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常建解讀:山水容我自在身
作者:安意如來源:詩文網網址:www.cqcjqzygs.cn發布時間:1634633357
那天在家寫完王昌齡之死,突然想起常建。
??? 其實,早些年寫《世有桃花》時,也提到過常建的《戲題湖上》:“湖上老人坐磯頭,湖里桃花水卻流。竹竿裊裊波無際,不知何者吞吾鉤。”只是這次,說了這么多和王昌齡相關的人,那么就來仔細的說說常建。
??? 常建與王昌齡是開元十五年的同榜進士,相交甚深。王昌齡死后,常建還特地去他的隱居地吊唁他,做了一首《宿王昌齡隱居》:“清溪深不測,隱處唯孤云。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茅亭宿花影,藥院滋苔紋。余亦謝時去,西山鸞鶴群。”
??? 曾經,他和王昌齡一起歸隱,現在王昌齡無端被害,他更覺得歸隱是必須要行的事了。常建是真正清傲之人,一生孤介,懶與名場通聲氣,交游中無達官貴人。文字唱酬,除王昌齡外亦無特別知名之士。
??? 前面說到王昌齡的官運差,常建的官運比他更差。《唐才子傳》說他“大歷中,授盱眙尉。仕履頗不如意,遂放浪琴酒,有肥遯之志。后寓鄂渚,招王昌齡、張僨同隱,獲大名于當時。”關于他的生平,可知者只有這一段記載。
??? 幸好還有殷璠,殷璠是常建的鐵粉,他在《河岳英靈集》中將常建列為首選,入選詩篇數量高達十五首(入選量居第二位),視常建為當時“河岳英靈”的代表。
??? 在殷璠看來,常建代表著那些天賦極高,卻未被賞識,埋沒在地方的賢才。他為其高呼不平:“高才無貴仕,誠哉是言。曩劉楨死于文學,左思終于記室,鮑照卒于參軍。今常建亦淪于一尉,悲夫!
??? ——誠如殷璠所感慨的,古來才子大多都是高才而無貴仕。命若琴弦,心如飛蓬。能夠名利雙收,福慧雙修的畢竟少之又少。
??? 這顛亂的俗世,禍福瞬息即變。有人粉墨登場,僥幸成功,成為時代的寵兒,一時榮寵,卻難預料來日如何;有人堅守本心,淹沒在時代的罅隙里,至死都不明白悲劇的因由。更多的人,是在別人的影子中重復著自己的生活,心有不甘,隨波逐流的熬完一生,生死疲勞,不得解脫。
??? 《河岳英靈集》成書于公元753年,天寶十二年。可見在天寶末年,常建已為縣尉,可能就是《唐才子傳》所謂的盱眙尉。
??? 盱眙古來即是名城,最著名是項羽家族擁立楚懷王籍以反秦的重要基地,后來與劉邦合兵亦是在此。項羽劉邦兩個江蘇人,最后跑到咸陽去爭天下,可謂是創業者的典范。這也罷了。如今的盱眙,最著名的小龍蝦,才是叫人苦笑不得。
??? 當了盱眙尉這個小官職之后,常建于仕途再無寸進。安史之亂后,他失去官職,索性寄情琴酒,隱居而終。
??? 我與殷璠見解不同,高才未必要貴仕,豈堪做吏風塵下,使我不得開心顏。如果滿腹詩書,只換了千鐘栗、黃金屋,這其實是因小失大,是個虧本交易。如果一身才華,卻要去卑躬屈膝,違背良心,不得自在,那我寧可不要鐘鳴鼎食,玉堂金馬。
??? 常建官場失意,全其身于亂世,未必是壞事。不是每個人都要在塵世中奮斗的頭破血流才算不負此生,從常建后來的選擇,我想他也是這么想的。
??? 既然當官當不好,那咱就不當了,既然紅塵不好玩,那咱就隱居山水,放浪琴酒,自己玩去。
??? 雖然寂寞,但誰能免得了寂寞呢?那些當官的,患得患失,午夜夢回,捫心自問,恐怕更寂寞。
??? 他有一首詩名為《江上琴興》,可見其人詩風心性:“江上調玉琴,一弦清一心。泠泠七弦遍,萬木澄幽陰。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黃金。”——我后來在聽琴的時候屢屢想起他這首詩,這人的風骨和風儀,是我喜歡的。
??? 既然選擇了一種生活,就不再羨慕另一種生活。我所喜歡的,是一切是我自己的選擇。
??? 對于現代人而言,常建委實不算著名,起碼算不上唐朝詩人里的一線,但提起他那兩句:“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又著名的無人不知。連那《紅樓夢》里賈政刻意試賈寶玉才華,寶玉提了“曲徑通幽”,賈政聽后也無異議。
