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佛骨表

韓愈〔唐代〕〔〕

  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漢時流入中國,上古未嘗有也。昔者黃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歲;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歲;顓頊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歲;帝嚳在位七十年,年百五歲;帝堯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歲;帝舜及禹,年皆百歲。此時天下太平,百姓安樂壽考,然而中國未有佛也。其后殷湯亦年百歲,湯孫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書史不言其年壽所極,推其年數,蓋亦俱不減百歲。周文王年九十七歲,武王年九十三歲,穆王在位百年。此時佛法亦未入中國,非因事佛而致然也。

  漢明帝時,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后亂亡相繼,運祚不長。宋、齊、梁、陳、元魏已下,事佛漸謹,年代尤促,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廟之祭,不用牲牢,晝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竟為侯景所逼,餓死臺城,國亦尋滅。事佛求福,乃更得禍。由此觀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高祖始受隋禪,則議除之。當時群臣材識不遠,不能深知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闡圣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常恨焉。伏維睿圣文武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數千百年已來,未有倫比。即位之初,即不許度人為僧尼道士,又不許創立寺觀。臣常以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今縱未能即行,豈可恣之轉令盛也?

  今聞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鳳翔,御樓以觀,舁入大內,又令諸寺遞迎供養。臣雖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直以年豐人樂,徇人之心,為京都士庶設詭異之觀,戲玩之具耳。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難曉,茍見陛下如此,將謂真心事佛,皆云:“天子大圣,猶一心敬信;百姓何人,豈合更惜身命!”焚頂燒指,百十為群,解衣散錢,自朝至暮,轉相仿效,惟恐后時,老少奔波,棄其業次。若不即加禁遏,更歷諸寺,必有斷臂臠身以為供養者。傷風敗俗,傳笑四方,非細事也。

  夫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國命,來朝京師,陛下容而接之,不過宣政一見,禮賓一設,賜衣一襲,衛而出之于境,不令惑眾也。況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兇穢之馀,豈宜令入宮禁?

  孔子曰:“敬鬼神而遠之?!惫胖T侯,行吊于其國,尚令巫祝先以桃茢祓除不祥,然后進吊。今無故取朽穢之物,親臨觀之,巫祝不先,桃茹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舉其失,臣實恥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諸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為,出于尋常萬萬也。豈不盛哉!豈不快哉!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鑒臨,臣不怨悔。無任感激懇悃之至,謹奉表以聞。臣某誠惶誠恐。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臣上陳說:我認為佛教不過是外國人的一種法術罷了。在后漢時傳入中國,上古時從來沒有。上古時,黃帝在位一百年,活了一百一十歲;少昊在位八十年,活了一百歲:顓項在位七十九年,享年九十八歲;帝嚳在位七十年,享年一百零五歲:帝堯在位九十八年,享年一百一十八歲;虞舜和大禹,也都活了一百歲。那時天下太平,百姓安樂長壽,但是中國并沒有佛教。后來,殷朝的商湯也活了一百歲。商湯的孫子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史書上沒有說他們活了多少年。但推斷他們的年齡,大概也都不少于一百歲。周文王享年九十七歲,周武王享年九十三歲,周穆王在位一百年,此時佛法也沒有傳入中國。他們并不是由于信奉佛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賞析

  這是韓愈向唐憲宗上的一篇奏表。該表中心論點是“佛不足事”,集中表現了作者堅決反對唐憲宗拜迎佛骨這一迷信舉動,充分顯示了作者反佛明儒的堅定立場和英勇無畏的戰斗精神。該表廣征博引,說古論今,結構嚴謹,邏輯性強,感情激烈。韓愈在這篇表中揣摩皇帝迎佛骨的心理狀態在于“事佛求?!薄⒁鎵垩幽?,因此他只字不提佛理,表的前半部分只從年壽上立論。表分為四大段,由六個自然段組成:

