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李翊書

韓愈〔唐代〕〔〕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書辭甚高,而其問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誰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歸也有日矣,況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謂望孔子之門墻而不入于其宮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雖然,不可不為生言之。

  生所謂“立言”者,是也;生所為者與所期者,甚似而幾矣。抑不知生之志:蘄勝于人而取于人邪?將蘄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蘄勝于人而取于人,則固勝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將蘄至于古之立言者,則無望其速成,無誘于勢利,養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

  抑又有難者。愈之所為,不自知其至猶未也;雖然,學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圣人之志不敢存。處若忘,行若遺,儼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當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陳言之務去,戛戛乎其難哉!其觀于人,不知其非笑之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猶不改。然后識古書之正偽,與雖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務去之,乃徐有得也。當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來矣。其觀于人也,笑之則以為喜,譽之則以為憂,以其猶有人之說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懼其雜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雖然,不可以不養也,行之乎仁義之途,游之乎詩書之源,無迷其途,無絕其源,終吾身而已矣。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氣之與言猶是也,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

  雖如是,其敢自謂幾于成乎?雖幾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雖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與舍屬諸人。君子則不然。處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則施諸人,舍則傳諸其徒,垂諸文而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樂乎?其無足樂也?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遺乎今。吾誠樂而悲之。亟稱其人,所以勸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貶其可貶也。問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為言之。愈白。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六月二十六日,韓愈言,李生足下:你來信的文辭立意很高,而那提問的態度是多么謙卑和恭敬呀。能夠這樣,誰不愿把把立言之道告訴你呢?儒家的仁義道德歸屬于你指日可待,何況乎表述道德的文呢?不過我只是所謂望見孔子的門墻而并未登堂入室的人,怎么足以能辨別是或非呢?雖然如此,還是不能不跟你談談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你所說的要著書立說的看法,是正確的,你所做的和你所期望的,很相似并很接近了。只是不知道你的“立言”之志,是希望勝過別人而被人所取用呢,還是希望達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呢?希望勝過別人而被人取用,那你本已勝過別人并且可以被人取用了。如果期望達到古代立言的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賞析

  這是一篇書信體論說文。李翊曾向韓愈請教寫文章的技巧,韓愈寫了這篇文章作答。文章比較系統地闡述了作者的文學觀,認為文章的思想內容決定表現形式,所謂“氣盛則言宜”;同時結合自己的寫作實踐具體指出,寫好文章的基本條件是要不斷加強學習和修養,無望其速成,不誘于勢利,樹立“立言”的志向,并且要注意修改,求新,“惟陳言之務去”。

 《答李翊書》是韓愈宣傳其“古文”理論的重要文章之一。文章可分為四段。

  第一段表示原回答對方的問題,談談寫作之道。先稱贊來信文辭高卓而態度謙恭;接著宕開一筆,感嘆世人久已不講道德(指儒家仁義之道),道德之外的“文”當然更無人講求。這一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這是一篇書信體論說文。李翊曾向韓愈請教寫文章的技巧,韓愈寫了這篇文章作答。文章比較系統地闡述了作者的文學觀,認為文章的思想內容決定表現形式,所謂“氣盛則言宜”;同時結合自己的寫作實踐具體指出,寫好文章的基本條件是要不斷加強學習和修養,無望其速成,不誘于勢利,樹立“立言”的志向,并且要注意修改,求新,“惟陳言之務去”。

 《答李翊書》是韓愈宣傳其“古文”理論的重要文章之一。文章可分為四段。

  第一段表示原回答對方的問題,談談寫作之道。先稱贊來信文辭高卓而態度謙恭;接著宕開一筆,感嘆世人久已不講道德(指儒家仁義之道),道德之外的“文”當然更無人講求。這一筆并非閑筆,它抒發了深沉的感慨,又暗示自己所說的“文”不是一般文章,而是與道德聯系在一起的。接著說自己雖所知亦有限,但卻不可不為對方談論一番。這不僅因李生謙恭好學,更因他“不志乎利”,是可教之材,不過這個意思是一在文末才點明的。

