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軒一盞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綠陰:韓偓《惜花》賞析

作者:未知來源:詩文網(wǎng)網(wǎng)址:www.cqcjqzygs.cn發(fā)布時間:1634633168
惜花 ??? 韓偓 ??? 皺白離情高處切, 膩紅愁態(tài)靜中深。 ??? 眼隨片片沿流去, 恨滿枝枝被雨淋。 ??? 總得苔遮猶慰意, 若教泥污更傷心。 ??? 臨軒一盞悲春酒, 明日池塘是綠陰。 ??? 作者簡介: ??? 韓偓(約842年~約923年),晚唐五代詩人,乳名冬郎,字致光,號致堯,晚年又號玉山樵人。陜西萬年縣(今樊川)人。自幼聰明好學,10歲時,曾即席賦詩送其姨夫李商隱,令滿座皆驚,李商隱稱贊其詩是“雛鳳清于老鳳聲”。龍紀元年(889年),韓偓中進士,初在河中鎮(zhèn)節(jié)度使幕府任職,后入朝歷任左拾遺、左諫議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學士。 ??? 賞析: ??? 人們都知道韓偓是寫作“香奩詩”的名家,而不很注意到他也是題詠景物的能手。他的寫景詩句,不僅刻畫精微,構(gòu)思新巧,且能透過物象形貌,把握其內(nèi)在神韻,借以寄托自己的身世感慨,將詠物、抒情、感時三者融為一體,具有較強的感染力。本篇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 詩題“惜花”,是對于春去花落的一曲挽歌。詩人的筆觸首先伸向枝頭搖搖欲墜的殘花:那高枝上的白花已經(jīng)枯萎皺縮,自知飄零在即,離情十分悲切;底下的紅花尚余粉光膩容,卻也預感到未來的命運,在沉寂中愁態(tài)轉(zhuǎn)深。用“皺白”、“膩紅”指代花朵,給人以鮮明的色彩感和形體感,并形成了相映成趣的構(gòu)圖。“離情”、“愁態(tài)”寫殘花的心理,前者用“高處切”形容那種緊迫的危殆感,后者用“靜中深”傳達那種脈脈無語的愁思,都能切合各自特點,狀物而得其神。未寫落花先寫殘花,寫殘花又有將落未落之分,整個春去花落的過程就顯得細膩而有層次,自然地烘托出詩人的流連痛惜的心情。 ??? 接著,詩篇展示了雨打風吹、水流花落的情景:眼睛追隨著那一片片墜落水中的花瓣順流而去,再抬頭望見殘留枝上的花朵還在受無情的風雨摧殘,這滿目狼藉的景象,怎不教人滿懷悵恨?這里的“片片沿流去”和“枝枝被雨淋”,都是寫的實景,但添上了“眼隨”、“恨滿”,就起到化景語為情語的作用。隨,有追蹤的意思。不說“眼看”,而說“眼隨”,更深一層,把詩人那種寄情于落花的難分難舍的心意表現(xiàn)出來了。至于“恨滿”的“滿”,既可以指詩人惆悵滿懷,也可以理解為詩人的傷痛漫溢到每一株被雨淋濕的花枝上,于是客觀的物象又蒙上了人的主觀心境的投影。 ??? 再進一步,詩人設想花落后的遭遇。美麗的花瓣散落在地面上,設使能得到青苔遮護,還可稍稍慰藉人意;而如果一任泥土污損,豈不更令人黯然傷神?兩句詩一放一收,波瀾頓挫,而詩人對落花命運的深切關(guān)懷與悼惜,也從中得到了體現(xiàn)。 ??? 末了,詩人因無計留住春光,悲不自勝,只有臨軒憑吊,對酒澆愁,遙想明日殘紅去盡,只有綠沉沉的樹蔭映入池塘,即所謂“綠肥紅瘦”。結(jié)尾一句不言花盡,而其意自明,委婉含蓄的筆法,正顯示詩人那種不愿說、不忍說而又不得不說的內(nèi)心矛盾。 ??? 全詩從殘花、落花、花落后的遭遇一直寫到詩人的送花、別花和想象中花落盡的情景,逐層展開,逐層推進,用筆精細入微。整個過程中,又緊緊扣住一個“惜”字,反復渲染,反復加深,充分展現(xiàn)了詩人面對春花消逝的流連哀痛心情。“流水落花春去也”,這僅僅是對于大自然季節(jié)變化的悲感嗎?當然不限于此。近人吳闿生認為其中暗寓“亡國之恨”,雖不能指實,但看它寫得那么幽咽迷離、凄婉入神,交織著詩人自己的身世懷抱,殆無可疑。
標簽:
猜你喜歡
八個有趣的對聯(lián)故事,文雅又幽默

未知

對聯(lián)形式短小,文辭精煉,是一種生動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 對聯(lián)又稱楹聯(lián),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留下許多精彩的對聯(lián),今天小編總結(jié)八幅

30部國學名著,30句至理名言,句句走心

未知

1.《尚書》 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志以道寧,言以道接。 以戲弄他人為樂,是道德敗壞的表現(xiàn)。太過沉迷于某一事物,就會喪失斗

那一年,70歲的李清照,被15歲的小丫頭diss

未知

溫乎曰: 正確的選擇, 就是能承擔由此帶來的后果。 哪怕是留有遺憾, 也不后悔。 1 女子無才便是德。 對于這項優(yōu)良傳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