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峰之山,其上曰金雞之峰。其草多竹;其木多楓櫧,多松;其鳥多竹雞。其狀如雞而小,有文采,善鳴。寺居山中,山四面環之。其前山曰陶山,華陽外史弘景之所隱居。其東南山曰日鑄之峰,歐冶子之所鑄劍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閣曰松風閣,奎上人居之。
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溫而夏寒。浸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為四小池,東至山麓,潴 為大池,又東注于若耶之溪,又東北入于湖。其初為渠時,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鑒;俯視,則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故秘書卿白野公恒來游,終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其中有石蟹,大如錢,有小鲼魚,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來食之。其草多水松、菖蒲。有鳥大如鸜鵒,黑色而赤觜,恒鳴其上,其音如竹雞而滑。有二脊令,恒從竹中下,立石上,浴飲畢,鳴而去。予早春來時方甚寒,諸水族皆隱不出。至是,悉出。又有蟲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狀如半蓮子,終日旋轉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蟲也。
予既愛茲水之清,又愛其出之不窮,而能使群動咸來依,有君子之德焉。上人又曰:“屬歲旱時 ,水所出,能溉田數十畝。”則其澤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之深愛之也。
譯文
會稽的靈峰山,最高峰叫金雞峰。山上的草木多半是翠綠的竹子;那里的樹多是楓樹、櫧樹,還有許多松樹,那里的鳥多是竹雞。外形像雞但是比雞小,身上有彩色的花紋,喜歡啼鳴。靈峰寺就在靈峰山中,四面被山環抱著。寺院對面的山叫“陶山”,曾經是華陽外史陶弘景隱居的地方。寺院東南的山叫“日鑄峰”,曾是歐冶子鑄造寶劍的地方。寺院的后邊迫近山崖的地方有一個小閣樓,名叫“松風閣”,奎上人就居住在那里。
這里有清泉,山石的縫隙流出涓涓細流,冬季溫暖而夏日清涼。泉水慢慢匯成一條小水渠,一年四季永不枯涸。渠水漲滿了就向西南流去,遇到有沙土的地方就在沙土底下暗暗流過,從沙土旁流出
展開閱讀全文 ∨本文是一篇游記散文。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寫了活水源周圍的山川形勢,泉水的源流變化,水里的草木蟲魚,以及游人的欣賞迷戀,傳達出作者對大自然的無限向往與親近之情。
文章清新流暢,讀之如臨其境。本文一共可分為三段:首段寫山,次段寫水,末段抒發感想。
作者下筆就先從靈峰山寫起。寫靈峰山的景色從兩方面寫,其一是寫山頂金雞峰上的三大特色:多竹,多楓櫧、松樹,多有文采而善鳴的竹雞。僅這三多,便點染出靈峰山竹樹繁茂、山鳥啼鳴的動人景象。
其二是寫靈峰寺周圍的形勢和景物:“寺居山中,山四面環之。其前山日陶山,華陽外史弘景之所隱居。“其東南山日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本文是一篇游記散文。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寫了活水源周圍的山川形勢,泉水的源流變化,水里的草木蟲魚,以及游人的欣賞迷戀,傳達出作者對大自然的無限向往與親近之情。
文章清新流暢,讀之如臨其境。本文一共可分為三段:首段寫山,次段寫水,末段抒發感想。
作者下筆就先從靈峰山寫起。寫靈峰山的景色從兩方面寫,其一是寫山頂金雞峰上的三大特色:多竹,多楓櫧、松樹,多有文采而善鳴的竹雞。僅這三多,便點染出靈峰山竹樹繁茂、山鳥啼鳴的動人景象。
