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當明月掛上了山頭,挑著柴擔一步步走下山崗;在長滿苔蘚的石上,把斧子磨得鋒亮。姑且做個樵夫,去隱居在山鄉(xiāng)。打柴,那打柴的朱買臣如今又在何方?空山深處,埋沒了棟梁高材,一年年老去了時光!
注釋
買臣:朱買臣,西漢會稽人。半生貧困,以樵薪為生,而不廢誦書。五十歲時終被薦任會稽太守,官至丞相長史。
起首的兩句對仗,把樵夫的生涯刻畫得入木三分,而又詩意十足。這樣,就自然帶出了“且做樵夫隱去來”的結論。然而,句中的這個“且”字,又同時透露出了一種無可奈何的心態(tài)。果然,作者隨即便從一字句的“柴”上,生發(fā)出朱買臣樵薪故事的感想。朱買臣有兩件事是為后人津津樂道的,一件就是《漢書》所載的:“常艾薪樵,賣以給食。擔束薪,行且誦書,其妻亦負載相隨,數止買臣毋歌謳道中,買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后來朱買臣做官回到故鄉(xiāng),他那再嫁的妻子自然是羞悔難當,民間因而還發(fā)明了“潑水難收”的故事。從《漢書》的記載來看,朱妻的“求去”主要起因于口角,但后人多視之為讀書人因貧困未遇而蒙受的奇恥大辱,所以朱買臣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起首的兩句對仗,把樵夫的生涯刻畫得入木三分,而又詩意十足。這樣,就自然帶出了“且做樵夫隱去來”的結論。然而,句中的這個“且”字,又同時透露出了一種無可奈何的心態(tài)。果然,作者隨即便從一字句的“柴”上,生發(fā)出朱買臣樵薪故事的感想。朱買臣有兩件事是為后人津津樂道的,一件就是《漢書》所載的:“常艾薪樵,賣以給食。擔束薪,行且誦書,其妻亦負載相隨,數止買臣毋歌謳道中,買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后來朱買臣做官回到故鄉(xiāng),他那再嫁的妻子自然是羞悔難當,民間因而還發(fā)明了“潑水難收”的故事。從《漢書》的記載來看,朱妻的“求去”主要起因于口角,但后人多視之為讀書人因貧困未遇而蒙受的奇恥大辱,所以朱買臣丟了老婆,卻反而大大增加了知名度。第二件是漢武帝在詔授朱買臣會稽太守時,說過一句名言:“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繡夜行!”這兩件事對普遍處于困頓失意的元代知識分子來說,都是頗具刺激性的。所以小令中雖只寫出了“買臣安在哉”五字,卻是集中了懷才不遇,富貴難期,讀書無用,屈抑難伸的種種憤慨。朱買臣幸而未在“樵隱”中埋沒,然而“安在哉”,也就是像他這樣如愿以償、自拔于貧賤之中的例子,如今是休想再出現了。
由此可見,作者是有意運用欲抑先揚的手法,起首兩句意境頗美,之后卻越來越不堪,從而使讀者感受到一種無所逃于天地之間的痛苦。而曲中的意脈又十分連貫,由“樵夫”引出“柴”,由柴引出“買臣”,由“安在哉”引出“空巖”,“空巖外,老了棟梁材”在字面上又與“樵隱”契合。
作者另有一首《金字經·漁隱》:“絮飛飄白雪,鮮香荷葉風,且向江頭作釣翁。窮,男兒未濟中。風波夢,一場幻化中。”章法構思與該篇全同。既以“隱”的理想化色彩權且作為自寬自慰,又抑壓不住對“未濟”現實的憤懣。這種散曲留給世人的印象,恐怕就是“掙扎”二字了。▲
,參考資料:完善
1、 蔣星煜 等.元曲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年:1245......
畫堂紅袖倚清酣,華發(fā)不勝簪。幾回晚直金鑾殿,東風軟、花里停驂。書詔許傳宮燭,輕羅初試朝衫。御溝冰泮水挼藍。飛燕語呢喃。重重簾幕寒猶在,憑誰寄、銀字泥緘。報道先生歸也,杏花春雨江南。......
芙蓉映水菊花黃,滿目秋光。枯荷葉底鷺鷥藏。金風蕩,飄動桂枝香。〔幺〕雷峰塔畔登高望,見錢塘一派長江。湖水清,江湖漾,天邊斜月,新雁兩三行。......
混沌鑿開,天險巍巍,東巖峻兮。是云髓凝成,半空高矗,天風吹裂,一線中開。妙出神功,高擎仙界,鳥道疑當太白西。憑高處,見云噓巖腹,鼓舞風雷。落花香染桃鞋。快闊步青云志壯哉。便萬里孤騫,超人間世,一枝高折,作月中梯。筆蘸天河,手捫象緯,笑傲風云入壯......
秋江渺渺芙蓉芳,秋江女兒將斷腸。絳袍春淺護云暖,翠袖日暮迎風涼。鯉魚吹浪江波白,霜落洞庭飛木葉。蕩舟何處采蓮人,愛惜芙蓉好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