  第二段正面揭示中心論點。先向李先生提出希望,希望他不要滿足于文章勝過一般人而可為時人所取,而就樹立“至于古之立言者”的宏大志向。這一期望很高,但是在先稱賞對方文章的基礎上,再以問句出之,故顯得態度誠懇語氣平緩。然后正面提出“無望其速成,無誘于勢利”的論點。指出要寫好文章,須從根本做起,須加強道德修養,使自己成為“仁義之人”則自然能夠“其言藹和”,藹,原意為草木美盛,此處借指語言文辭之美。

  第三段即以自己學為古文的經過和體會說明這一論點。先說寫作古文確乎很難,不過自己學著寫已二十余年了,言外之意是也還有心得。以下敘述學為古文的三個階段,都扣緊“道”與“文”的關系著筆。第一階段,“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圣人這志不敢存。”韓愈認為三代兩漢書中有儒道精醇者(如《五經》、《孟子》)。有大醇小疵者(如荀況、揚雄的著作),魏晉以后則儒道不傳。起步須正,故不敢觀兩漢以一之書。這兩句寫出兢兢業業唯恐誤入歧途的心情。“處若忘”以下四句即是形象地寫其專心一意,苦思冥想之狀。學有所得,發為文章,務求增除人云亦云的陳詞濫調,而甚感為難,所謂“陳言”既指立意,也指文辭表達。有了好的思想內容,要表達得新鮮有力,也頗不易。所作之文,內容既是闡發不合流俗的獨特見解,形式又是不拘于對偶、聲律的“古文”故頗為人所非笑。但韓愈“不知其非笑之為非知,置之不顧。當時駢文勢力很大,日常應用文字和科舉取士,大多使用駢文。韓愈提倡古文,確實是經過艱巨斗爭的。如此堅持數年,便進入第二階段,此時已有分析批判能力,能辨古書中何者為合乎儒道之“正”,何者為假是而非之 “偽”,何者大體雖“正”而猶有所不足。其閱讀范圍也就不再有所限制,而能去偽存真,此時執筆為文則能如水流淚不絕;示之于人時,不但不為其毀譽所動,而且毀之反以為喜譽之反以為憂;表明其主見已寫,心思朗徹,正俗反時俗之道而行之。這也是就意與辭兩方面說的。

  如此數,又進入第三階段。此時作文如長江大河,滔滔而至。但仍不敢掉以輕心,仍須平心靜氣,對所欲言者一一加以細心的體察和撿點,確知其醇而不雜,然后才奔涌而出;而且,須不斷加強道德修養,“行之乎仁義之途,游之首《詩》《書》之源”終身以之,總之,學為古文須有極嚴格而自覺的道德修養,須花費長期以至一生的工夫,且不但不能以至謀取私利,還要為世人所非笑,故為之甚難。至此已將三個階段為李生描述完畢,然后指出關于氣和言的心得舉以告之。氣,指作者對于所欲表達的內容具有充分自信而產生的昂揚的精神狀態。氣盛則句式長短、聲調高下便能自然合宜。作者之“氣”即以此而表現為文章的氣勢,氣之盛大與否,當然又鄧決于平日修養。這養氣之說當是繼承孟子“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說法。孟子善辯,其文氣勢盛大;不過他并未將“氣”與“文”聯系起來加以論說。韓愈則將二者聯系起來,并將文氣具體化為“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從文辭聲音之美的角度而言,駢文的句式長短,聲調變化都較整齊,具有人工美,但易流于單調板帶。韓愈提倡古文力矯其弊,但古文亦應講求節奏、聲調之美。以“氣”即氣勢、語氣為主導來決定其長短高下,其聲音之美便比較自然,具更能切合文章的內容。

