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日暮天晴,一位美麗純真的少女,在越臺前盛開的刺桐花下,和一位風度翩翩、俊雅倜儻的少年偶然相遇。
兩人擦肩而過,她仍偷偷回望,深情地注視著少年,故意掉下一雙翠羽,匆匆騎象離開游人,趟過小河先走了。
注釋
南鄉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詞牌。又名《好離鄉》、《蕉葉怨》。原為單調,有二十七字、二十八字、三十字各體,平仄換韻。單調始自后蜀歐陽炯,此詞牌即以歐陽炯《南鄉子》為正體。南唐馮延巳始增為雙調。馮詞平韻五十六字,十句,上下片各四句用韻。另有五十八字體者。南鄉子定格為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平韻,一韻到底。
刺桐:植物名,似桐而有刺
這首詞寫一位南方少女偶爾遇到一位少年,一見鐘情,巧妙地佯失雙釵,暗約相會。摹寫傳神,感情純樸。
前三句:“相見處,晚晴天,刺桐花下越臺前。”記寫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和環境。在越秀山上,越王臺前,初春的一個傍晚,晴空萬里,霞光映天,刺桐花(初春盛開)姹紫嫣紅,好一派南國風光。這明媚嬌艷的景象,為情人相會點染出一幅絢麗的背景,烘托出歡快的氣氛。據稱:“宋元時代,回教旅行家東來,常以刺桐一名記入其旅行記載。”(《辭海》縮印本1842頁),而李珣在百花叢中獨舉刺桐花,則表明早在宋代以前,東來的“回教”人即以此來標舉自己葆有本民族的特質。
后三句描繪出了少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這首詞寫一位南方少女偶爾遇到一位少年,一見鐘情,巧妙地佯失雙釵,暗約相會。摹寫傳神,感情純樸。
前三句:“相見處,晚晴天,刺桐花下越臺前。”記寫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和環境。在越秀山上,越王臺前,初春的一個傍晚,晴空萬里,霞光映天,刺桐花(初春盛開)姹紫嫣紅,好一派南國風光。這明媚嬌艷的景象,為情人相會點染出一幅絢麗的背景,烘托出歡快的氣氛。據稱:“宋元時代,回教旅行家東來,常以刺桐一名記入其旅行記載。”(《辭海》縮印本1842頁),而李珣在百花叢中獨舉刺桐花,則表明早在宋代以前,東來的“回教”人即以此來標舉自己葆有本民族的特質。
后三句描繪出了少女回眸屬意的神態,遺物留情的舉動,以及少女羞澀的心理和含情脈脈的情態。此后情形也留給人們無限想象空間。其中“遺雙翠”包蘊了四層意思:少女“暗里回眸”時,發現少年也在注意自己,所以才“遺雙翠”表明心跡;少女雖然對少年“深屬意”,但不知人家對自己是否也有意,所以才“遺雙翠”發出試探;少男少女你有情我有意,但礙于游人眾多,不便表白,所以才“遺雙翠”期約到河對岸的林中相會;或者說,那“雙翠”就是定情信物。
僅僅三十三字的一首小詞,能用景物描繪構成色彩斑爛的背景,用人物舉動刻畫心理活動,塑造一個多情而聰明的少女形象,實屬難能可貴。況周頤在《歷代詞人考略》中說:“五代人詞大都奇艷如古薔錦,惟李德潤詞,有以清勝者,有以質勝者,愈質愈厚。”以此詞而論,寫艷情而無艷語,清新與質樸兼備,自然雋永,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純用白描手法,寫得自然流暢,空靈雅致。對于此詞本色生動的語言,歷來有較高評價。一般認為。它可以與劉禹錫的《竹枝詞》媲美。與《花間集》崇尚艷麗的總體風格不同,開出了新境。▲
,參考資料:完善
1、 王麗珍譯.婉約詞: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27-28 2、 錢仲聯主編.愛情詞與散曲鑒賞辭典: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105-106 3、 安平秋,楊忠,楊錦海主編.程郁綴選注.中華古典名著讀本 唐宋詞卷:京華出版社,1998:65月華如水籠香砌,金環碎撼門初閉。寒影墮高檐,鉤垂一面簾。碧煙輕裊裊,紅戰燈花笑。即此是高唐,掩屏秋夢長。
......花明月暗籠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刬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畫堂南畔見,一向偎人顫。奴為出來難,教君恣意憐。......
一重山,兩重山。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菊花開,菊花殘。塞雁高飛人未還,一簾風月閑。......
半踏長裾宛約行,晚簾疏處見分明,此時堪恨昧平生。早是銷魂殘燭影,更愁聞著品弦聲,杳無消息若為情。......
深秋寒夜銀河靜,月明深院中庭。西窗幽夢等閑成。逡巡覺后,特地恨難平。紅燭半條殘焰短,依稀暗背錦屏。枕前何事最傷情?梧桐葉上,點點露珠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