??? 許是近些年,常往寺廟里去,對那首《題破山寺后禪院》,常有所感。
???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 萬籟此俱寂,惟余鐘磬音。
??? ——《題破山寺后禪院》
??? 破山寺在今江蘇省常熟縣虞山上,始建于南齊,所以常建稱“清晨入古寺”。今日只存遺址,因常建詩而成為古跡。其程度大約和蘇州寒山寺因張繼的一首《夜泊楓橋》而名傳天下差不多。
??? 這詩的美意,亦非少年人能夠體味。要到了人事漸長,俗務纏身之際,偶爾得一日閑暇,于青山綠水中醒來,才知道這“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的清靜妙義。
??? 我有一年獨自跑到普陀山,在法雨寺借宿一晚,早晨就是在寺廟的鐘磬聲中醒來,聽得僧人誦經之聲隱隱,一時物我兩忘,覺得塵慮俱消,心神俱暢。
??? 那天天氣晴好,日光溫柔而遲緩,又是春末夏初,樹木蔥蘢,鳥鳴枝葉間,越發有常建詩中之意。
??? 唐朝文人悅禪的風氣,其實不比宋人弱。玄奘法師西去天竺,習得大乘真義,回國創立唯識宗,使得佛教進一步本土化,到了初唐,又出現六祖慧能,提出“明心見性”的要旨,深合了文人意趣。這使得文人無論得意還是失意,都有了新的精神追求。
??? 有唐一代,佛教之昌盛,亦為后來鮮見,佛門宗派出現了天臺宗、華嚴宗、唯識(法相)宗、三論(法性)宗、凈土宗、三階宗、禪宗、律宗、密宗(漢傳唐密)等。
??? 唐代著名詩人中,與僧人往來唱和的,不勝枚舉。舉凡王維、孟浩然、韋應物、劉長卿、白居易、杜牧、李商隱、賈島、張祜、韓偓等人都寄贈僧人的交游酬唱之作,甚或于李白這種好道之人,投宿山寺亦有佳作,乃至于寒山、王梵志、皎然、貫休這些詩僧,詩法獨樹一幟,那又是另一番風貌了。
??? 無論以何種標準來檢驗,常建這首詩都是上乘之作。這首詩全用賦體(白描),直如在作畫,運筆工整精麗,清雅淡然,不著深意,而深意自顯。
??? 宋朝的文人士大夫,特別鐘愛這種清淡如禪的句子。歐陽修在《六一詩話》中說自己,特別欣賞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中“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一聯,想仿效它而久不可得。以文忠公當時在海內文壇的絕高地位,尚且對常建的詩念念于心,欲效仿而不可得,可見常建的詩作絕非俗品了。
??? 既與王昌齡相熟,常建的邊塞詩雖然存世不多,寫的卻也不賴,他有一首《塞下曲》是詠漢朝的解憂公主,詩云:“玉帛朝回望帝鄉,烏孫歸去不稱王。天涯靜處無征戰,兵氣銷為日月光。
??? 雖然詩人稱頌了解憂公主和親的重要作用,但對于解憂公主而言,她去和親亦是不得已之舉,她的祖父因參與漢初藩王的“七國之亂”而被誅滅,作為破落的皇族,罪臣后代,解憂公主沒有任何理由和資格違背漢武帝的旨意。她的人生和她家族的命運都必須依靠“和親”來改善。
??? 年僅二十歲的她,被賜與年老的烏孫王,賜號“解憂”,相比她的前任細君公主,她又能心甘情愿多少呢?只是沒得選擇罷了。
??? 塞外苦寒,風俗迥異,連語言都是不通的,一身兩嫁的她縱然能強顏歡笑,曲意承歡,解得烏孫王之憂,卻只怕解不得自己畢生之憂。
??? 如今的新疆還有“解憂公主”這一品牌,是賣精油的,人們愛這四個字聽起來就讓人歡喜,可誰又念佳人之身不由己,憂思難遣?
??? 人們常說,命運最大的殘酷,是由不得人自己選擇。可又焉知那命運逼你去走的道路,不是你本該要走的路呢?走完這一生,檢點過往,能夠看清的道路才叫做命運,之前的,都叫做轉折
??? 解憂公主若留在漢地,亦不過是罪臣之后,渺渺皇族中絕不起眼的一位。她是遠嫁到了烏孫,才有了新的命運。無論這命運是好是歹,她終是有了一搏的余地,遠勝于做那輕如鴻毛的皇族。而常建,當不了大官,能夠不違本心的做一個隱士,世我兩忘,亦是大幸。
??? 女人,只要不把感情得失看太重,男人,只要不把功名富貴看太重,這一生就容易自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