  第四段表明堅持古文之道的態度。先緊接上文,說雖已得心應手,但仍不敢自以為近首有成;即使近乎有成,也不為世人所用。而君子正不欲茍合取用于世俗之人,而是以堅持其道,立言不朽,傳請后世為樂事,不過,應者寥寥,畢竟又使他樂中有悲。其提倡古文的態度是堅定的,而感情則是矛盾復雜的,最后表明對李生的勸勉之意,與第一段“不可不為生言之”相呼應。

  韓愈曾說過,君子“未得位,則思修其辭以明其道。”正因為作文是為了明道,所以要強調作者以道德修養。韓愈這樣鼓吹儒道,有其觀實意義。例如:用儒家大一統和君臣名公的思想去反對藩鎮割據,要求儒道獨尊以反對佛教迷信和寺院經濟的惡性膨脹,在當時都有一定進步性。古文理論是與現實斗爭密切相關的。不過其理論也充分重視文章的藝術表現,如此文莫于務去陳言和氣言關系的主張就很有價值,影響于后世極大;即在今日對于學習寫作也不無可借鑒之處。至到“于望其速成,無誘于勢利”的觀點,則更具有較普遍的意義。許多在文化科學領域內卓有建樹的人物,正是以其百折不回的毅力和不求名利,甘于寂寞的品質取得成功的,韓愈的話至今仍給人以啟發和鼓舞。

  《答李翊書》在寫作上頗有特色,首先是其文氣的變化流轉與內容情相切合。文章充滿了對自己主張的強烈自信和不為流俗所動的氣魄,讀之令人振奮,但是,文中言及“志乎古必遺乎今”時,不能不嘆恨感慨;所述學為古文的過程,有如臨深履薄;對李生竭誠相告,而不可有居高臨下之勢。凡此種的內容方面的因素,使得文勢又起伏多變。而其語言形式亦與之相應。如第二段先以參差如口語且雜以問句的形式表達委婉、商量的語氣,而后面的”無望其速成“等句則采用整齊排偶的句式,再加以“仁義之人,基信藹如”的有力一結,顯得凝練鏗鏘,精光煥發,充分顯示其斬釘截鐵的態度,很好地突出了中心。第四段“君子則不然”以下數句則以較整齊而對比的句式表示其堅定的態度。文中轉折連詞“抑”“雖然”用得較多,但具有語氣的往復回旋之感。此文雖純是論說而語言頗為形象。如以“養其根”“加其膏”比喻作文當求根本,以水與物比喻氣與言,都新鮮而生動,又如以“處若忘”等句描寫若思,使讀者恍如目擊其狀。全文針線綿密而不露痕跡。如第一段自稱“焉足以知是且非”,第四段說不敢“自謂幾于成”都表明了為古文之難,第三段更以一個“難”字貫穿,而這又都是為了說明寫作古文是終生事業,“無望其速成”的道理。又如果第四段“志乎古”“不志乎利”“用于人也奚取”分別與第二段“蘄至于古之立言者”“無誘于勢利”“取于人”相照應,且都自然而然,絕無重復之感。▲

,

參考資料:完善

1、 陳振鵬 章培恒.古文鑒賞辭典(上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938-942
創作背景
韓愈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祖藉昌黎(今河北通縣),每自稱昌黎韓愈,所以世稱韓昌黎。唐德宗貞元八年(792)進士,貞元末,任監察御史,因上書言事,得罪當權者,被貶為陽山(今廣東陽山縣)令。憲宗時,他隨宰相裴度平定淮西之亂,升任刑部侍郎,因上疏反對迎佛骨,被貶為潮州(今廣東潮州)刺史。穆宗時,官至吏部侍郎。韓愈和柳宗元同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其散文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一

賈至〔唐代〕

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嶺上逢久別者又別

權德輿〔唐代〕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杜牧〔唐代〕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開圣寺

溫庭筠〔唐代〕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問休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