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水瀉寒碧,古風吹太清:齊己《秋夜聽業上人彈琴》賞析
作者:未知來源:詩文網網址:www.cqcjqzygs.cn發布時間:1634632339
秋夜聽業上人彈琴
??? 齊己
??? 萬物都寂寂,堪聞彈正聲。
??? 人心盡如此,天下自和平。
??? 湘水瀉寒碧,古風吹太清。
??? 往年廬岳奏,今夕更分明。
??? 作者簡介:
??? 齊己(863?~937?)唐末僧人,著名詩人。俗名胡得生,唐潭州益陽(今湖南寧鄉)人。出家后棲居衡岳東林,自號“衡岳沙門”。有《白蓮集》。存詩十卷。
??? 注釋:
??? ①上人:精于佛學的僧侶。
??? 賞析:
??? 唐人詠聽琴的詩很多,但像這首詩從裨補世道人心的角度立意的作品卻并不多見。所以沈德潛評曰:“太和之氣,從來詠琴詩俱未寫到。”(《唐詩別裁》)。
??? 首聯開門見山,直接點題。“萬物都寂寂”,寫秋夜之靜,沒有一點聲息,顯見是一個天氣晴好無風的夜晚。“堪聞彈正聲”,點出詩人聽到業上人彈的琴聲。一個“堪”字,不僅突出了靜中聞琴的聽覺效果,而且也強調靜夜有助于聽琴者屏氣入神,仔細品味彈琴人所彈的樂調的高下優劣,及其所表達的情志所在。接著的“彈正聲”三字,就寫出了詩人品味的結果。所謂“正聲”,指聲音純正。“正聲感人而順氣應之。”(《荀子·樂論》)“姑洗生應鐘,比于音,故為和。”(《淮南子·天文訓》)所謂“順氣”,所謂“和”,都是指沖和純正之氣,可見純正的樂調具有沖和純正之氣,使人聽了身心能進入沖和純正的境界。業上人彈出的即這種正聲。
??? 頷聯就上面的意思發出議論:“人心盡如此,天下自和平。”世上之人,如果他們的心地都像業上人彈的琴聲那樣純正,那么天下就不會再有煩擾和紛爭,就會呈現清平的政治局面。這里,詩人首先是贊揚業上人能以純正之心傳純正的琴聲;其次也明顯帶有勸誡世人之意。唐末社會矛盾激化,兵連禍結,李唐王朝大廈將傾。詩人雖然身入空門,但從這首詩看,他并沒有忘記世事,并且可以說其詩意正是對當時傾危的世道人心而下針砭的。詩人認為導致“天下和平”的途徑在于個人心性的修持。
??? 頸聯正面描寫琴聲。詩人把聽覺的感受訴諸視覺的形象:“湘水瀉寒碧”,以秋季湘水的奔流及清澈生寒,暗示琴聲的流暢凄涼;十分形象。昔人俞伯牙彈琴,志在流水,他的知音者鐘子期聽了便贊揚說:“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在這里,詩人同樣進入了類似的音樂境界。他特意拈出“湘水”來,則因湘水素以清澈著稱,所謂“湘川清照五六丈”(《湘中記》),故而古代詩文中多稱湘水為瀟湘,“瀟者,水清深也。”(《水經注》)這樣,才更符合“瀉寒碧”的特點。“古風吹太清”,是說琴聲明朗飄灑,像亙古即有的天風飄過太空。“古風”在這里又似有雙關之意。詩人似乎從琴聲中聽出上古淳樸清正的古調遺風。作者在另一首詩中說:“此聲含太古,誰聽到無心。”(《聽趙師尊彈琴》)可以參證。
??? 尾聯回憶昔日與業上人在廬山相會,曾聽到過他彈琴的事,贊頌業上人“今夕”所彈的“正聲”聽而“更分明”。這不僅是業上人琴技的更加精進,而且體現出他心性修持的更臻純正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