  第一大段包括一、二自然段。這一大段以佛教傳入中國之前、之后的大量歷史事實,從正反兩方面證實“佛不足事”,事佛有害。第一自然段指出佛教傳入中國以前,君王長壽:開篇簡潔有力地做出判斷:佛是夷狄的宗教,東漢時流入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這是韓愈向唐憲宗上的一篇奏表。該表中心論點是“佛不足事”,集中表現了作者堅決反對唐憲宗拜迎佛骨這一迷信舉動,充分顯示了作者反佛明儒的堅定立場和英勇無畏的戰斗精神。該表廣征博引,說古論今,結構嚴謹,邏輯性強,感情激烈。韓愈在這篇表中揣摩皇帝迎佛骨的心理狀態在于“事佛求?!薄⒁鎵垩幽?,因此他只字不提佛理,表的前半部分只從年壽上立論。表分為四大段,由六個自然段組成:

  第一大段包括一、二自然段。這一大段以佛教傳入中國之前、之后的大量歷史事實,從正反兩方面證實“佛不足事”,事佛有害。第一自然段指出佛教傳入中國以前,君王長壽:開篇簡潔有力地做出判斷:佛是夷狄的宗教,東漢時流入中國。(按,據今人考證,佛教在西漢時已傳進中國)點出“夷狄”,以同“中國”相區別,希望能從皇帝至高無上的自尊心方面打動唐憲宗。繼而列舉上古時期黃帝、少昊、顓項、帝嚳、堯、舜、禹、殷湯、大戊、武丁、周文王、武王、穆王等都長壽的歷史現象,說明長壽的原因并不是“事佛”一這就隱含不必事佛的意思在內。第二自然段,以佛教傳入后,皇帝“事佛求福,乃竟得禍”的事實,講明了“佛不足事”的道理。

  第二段以唐高祖對佛教“則議除之”的歷史與唐憲宗違背祖宗遺教,迎奉佛骨帶來危害的現實,從正反兩個方面說明“佛不足事”,事佛有害。先敘述高祖對佛教采用“除之”措施。由于唐初政局變動,秦王李世民殺皇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后,高祖失去權位,新登基的唐太宗李世民用“大赦”和“復浮圖、老子法”等措施拉攏人心,穩定局面。高祖除佛落空。這段史事難于秉筆直書,所以作者巧妙地把它推給“群臣才識不遠”。作者高度評價除佛之議,覺得是“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闡圣明,以救時弊”,并明確表示對停止除佛的不滿: “臣常恨焉”。次敘唐憲宗即位之初,實行高祖遺志, “不許度人為僧、尼、道士,又不許創立寺、觀”。使作者歡欣鼓舞。但情況劇變,現在不僅沒有實行詔令,反而放縱佛教蔓延擴展,使它盛行。 “今縱未能即行,豈可恣之轉令盛也?”這句在文中起承接、關鎖作用,文意一大轉折,前面從正面立論,用作下文的對比。

  下文敘唐憲宗迎奉佛骨“傷風敗俗,傳笑四方”。從反面勸諫唐憲宗停止迎奉佛骨之舉,委婉地替憲宗開脫,有意說他“不惑于佛”,迎佛骨只是遷就眾人貪樂之心,為人們設怪異戲玩之具。其實,作者深知唐憲宗為佛教虛妄所迷。從稱頌唐憲宗“神圣英武,數千百年已來,未有倫比”,到為之推諉責任,足見作者上表時期盼唐憲宗接受諍諫和小心翼翼的心理。 “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不想觸怒唐憲宗,而搬給其一個改變初衷,停迎佛骨的階梯。表文把迎奉佛骨造成惡果的責任推給“百姓愚冥”,雖然是作者“上智下愚”觀點的流露,但更是一種策略。百姓以皇帝“真心事佛”,因而出現狂熱、怪異情況:焚頂燒指、解衣散錢、棄其業次,甚至斷臂臠身。 “自朝至暮”從時間上寫狂熱怪異的程度, “百十為群”、 “老少奔波”,言狂熱,怪異人數之眾。作者對此現象做出評判:“傷風敗俗,傳笑四方”,不是小事。第一段言先朝故事以影射現實:迎奉佛骨無益而有害?第二段則言本朝時事,以批評現實:迎奉佛骨,帶來禍害,雖為唐憲宗開脫,但唐憲宗實負重責,這是不言而喻的。