其二是寫靈峰寺周圍的形勢和景物:“寺居山中,山四面環之。其前山日陶山,華陽外史弘景之所隱居。“其東南山日日鑄之峰,歐冶子之所鑄劍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閣日松風閣,奎上人居之。”從古今曾在此居住或活動過的名人高士,使讀者領受到這靈峰山不僅風景秀麗,而且靈氣所鐘,景象不凡。
作者寫山是為了寫水。“活水源”是題目正文。寫水則是分為四層來寫。
第一層,從源頭寫起:“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溫而夏寒。”泉水從石縫中流出,非常細小,卻能冬天給人溫暖,夏日給人清涼。起筆就使讀者感到這泉水十分親切。
第二層,從泉水的冬夏不枯和由小到大,寫其涌動活躍的生命力:涓涓細流,逐漸匯合就變成了小渠,水從渠中溢出向西南流去,在沙土中形成潛流,從旁滲出積成四個小池;東流至山腳下又匯聚成一個大池;再向東流注入若耶溪中,向東北又流入鑒湖之中。這水伏行旁出,時隱時現,溢淌流注,奔騰不息,猶如血脈之流貫于人體的全身,它賦予了山川自然以生命。由此,以水的動態變化初步寫了“活”字的真義:“活”就是不停息的運動,“活”就是生命之源。
第三層,寫渠水的澄澈可愛和“活水源”的得名。這名字自然不只是指水的清澈而說的,還概括了前面已寫到的兩層意思,尤其是冬夏不枯、由小到大、奔流不息這層意思。
至此,可以說已是生動而又充分地寫出了“活水源”的含義了,但作者意猶未足,又寫了第四層,那些依托這活水,棲息繁衍于水旁或水中的各種生物,鳥類,不知名的小蟲子的活動,作者為讀者展示了一片生意盎然的世界,這世界憑著這水而存在、而充滿生機的。讀者不僅進一步領聰到“活源”這“活”字的精神,而且不能不為被這“活水源”之水廖滋養而生存的生機勃勃的大自然所深深地吸引和感染。
最后一段抒發感慨,總結全文。作者表示他愛這“活水源”愛它三點:一是愛“茲水之清”,收束上文“澄澈可鑒”的描寫;二是“愛其出之不窮”,收束上文“冬夏不枯”、流注不息的描寫;三是愛它“能使群動咸依”,收束上文有關魚、鳥、蟲、草的描寫。然后通過奎上人的話:“屬歲旱時,水所出,能溉田數十畝。”因“其澤又能及萬物”,進而從自己對水的愛,又寫到白野公對水的愛,落到為“活水源”起名的人物身上而結束全文,不僅使文章結構嚴謹,也更富于思想意趣。這是因為這一段議論跟上文的生動描寫前后呼應,前面的寫景為后文的議論提供了依據,而后文的議論又將前面的寫景提高到一種新的思想境界。
這篇游記寫得質樸清新,生動傳神,富有生趣,其記敘頗受《山海經》影響。題為《活水源記》,最大的特點就是寫出了這個“活”字。不僅山活,水活,而且劉基筆下的整個世界都充滿了生機勃勃的朝氣,都是活的:山水草木蟲魚是活的,人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思想也是活的。作者從對自然景物的體驗中,提煉和升華出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操,展示了他本人的胸懷氣度是那樣的開闊、明朗。
▲
參考資料:完善
1、 周先慎著.古詩文的藝術世界: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07月第1版:第393-396頁 2、 祝鼎民,于翠玲選.明代散文選注:岳麓書社,1998年08月第1版:第33頁......
畫堂紅袖倚清酣,華發不勝簪。幾回晚直金鑾殿,東風軟、花里停驂。書詔許傳宮燭,輕羅初試朝衫。御溝冰泮水挼藍。飛燕語呢喃。重重簾幕寒猶在,憑誰寄、銀字泥緘。報道先生歸也,杏花春雨江南。......
芙蓉映水菊花黃,滿目秋光。枯荷葉底鷺鷥藏。金風蕩,飄動桂枝香。〔幺〕雷峰塔畔登高望,見錢塘一派長江。湖水清,江湖漾,天邊斜月,新雁兩三行。......
混沌鑿開,天險巍巍,東巖峻兮。是云髓凝成,半空高矗,天風吹裂,一線中開。妙出神功,高擎仙界,鳥道疑當太白西。憑高處,見云噓巖腹,鼓舞風雷。落花香染桃鞋。快闊步青云志壯哉。便萬里孤騫,超人間世,一枝高折,作月中梯。筆蘸天河,手捫象緯,笑傲風云入壯......
秋江渺渺芙蓉芳,秋江女兒將斷腸。絳袍春淺護云暖,翠袖日暮迎風涼。鯉魚吹浪江波白,霜落洞庭飛木葉。蕩舟何處采蓮人,愛惜芙蓉好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