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高高的佛寺橫空出世,直與濃云相傍。這里曾有神龍幻形前來聽講,還有從遠道渡江到此的西域和尚。
游人置身于玉潔冰清的世界之中,憶起東坡留下玉帶和詩篇的佳話,聽那寺塔的金鈴陣陣作響。
樹影出現于長江的江心,搖碎了波面的月光。夜半的江濤,隆隆地震撼著崩壞的崖壁,勢不可擋。
昔時曾有軍士拿江岸水冒充南泠水的情況,可笑如今的吳人,早已把《茶經》遺忘。
注釋
金山寺:又名龍游寺、江天寺,在鎮江長江中的金山上(金山至清代方與南岸毗連)。
紺(gàn)宇:佛寺,佛寺多以紺色琉璃作屋頂。
聽法神龍:北宋慶歷間金山寺毀
小令入手擒題,以三句寫出了金山寺宏偉的外觀與富有宗教色彩的精神內質。“蒼云”是實景,又暗用《寶雨經》“乘蒼云來詣佛所”的佛教語言;“聽法神龍”、“渡水胡僧”,則呈示了寺內的宗教氣氛與巨大的感召力。龍、僧對舉,當是受唐張祜《題潤州金山寺》“僧歸夜船月,龍出曉堂云”名聯的啟示,但在曲中更見形象。以下三句鼎足對,則度入了“游金山寺”的“游”。盡管與作者形象直接關聯的僅出“人立冰壺”一句,但“詩留”、“塔語”,也間接反映出詩人觀景、懷古乃至詩興遄發的景象。而此三句中,又進一步表現了金山寺的風物特色與文化內涵。這一切都從“風神”落筆,自覺氣象不凡。
“搖碎月”一聯為細染,對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小令入手擒題,以三句寫出了金山寺宏偉的外觀與富有宗教色彩的精神內質。“蒼云”是實景,又暗用《寶雨經》“乘蒼云來詣佛所”的佛教語言;“聽法神龍”、“渡水胡僧”,則呈示了寺內的宗教氣氛與巨大的感召力。龍、僧對舉,當是受唐張祜《題潤州金山寺》“僧歸夜船月,龍出曉堂云”名聯的啟示,但在曲中更見形象。以下三句鼎足對,則度入了“游金山寺”的“游”。盡管與作者形象直接關聯的僅出“人立冰壺”一句,但“詩留”、“塔語”,也間接反映出詩人觀景、懷古乃至詩興遄發的景象。而此三句中,又進一步表現了金山寺的風物特色與文化內涵。這一切都從“風神”落筆,自覺氣象不凡。
“搖碎月”一聯為細染,對象為“樹影”與“江聲”。值得注意的是,詩人的寫景突破了時間的限制,將眼前的實像都轉移至夜間表現,這是為了取得更為完美、典型的藝術形象效果。從前文的“蒼云”、“冰壺”來看,作者的游覽已近黃昏,這就為他進一步馳騁想象提供了條件。樹影中流、江聲撼崖,置于夜半“碎月”之中,更添一種蒼莽悲郁的風調。作者的襟懷茫遠、心潮澎湃,也于此間反映了出來。
末三句的“誤汲南泠”云云,看似無端,實為眺望南岸所見景觀的聯想。時值黃昏,南岸人家汲水回家,一片熙熙攘攘的生活情景。他們的“汲水”是為了應付日常的需要,自然“不記《茶經》”,曲中的這一筆便點出了這一實質。然而,金山寺的游覽卻激起了詩人的無窮雅興,所以要“笑煞吳儂”了。這三句巧妙地借用典故,為這快游的滿足心態畫上了句號。
由此可見,借景見情、借物象見游興,是該曲在內容表現上的特色。而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全曲錘煉字句,尤以活用典故、成句見長。這種活用,又表現在虛實相兼上。所謂實,即屬于本地風光,如“聽法神龍”、“詩留玉帶”、“中流樹影”、“誤汲南泠”,其故實在注釋中已予解釋。所謂虛,即典故雖非金山寺所自有,而其意蘊卻有助于實景的印證。如“渡水胡僧”,令人聯想起達摩一葦渡江、杯渡和尚借杯渡水的宗教故事;“塔語金鈴”,令人聯想到《晉事·佛圖澄傳》中佛圖澄聞塔鈴而知寓意的典故。這一切,都有助于烘染金山寺作為釋教勝地的氛圍和氣象。▲
,參考資料:完善
1、 本書編委會編.元明清散曲觀止:學林出版社,2015.08:第70頁......
畫堂紅袖倚清酣,華發不勝簪。幾回晚直金鑾殿,東風軟、花里停驂。書詔許傳宮燭,輕羅初試朝衫。御溝冰泮水挼藍。飛燕語呢喃。重重簾幕寒猶在,憑誰寄、銀字泥緘。報道先生歸也,杏花春雨江南。......
芙蓉映水菊花黃,滿目秋光。枯荷葉底鷺鷥藏。金風蕩,飄動桂枝香。〔幺〕雷峰塔畔登高望,見錢塘一派長江。湖水清,江湖漾,天邊斜月,新雁兩三行。......
混沌鑿開,天險巍巍,東巖峻兮。是云髓凝成,半空高矗,天風吹裂,一線中開。妙出神功,高擎仙界,鳥道疑當太白西。憑高處,見云噓巖腹,鼓舞風雷。落花香染桃鞋。快闊步青云志壯哉。便萬里孤騫,超人間世,一枝高折,作月中梯。筆蘸天河,手捫象緯,笑傲風云入壯......
秋江渺渺芙蓉芳,秋江女兒將斷腸。絳袍春淺護云暖,翠袖日暮迎風涼。鯉魚吹浪江波白,霜落洞庭飛木葉。蕩舟何處采蓮人,愛惜芙蓉好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