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的沉郁與暢曉--讀《聽濤閣詩詞稿》有感

作者:來源:詩文網發布時間:2021-10-14
詩的沉郁與暢曉--讀《聽濤閣詩詞稿》有感 ??? 曾凡華 ??? 在我看來,今人所寫舊體詩,能入格的頗少,紹楹算是這“頗少”中的一位。清人沈德潛認為要寫出有格調的詩,須得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學識”,從《聽濤閣詩詞稿》里,似能看到紹楹的“襟抱”與“學識”. ??? 在立意或是意境上,紹楹是有自己的追求的。正如他在“蒼莽椰林密,彎彎港口深”的海島《尋詩》中所 ??? 言:“荒涼君莫嘆,詩意也能尋?!彼洰斶^幾年水兵,平淡的水兵生活,卻被他發現了詩情與畫意。例如他在《午夜碼頭邊候曇花開放》中,就擷取了與眾不同的命意:“玉體仙姿掠目光,現身短暫又何妨。群芳誰與爭顏色,夜送人間一縷香?!? ??? 詩的立意決定作品的高下,思想性的強弱與人的志氣、節操有關。紹楹善于體察生活,因為只有善于體察生活的詩人才能寫出自己的獨特感受,才能詩意地表達思想深處那些閃光的智慧。他的《聽崔健〈一無所有〉》就隱藏著一種聽歌的智慧,含有人生的哲理。別看他平時一股老夫子氣,對搖滾樂卻情有獨鐘,認為“似歌似吼似呻吟,搖滾激情也動人”,也許是心有塊壘驅之不去吧,他才“想澆塊壘先斟酒,欲解愁結且賞琴”.聽了一遍還不夠,反復再三:“聽罷從頭還復唱,紅星軍帽有知音”.崔健若有知,當為有這位鐵桿“粉絲”、軍中“子期”而欣慰。 ??? 記得亞理斯多德說過,詩是一切文章中最有哲學意味的。紹楹也力圖在自己的詩里,糅進自己的人生哲學和處世理念。如《出書有感》,就頗有蘊意:“人生識字始糊涂,竭慮殫精為著書。常道文章實小技,誰云筆墨有功夫?銀針痛砭如搔癢,益世良言少應呼。切莫心灰生冷意,崎嶇越過是通途。”他明知書生的坐而論道少有呼應,仍自我安慰不失信心。這反映出他在職業生涯中磨礪出的那種可貴的理性。 ??? 用詩來說理,又要不失詩味,很難;描寫景物又含理趣,不易。紹楹注意吸納古人的營養,著力在自己的詩中營造理性的氛圍。他懂得以詩說理要通過具體的景物和形象,詩中的議論要“不著色相”,因為詩不是史論,不能將意思直白出來。只要讀讀他的《紅螺寺》、《觀〈霸王別姬〉作》等篇什,就能感悟到他詩中的哲思與義理。當然,并不是說紹楹的詩在這方面如何地爐火純青,他只是在努力攀登著,不遺余力而已。在我看來,他創造形象的語言還需要加以提煉,用形象來表達抽象思維的方式還太單一,特別是其中一些詠物詩就停留在詠物上,雖說寫得曲盡妙處,意義卻不大,無境界可言。而相比之下,那些寫人物情思的詩就高了一層,高在“不即不離”上,高在不停留在人物身上又要切合所詠的人物之上,高在通過所詠人物抒發了自己的感想和寄托上。這一點,我們似可從他的《水滸人物雜詠》、《詠人》以及他仿李商隱唱和的“西昆體詩”《讀曾氏長信感賦》等篇什里,讀出個中三味。 ??? 《聽濤閣詩詞稿》里的詩大都明白暢曉、工麗自然,且兼有英爽之氣,故讀來給人一種沉實之感。詩的沉郁風格,與內容的深刻和蓄積的厚重有關,唐李白、杜甫的詩,筆力矯健而意氣飛揚,構成的那種沉郁風格,讓人過目不忘。紹楹是在著力學取這種風格的,其詩稿中的一些詩詞寫得沉著而平實,風趣幽默中有隱忍,可以用“冷雋”二字來概括。其實“冷雋”也是可以抒發激情的,例如他的《冬至》,用語用詞就十分“冷雋”:“冬至忽飛六瓣花,銀裝素裹真無瑕。因何天外多風景,原卻世間少識家。靜觀關系織成網,始信文章憎命達。留得書生空議論,人生有涯知無涯。”詩意的沉著是顯而易見的,只可惜落尾又被他翻了上去,未能“沉”到深處。 ??? 作為一種傳統藝術形式,舊體詩仍有其存在的土壤與權利,當然也有它的技巧。紹楹在幾十年的寫作實踐中,也摸索出了一定的經驗。對于平仄和押韻,皆以聲調美與諧口為準,這樣才適合今天讀者的需要,也符合藝術創作的規律。他堅持用現代語來讀現代音,認為按照今日的語音讀來順口相諧即可。古人用自己的口語作詩,我們不必用古人的口語來作詩了。舊詩已有幾千年歷史,歷代都在改革,無須死抱《佩文詩韻》不放,囚住了自己,似應采取一種務實和開放的態度來對待。長期以來,新舊詩之間各執一詞,互不買帳,其實大可不必,原本就是同根所生,應該相輔相成,推陳出新才好。在這方面,紹楹可用自己的詩來做點搭橋的工作,若真能在新舊詩中構架起一座橋梁,哪怕是搭一塊橋板,也就善莫大焉!這是我的期盼,也是一種自勉! ??? 原載:《光明日報》2009-12-25
標簽:
猜你喜歡
有魅力的人,“三觀”比五官更重要

成年人的堅守,應該從觀點上升到人格,這三種觀念就顯得尤為重要。你的魅力至少有一半與此有關。一個有涵養的人,往往談吐干凈,

懂規矩,守規矩,才能贏得人生

也許你會認為守規矩可能會很吃虧,但是實際上,這個世界其實很公平的,守規矩才是最穩妥的一條路。不守規矩的人確實會在短期上獲

早起三不要,飯后三不急,睡前三不宜

一個人如有好的生活習慣,便有好的生活質量。傳統中醫養生主張,養生要“因天之序”,把握節律。一天當中,早起,飯后,睡前,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