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宣上人頻見過

韓愈〔唐代〕〔〕

三百六旬長擾擾,不沖風雨即塵埃。久慚朝士無裨補,空愧高僧數往來。學道窮年何所得,吟詩竟日未能回。天寒古寺游人少,紅葉窗前有幾堆。
譯文及注釋
譯文廣宣上人一年到頭不停地來拜訪我,風雨無阻灰塵也難擋。一直都很慚愧對朝中大臣沒有什么助益,也辜負了高僧屢屢造訪的心意。經年累月學習儒家圣人之道卻沒有太多的收獲,整日吟詩也顧不上回到住所。天氣寒冷寺廟中的游人很少,不知道窗前堆積了多少紅葉。 注釋廣宣上人:生平不詳。上人,對僧侶的尊稱。三百六旬:一年到頭,這里是經常之意。擾擾:忙亂的樣子。沖:冒過,撞過。慚:一作“為”。朝士:朝官。裨(bì)補:有所補益。道:這里指儒家之道。回:回來,或者理解為回復。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詩的首聯把“擾擾”和“風雨”、“塵埃”放在一起形成鮮明對比,刻畫出殷勤來訪、奔走于權貴之門的上人形象。“擾擾”表明了詩人無奈而不堪的心情。《詩經·風雨》中有“風雨凄凄,雞鳴喈喈。既見君子,云胡不夷”,表達見到朋友時平靜又喜悅的心情。詩人在這句中也暗用“風雨”的典故,卻是在委婉表達對廣宣上人頻頻造訪的不滿。   頷聯說到自己辜負了高僧屢屢造訪的心意,說的顯然是反話,可以理解為是對廣宣上人拜訪的委婉謝絕。“慚”、“愧”連用,詩人在自謙的同時,表達出他和上人在立身處世問題上的不同見解,他們之間有不可逾越的隔閡。   頸聯仍是自謙,說自己讀書沒有收獲。其中的“ 展開閱讀全文 ∨,詩的首聯把“擾擾”和“風雨”、“塵埃”放在一起形成鮮明對比,刻畫出殷勤來訪、奔走于權貴之門的上人形象。“擾擾”表明了詩人無奈而不堪的心情。《詩經·風雨》中有“風雨凄凄,雞鳴喈喈。既見君子,云胡不夷”,表達見到朋友時平靜又喜悅的心情。詩人在這句中也暗用“風雨”的典故,卻是在委婉表達對廣宣上人頻頻造訪的不滿。   頷聯說到自己辜負了高僧屢屢造訪的心意,說的顯然是反話,可以理解為是對廣宣上人拜訪的委婉謝絕。“慚”、“愧”連用,詩人在自謙的同時,表達出他和上人在立身處世問題上的不同見解,他們之間有不可逾越的隔閡。   頸聯仍是自謙,說自己讀書沒有收獲。其中的“未能回”可以理解為沒有回去,或者也可以理解為廣宣上人以詩相贈,詩人自謙才疏學淺,整日推敲也無法答復。不管怎么說,這都是對廣宣上人的回絕。詩人強調他學習的是儒家圣道,推崇的是孔孟之學,暗含他和上人之間有“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意思。   尾聯提到了“紅葉”有幾堆,在王維《山中》有“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句,“天寒紅葉”的意象刻畫出清冷寂寞的初冬景象。詩人化用王維詩意,表達他對上人的微諷之意。廣宣上人的住所是寺廟,但他整日在外奔走,以至于很少待在寺廟之中。詩人說紅葉堆積,無人打掃,旨在勸這位上人當回到寺廟之中。這仍然是在委婉表達對廣宣上人的不滿。   韓愈一生以弘揚儒家之道為己任,排斥佛老等學說。但偏偏有所謂高僧廣宣上人,頻頻以詩文討教。詩人出于禮貌,又不能不略為敷衍,但內心深處對于這種奔走于權貴之門的僧人,是非常無奈而又鄙薄的。詩題中的“頻”字已經表達出不耐之情。詩人采用了委婉暗示的手法,向廣宣上人說明他的態度。詩人自謙的語氣一以貫之,他在暗示廣宣,你我之間的過多交往對雙方都沒有太多益處。最深處的原因是各自堅守的大道不同,各自安身立命的所在不同。詩的結尾用意巧妙,意在譏諷僧人終日不歸。詩人說天寒寺冷,紅葉堆積,希望點醒廣宣上人:既然號稱高僧,就應該在寺廟中潛修佛理,弘揚佛法,不必終日奔走在外、蹤跡難尋。這首詩還意在傳達一種詩人所謂“聰明不及于前時,道德有負于初心”的人生感喟(韓愈《〈五箴〉小序》語)。整首詩平易坦蕩,不用事,不屈己徇人,言語之間頗能體現溫柔敦厚的詩教精神。▲,參考資料:完善 1、 張敏杰,張瑞麒編著.韓愈:五洲傳播出版社,2008.07:69-73
創作背景
詩的首聯把“擾擾”和“風雨”、“塵埃”放在一起形成鮮明對比,刻畫出殷勤來訪、奔走于權貴之門的上人形象。“擾擾”表明了詩人無奈而不堪的心情。《詩經·風雨》中有“風雨凄凄,雞鳴喈喈。既見君子,云胡不夷”,表達見到朋友時平靜又喜悅的心情。詩人在這句中也暗用“風雨”的典故,卻是在委婉表達對廣宣上人頻頻造訪的不滿。
韓愈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祖藉昌黎(今河北通縣),每自稱昌黎韓愈,所以世稱韓昌黎。唐德宗貞元八年(792)進士,貞元末,任監察御史,因上書言事,得罪當權者,被貶為陽山(今廣東陽山縣)令。憲宗時,他隨宰相裴度平定淮西之亂,升任刑部侍郎,因上疏反對迎佛骨,被貶為潮州(今廣東潮州)刺史。穆宗時,官至吏部侍郎。韓愈和柳宗元同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其散文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一

賈至〔唐代〕

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嶺上逢久別者又別

權德輿〔唐代〕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杜牧〔唐代〕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開圣寺

溫庭筠〔唐代〕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問休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