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極致境地

作者:來源:詩文網發布時間:2021-10-14
文學的極致境地 ??? 李國文 ??? 每逢歲末年初,冬去春來,舊時的中國文人總是要寫上幾首應景的詩,已成慣例。說得好聽些,是風雅,說得刻薄些,是毛病。因為只要寫了,必定拿出來,名曰獻芹,實為邀好,那是令對方很尷尬的事。說好吧,真不好,說壞吧,又怕他臉上掛不住。因為這類應景詩,幾百幾千年寫下來,成千上萬人寫下來,很難突破,很難創新。這種游名勝必題詩,逢年節必湊句,只是屬于文人惡習而已。所以,歷代的各種詩選,如《唐詩三百首》,如《千家詩》,如《唐詩別裁》,如《宋詩別裁》,基本上是看不到這類詩作的。 ??? 但是,一定要在這樣一個很難出彩,很難超越的領域里,找出一位寫應景詩的出色人物,那么,非北宋詩人王安石莫屬。 ??? 對稍知一些舊體詩的當代讀者來說,在這個年頭歲尾,欲暖還寒,除舊布新,一元復始的時候,若是腦海里忽然涌上來一點詩意,詩興,或者詩情,斯時斯刻,我想王安石的《元日》詩,必是首選。 ??? 爆竹聲中一歲除, ??? 春風送暖入屠蘇。 ??? 千門萬戶曈曈日, ??? 總把新桃換舊符。 ??? 舊時的詩人,不知寫了多少有關大年初一的詩,沒有一首能比得上王安石的《元日》影響大,傳播廣。因為這首極凡俗,然而極質樸的詩句中,所表達出來的節日氣氛,其興高采烈,其歡樂熱鬧,可以說洋溢到紙面以外。雖然那是北宋時期的元日,卻讓你感受到如同當下度過不平凡的2008年以后,迎來2009年的元日那樣,是同樣快樂的過年氣氛。王安石筆下的元日,肯定是一個街區,一個村落,一個市鎮,一個城池里的,大家共同享受著的這樣一個快樂日子。你無妨設想一下,假如你也置身其中,那爆竹的噼啪響聲,那屠蘇的沁人芳香,那日光的眩目亮度,那春風的無比溫馨,給你以聽覺、嗅覺、視覺、觸覺的全面沖擊。新年伊始的這種新氣象,你肯定頓生出一種煥然一新的感受。 ??? 王安石的厲害,就是他抓住了這個整體感覺,而且是基本上屬于大家的共同感覺。中國詩人通常只關注自己,不大關注群體,只關注個人的喜怒哀樂,不大關注百姓的悲歡離合。雖然只有短短四句,如此簡潔,又如此完美;如此平易,又如此震撼的點睛之筆,把元日景象熱火朝天地烘托出來,這就是大師的藝術魅力了。所以,時至今日,在寫每年頭一天的應景詩上,王安石的《元日》詩,是魁首之作,誰也超不過。 ??? 王安石還有一首應景詩,也很了不起。在數不過來的有關春天來臨的詩篇中,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詩,也是膾炙人口的翹楚之作。 ??? 京口瓜洲一水間, ??? 鐘山只隔數重山。 ??? 春風又綠江南岸, ??? 明月何時照我還。 ??? 王安石距今近千年,千年之后,他的這兩首詩,仍可在人們的口頭詠誦,這大概是真正不朽了。中國文學史上有許多名列其中的大家、名家,經過一千個春天一千個冬天的時光走廊以后,還有讀者在吟詠他的詩篇,那真是寥寥無幾的。這種屈指可數的傳世光榮,也許正是王安石的成功之處。 ??? 這首《泊船瓜洲》所以被人牢記,廣為流傳,很大程度上因為其中的一個“綠”字。這是詩人幾經改動,斟酌,思量,最后才敲定的這個“綠”字,讀過中國舊詩的人,沒有一個人不知道這個典故。 ??? 南宋洪邁在《容齋續筆》,卷八《詩詞改字》中說,他在蘇州一位士人的家中,看到王安石寫作這首《泊船瓜州》的原稿箋。“王荊公絕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瘏侵惺咳思也仄洳?,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為’過‘.