際人數、按照聞笛回顧的現場情況來寫,其藝術效果必將大打折扣。只有象現在這樣寫,才能充分顯示這片笛聲的哀怨和廣大征人的心情,使這支遠征隊伍在大漠上行軍的壯觀得到最好的藝術再現,從而獲致王國維所說的“境界全出”的藝術效果。這不但不違背真實,而且把真實表現得更突出,更完滿,也更動人。 ??? 樂聲對人有巨大的感染力。李益在一些寫邊情旅思的詩中善于從這一點著眼、下筆,讓讀者隨同樂聲進入詩境,通過樂聲引聲的反應窺見詩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如在《夜上受降城聞笛》“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兩句中,詩人明點出征人因笛聲而觸發的是一夜望鄉之情;在這首詩中,他卻只攝取了一個回首看的動作,沒有說明他們為什么回首看以及回首看時抱什么心情,但寓情于景,情在景中。這一動作所包含的感情,是一言難盡,又可想而知的。(陳邦炎)
標簽:
猜你喜歡
八個有趣的對聯故事,文雅又幽默

未知

對聯形式短小,文辭精煉,是一種生動的藝術表現形式。 對聯又稱楹聯,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留下許多精彩的對聯,今天小編總結八幅

30部國學名著,30句至理名言,句句走心

未知

1.《尚書》 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志以道寧,言以道接。 以戲弄他人為樂,是道德敗壞的表現。太過沉迷于某一事物,就會喪失斗

那一年,70歲的李清照,被15歲的小丫頭diss

未知

溫乎曰: 正確的選擇, 就是能承擔由此帶來的后果。 哪怕是留有遺憾, 也不后悔。 1 女子無才便是德。 對于這項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