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產不毀鄉校

韓愈〔唐代〕〔〕

  我思古人,伊鄭之僑。以禮相國,人未安其教;游于鄉之校,眾口囂囂。或謂子產:“毀鄉校則止。”曰:“何患焉?可以成美。夫豈多言,亦各其志: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維善維否,我于此視。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聾,邦其傾矣。”既鄉校不毀,而鄭國以理。

  在周之興,養老乞言;及其已衰,謗者使監。成敗之跡,昭哉可觀。

  維是子產,執政之式。維其不遇,化止一國。誠率此道,相天下君;交暢旁達,施及無垠,於虖!四海所以不理,有君無臣。誰其嗣之?我思古人!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我崇敬的古人,第一個就是鄭國的子產。(他開始執政的時候),用禮制治理國家,大家還不理他那一套。來到辯論的場所--鄉校,眾人議論紛紛。有人對子產說:“毀掉鄉校議論就停止了。”子產說:“有什么可擔心的呢?可以把它變成好事。哪能說是議論多了呢?也就是各抒己見嘛。對的,我們就采納;不對的(或者可能把事情搞壞的),我們就防止;是好是壞,我們就觀察一下嘛!河流不能堵塞,言論不能阻止。堵塞言路,主上蒙蔽,國家就要衰敗了!”
  鄉校沒有毀掉,而鄭國得以治理好。周初興盛,(是因為)奉養老成有德之人,聽取他們的意見;(周厲王)衰敗,是派人監視有意見的人的結果。成功失敗的事例,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鑒賞

  子產不毀鄉校和周厲王監謗的故事,人們都不陌生。但韓愈卻在他的《子產不毀鄉校頌》中把二者聯系起來,加以對照。這就使人感到很有新意,而且能夠從中得到深刻的歷史教訓。

  春秋時,“鄭人游于鄉校,以論執政”。當時執政的是子產,他以禮法綱紀治國,進行了一些大膽改革。這就招致一些人的不滿,批評,甚至攻擊。有人建議毀鄉校,子產堅決反對。他說:“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豈不遽止?然猶防川,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同導),不如吾聞而藥之也。”(見《左傳·襄公三

展開閱讀全文 ∨,鑒賞

  子產不毀鄉校和周厲王監謗的故事,人們都不陌生。但韓愈卻在他的《子產不毀鄉校頌》中把二者聯系起來,加以對照。這就使人感到很有新意,而且能夠從中得到深刻的歷史教訓。

  春秋時,“鄭人游于鄉校,以論執政”。當時執政的是子產,他以禮法綱紀治國,進行了一些大膽改革。這就招致一些人的不滿,批評,甚至攻擊。有人建議毀鄉校,子產堅決反對。他說:“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豈不遽止?然猶防川,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同導),不如吾聞而藥之也。”(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子產對別人的批評采取的這種態度,是完全正確的,用現在的觀點來分析,也是符合唯物辯證法的認識論的。兩千多年前的子產能夠有這樣的氣度和認識,是十分難能的。孔子對子產的作法也十分贊賞。據《左傳》記載:“仲尼聞是語(指上述子產的話)也,曰:‘以是觀之,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孔子把仁當作崇高的政治、倫理道德的標準,從不輕易以仁許人,現在居然據此即稱子產為仁。這說明孔子認為這種作法就是仁的一種表現,為什么呢?因為這種作法和孔子的中庸學說是一致的。孔子的所謂中庸,并不是要人們對人處事不分是非,模棱兩可。對于那種巧言令色的佞人、鄉愿,孔子是非常鄙視的。孔子的所謂中庸,就是“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禮記·中庸》)孔子曾經說過:“君子之行也,度于禮,……事執其中。”(《左傳·哀公十一年》)中庸學說承認事物存在著對立的兩端,互相矛盾,又互相聯結,應取長補短,以得其中,否則就會“過猶不及”(《論語·先進》)。要避免事物的任何一端超過了界限(用現代哲學的術語來說就是“度”),就要求使兩端(即矛盾的雙方)都能及時暴露出來,使人們及時了解,采取措施,否則就會使問題堆積起來,變得積重難返,甚或釀成大禍。子產說“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否則“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同導),不如吾聞而藥之也。”這些話正是這個意思。