復圈去而改為’入‘,旋改為’滿‘.凡如是十許字,始定為’綠‘.” ??? 這則傳聞很精彩,全詩28個字,用對一字,全詩皆活。王安石這種挑來揀去,才定妥了這個極其傳神的“綠”的做法,一直視為詩人字斟句酌的范例,作家不憚修改的樣板。唐代詩人盧延讓《苦吟》的“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大概就是這個認真精神了。王安石(1021-1086)和洪邁(1123-1202),雖相距百年,但俱為宋人,而且洪邁聲稱目睹荊公手書詩稿原件,當是確鑿無疑的事情。 ??? 據考證,這首《泊船瓜洲》詩的寫作時間,應為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的春二月,也是王安石上年四月第一次罷相后回金陵,再度復相,前去汴梁途中的作品。此時的王安石心情比較復雜,知道政事不可為,而不得不勉強為之,知道上命不可違,而不得不捏著鼻子去。無論如何,熙寧二年風光不再,上下左右處處掣肘,興致頓減的王安石,其實并不想再作馮婦。當時從金陵到汴梁,應該是大運河北上,再沿黃河西去,第一步,自然要先渡過長江。詩中的京口即今之鎮江,江對岸就是瓜州,想到過江后天色已晚,遂船泊過夜。船上的王安石,在此江水嗚咽,明月當頭之際,能不思前想后,而心系江寧,眷戀故居嗎?能不懷念他在蔣山腳下,騎著一頭蹇驢,過那悠哉游哉的文人生活嗎?于是,寫下這首詩。 ??? 在中國歷史上,王安石首先是政治家、改革家,其次才是文學家。但是,在大多數中國人的心目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是以其詩文而留存在記憶中。政治這東西,休看顯赫一時,生命力其實短暫。無論在歷史上劃出過多深的刻痕,產生過多大的影響,很大程度上有點像北方的寒冬,煞有介事,而且尾巴拖得很長很長,遲遲不肯離去,可最后的最后,冰消雪化,了無蹤跡。可文學呢?更像南方的春天,那一派觸目皆綠,滿眼生機,郁郁蔥蔥,欣欣向榮的景象,強大的生命力,會一代一代永無止境地賡續下去。 ??? 如今,關于他毀譽參半的變法,是非紛紜的改革,截然相反的評價,褒貶不一的說法,隨著歲月的變遷,滄桑的轉換,已經淡出視野,幾乎無人談及。也許只剩下幾名研究者在書齋里高談闊論,皓首窮經,和一些書蟲們在網絡上斗嘴嘔氣,插科打諢而已。也許在當時王安石的心目中,這兩首應景詩,比之與他悉心投入的政治,不過小菜一碟罷了,可他千年以后,一首元旦的詩,一首春天的詩,卻像歷久彌香的陳釀一樣,只要元旦在,只要春天來,就會齒頰生香地吟詠出來。 ??? 王安石的失敗,或者說,王安石變法的失敗,有許多內在的外在的原因,但通常不太在意這位文學大師的性格因素。一個人應該有自信,但太自信,便是自負,而太自負,必然自大;王安石從政以來,就是自信、自負、自大的結合體,特別得到宋神宗的支持,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遂自以為是,遂剛愎自用,遂聽不得一點反對意見,當然也就容不下任何一個反對他的人。 ??? 據《邵氏聞見錄》:“王荊公初參政事,下視廟堂若無人,一日爭新法,怒目諸公曰:’君輩坐不讀書耳?!w清獻同參政事,折之曰:’君言失矣,如皋、夔、稷、契之時,有何書可讀?‘荊公默然?!庇幸晃唤蟹犊b的大臣,上書反對他的變法主張,“疏入,安石大怒,持其疏至手顫”,可以想見他那氣不可遏的樣子,想見他有皇帝老子為后臺的氣勢洶洶的樣子。這就是人類共有的毛病,性格決定命運,誰也不能擺脫。