  第三段包括第四、五自然段,從佛本夷狄之人與對鬼神應敬而遠之兩個方面闡述迎奉佛骨有背先王之道,再次論證佛不足事,事佛有害。第四自然段指出佛骨乃“枯朽之骨,兇穢之余”,不得入宮禁?!胺蚍穑疽牡抑恕?,這是從排斥外來思想的方面探究佛祖的來由:佛并不神圣,他們的佛祖釋迦牟尼也不過是肉眼凡胎的人,而且是夷狄之人。鄙夷之情溢干言表。從佛祖這一根本上否定佛,說明作者反佛相當徹底。佛祖作為夷狄之人,語言、衣服諸方面都與中國人不一樣。

  第四大段在上述條陳事佛有害的基礎上,提出“永絕根本”的排佛措施,表示如果能夠實施“豈不盛哉!豈不快哉!”排佛的措施是“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諸水火”。這一措施的深遠意義是“永絕根本”,使天下之人消除疑惑。作者忍不住在這里插入抒情語句,以表達歡欣之情。繼而做一假設:“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弊髡咔樵赋袚磺酗L險,表現出為國為民犧牲一己的精神,既言“佛如有靈”,這就透露作者未必相信佛能作祟,表明作者思想可能徘徊于有神、無神之間。

  這篇表以大量歷史事實與現實狀況作為例證,闡述“佛不足事”這一中心論點,并引經據典,用先王之教與先王禮法作為理論依據,由遠及近,從古到今,層層緊扣,逐層深化,嚴肅批評唐憲宗迎佛骨、崇佛教的荒謬性與危害性,始終表現擺事實、講道理、誠懇勸諫的風范。文章擅長用對照寫法。從歷史看,有佛教傳入中國之前與傳入中國之后不同情況的對比;從現實來看,有唐高祖與唐憲宗對佛教所持不同態度的對比;從唐憲宗本人來看,有前后不同時期不同思想、做法的對比。正反兩面的對比,使作者之立論更顯得正確、鮮明。文中穿插生動的描寫,增強了形象性與說服力。又如讀到佛祖假如活著,來朝晉見所受禮遇,也出之以形象的描寫,把佛祖那外邦使者的臣子面目,活靈活現地展示在了人們的眼前,因而使之失去了神圣的光圈,而突現其“夷狄之人”的屈辱地位。這些形象性的描寫,作為論證的輔助手段,起到了獨特的效果。在語言運用上,這篇表只舉實例,不用典故,無冷僻字眼,有日常口語,以散句為主,自然灑脫,娓娓道來,曉之以理,動之以情?!?/p>,

參考資料:完善

1、 羅斌主編.唐宋八大家散文鑒賞 第一卷: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5.01:第201頁
創作背景
這是韓愈向唐憲宗上的一篇奏表。該表中心論點是“佛不足事”,集中表現了作者堅決反對唐憲宗拜迎佛骨這一迷信舉動,充分顯示了作者反佛明儒的堅定立場和英勇無畏的戰斗精神。該表廣征博引,說古論今,結構嚴謹,邏輯性強,感情激烈。韓愈在這篇表中揣摩皇帝迎佛骨的心理狀態在于“事佛求?!?、益壽延年,因此他只字不提佛理,表的前半部分只從年壽上立論。表分為四大段,由六個自然段組成:
韓愈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祖藉昌黎(今河北通縣),每自稱昌黎韓愈,所以世稱韓昌黎。唐德宗貞元八年(792)進士,貞元末,任監察御史,因上書言事,得罪當權者,被貶為陽山(今廣東陽山縣)令。憲宗時,他隨宰相裴度平定淮西之亂,升任刑部侍郎,因上疏反對迎佛骨,被貶為潮州(今廣東潮州)刺史。穆宗時,官至吏部侍郎。韓愈和柳宗元同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其散文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一

賈至〔唐代〕

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嶺上逢久別者又別

權德輿〔唐代〕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杜牧〔唐代〕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開圣寺

溫庭筠〔唐代〕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問休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