  正確的認識方法,導致了良好的效果。當子產執政頭一年,有的人對他整頓田地疆界和溝洫等改革措施不理解,不滿意,就怨恨他,叫喊“孰殺子產,吾其與之!”正如韓愈在詩中所說的“眾口囂囂”,仇視到了極點。但子產既不因為這些人的不滿而停止自己的改革措施,也不對不滿的人采取鎮壓(毀鄉校)的辦法。而是如韓愈所說的那樣,“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結果,子產執政三年之后,輿(眾)人誦之曰:“我有子弟,子產誨之!我有田疇,子產殖之。子產而死,誰其嗣之?”鄭人從實踐中認識到子產的正確,對子產的態度也從仇恨變成愛戴,起了根本的變化。正因為如此,韓愈在詩中稱頌“維是子產,執政之式(榜樣)。”這樣的頌詞,子產是當之無愧的。

  韓愈在詩中,也舉了反面的例,就是《國語·周語》中著名的周厲王使衛巫監謗的故事。周厲王暴虐無道,國人批評他,他不但不改,反而派衛巫監謗,加以鎮壓。大臣召公勸說,“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建議他多方設法聽取各種意見,然后斟酌采行。但是,厲“王弗聽,于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可能是由于吸取了周厲王失敗的教訓,子產才能悟出鄉校不可毀的道理(前面引述的子產的一些話和召公的話很相似)。

  經過這樣的對比,韓愈在詩中說:“成敗之跡,昭然可現。”他通過兩個歷史故事,兩種方法帶來兩種結果,說明管理國家應該采取甚么方法。當然,韓愈只是從鞏固封建制度的立場出發的,但從認識論角度看,卻有普遍的意義。

  韓愈最后為子產的善政“化只一國”(他的教化只限于一個鄭國),而大發感慨。”四海所以不理,有君無臣,誰其嗣之?我思古人。”韓愈以為天下之所以得不到正確的治理,就在于沒有稱職的良臣。因此,他對子產特別懷念。其實,在古代的封建社會,象子產這樣的良臣,是很難被重用的,縱使一時能執掌權柄,實施改革,也免不了要遭到保守勢力的攻擊,一旦失勢或死亡,其改革的善政便又復歸失敗,即所謂政以人舉,也必以人亡是也。

  歷史的經驗證明,健全的政治,不能只靠個別的圣君賢相,而要靠健全的政治法律制度,以保證人民群眾可以批評議論執政者及其作為,社會上各方面的不同意見也都能及時反映出來,以便使人們通過實踐、試驗和比較,認識真理。否則就會如韓愈在詩中所說的“下塞上聾,邦其傾矣!”同時,制度還要保證使那些思想品質好、有才干的人材能不斷地被選拔出來,擔任重要的職務,使他們能大展宏圖。▲

,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站務郵箱:service@52shiwen.com完善

,賞析

  這篇文章的體式是頌。頌是古代文章的一種體裁,但就其四言體式來說,實處于詩文之間,它往往與贊體同稱為“頌贊”。劉勰說:“原夫頌惟典雅,辭必清鑠。敷寫似賦,而不入華侈之區。敬慎如銘,而異乎規戒之域。揄揚以發藻,汪洋以樹義。唯纖曲巧致,與情而變。其大體所底,如斯而已。”(《文心雕龍·頌贊》)劉勰指出頌的鋪寫如賦,但不華麗;敬慎如銘,但又不是純然規戒。而詞藻與義理,仍需具備,行文具有“巧致”,隨所欲抒的情感而變。

  劉勰所說,是南北朝時代對頌的正體的認識。在一代文豪韓愈手中,也需要遵循這個文體的軌范。但此文對我們來說,重點所在,在其意而不在其形。

  韓愈此

展開閱讀全文 ∨
創作背景
子產不毀鄉校和周厲王監謗的故事,人們都不陌生。但韓愈卻在他的《子產不毀鄉校頌》中把二者聯系起來,加以對照。這就使人感到很有新意,而且能夠從中得到深刻的歷史教訓。
韓愈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祖藉昌黎(今河北通縣),每自稱昌黎韓愈,所以世稱韓昌黎。唐德宗貞元八年(792)進士,貞元末,任監察御史,因上書言事,得罪當權者,被貶為陽山(今廣東陽山縣)令。憲宗時,他隨宰相裴度平定淮西之亂,升任刑部侍郎,因上疏反對迎佛骨,被貶為潮州(今廣東潮州)刺史。穆宗時,官至吏部侍郎。韓愈和柳宗元同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其散文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一

賈至〔唐代〕

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嶺上逢久別者又別

權德輿〔唐代〕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杜牧〔唐代〕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開圣寺

溫庭筠〔唐代〕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問休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