接下來,此公在變法過程中,犯 下了一連串策略性的錯誤,譬如,重用了一些不應該重用的人,譬如,排斥了一些敢作敢為敢于直言的人,譬如,從不主動爭取盟軍和友軍的支持,而把有可能成為盟軍和友軍的人打成敵軍,也不放下身段去說服那些不同意見者,甚至下手打擊其實完全不必打擊的反對者?!拔鯇幊酰踅楦Ξ斴S,神廟一切委聽,號令驟出,于人情適有難合。于是故臣名士,往往力陳其不可,多被降黜,后來者結舌矣?!保ā惰F圍山叢談》) ??? 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從事改革大業,一,絕對不能貪多求快。要知道,中國人向來持中庸之道,欲速則不達。不但不達,你動作大了,動作快了,常常招致強烈的反彈;二,絕對不能因為你口頭上喋喋不休的光榮、偉大、正確,老百姓會理所當然地買你的賬。他們通常不大相信你說過些什么,而在意你做過些什么,更在意你要做的什么會帶來的什么實惠;三,絕對不能由于你許諾明天給老百姓一個油餅,你今天就有權力,用針線縫上老百姓的嘴,先餓著肚子等待,拿老百姓不當人來折騰。由于其自信、自負、自大的性格弱點,王安石恰恰就罔顧這三個絕對不能,一意孤行,而使他的這場變法,成了半吊子的政治實驗。應該說,王安石是一個成功的文學家,絕不是一個成功的政治家。 ??? 所以,第一次罷相之后十個月后,再一次受命北上,這個極自信的人,其實是相當不自信的。行次瓜州,泊船過夜,所寫的這首詩,他的反復修改,多少也反映出他對前程的忐忑,復相的不安。這個曾經極自負,極自大的人,居然在詩的末尾一句,寫出“明月何時照我還”來,說明他已非熙寧二年(1069)神宗拜他為參知政事,主持變法,志在必得的心緒可比。凡是自信、自負、自大的人,最經不起挫折,最受不了失敗。到汴梁以后,這個已無當年雄起之心,振翮之念的王安石,也難振作。果然,次年十月,第二次罷相,從此退居江寧?!扒G公再為相,承黨人之后,平日肘腋盡去,其子雱又死,知道之難行也,慨然復求罷去,遂以使相再鎮金陵?!保ā稏|軒筆錄》) ??? 政治家的王安石退出歷史,文學家的王安石卻永遠鮮活地存在于詩文之中,每逢年節,每逢春天,他的這兩首應景詩,便被人想起。 ??? 應該說,王安石的這兩首詩的背景,在地理緯度上,稍稍偏南,應該是長江流域一帶的風光。而黃河流域,華北平原的季節溫差,相比之與南方,大概要晚一個半月到兩個月的樣子。北方的冬季,那尾巴的確會拖得很長,春風送暖,至少要到陽歷的三月末、四月初,才在剛剛軟化的柳枝上,抬不起頭的草尖上,飄浮著碎冰的碧水上,仍留著殘雪的田野上,透出一絲端倪。 ??? 生活在北京的人都知道,西長安街紅墻外的玉蘭花,先在枝干上冒出骨朵,然后,小骨朵變大骨朵,應該說是京城來得最早的春天使者。休看時令為春,京城里根本談不上春天的一點感覺;甚至玉蘭花綻放了,凋謝了,時離五一節也不遠了,一眼望去,仍是老樹枯枝,草萎地黃,對京城人而言,盎然綠意,仍是一份奢望。真到了一望皆綠的那一天,而且,馬上就會綠到濃得化不開的程度,絕對便是夏天了。在北京人心目中,初春與殘冬,無甚差異。上世紀20年代,居住在西城阜內八道灣的魯迅先生,也有這種觀感。他在《鴨的喜劇》里這樣說過,“我可是覺得在北京仿佛沒有春和秋”. ??? 由此可知,對于春天的信息,北人和南人的感受是不盡相同的。 ??? 但是,偉大的作品,傳世的作品,令我們高山仰止的作品,令我們心存敬畏的作品,通常在讀者的想象空間里,會構成一個完美的文學世界。當我們徜徉其中,經度的時差,緯度的溫差,其實是不存在的。甚至,細微的缺失,偶爾的疏漏,也都可以忽略不計的。因為,好的作品,總是超越時空,橫跨千古,好的詩篇,總能得到共鳴,家弦戶誦,這就如同在新春季節里,那覆蓋一切的“綠”,奪走你全部視線一樣,你在盡情享受的時候,也就無暇顧及其它。 ??? 這種文學的極致境地,也許就是我們理應追求的目標吧?
標簽:
猜你喜歡
有魅力的人,“三觀”比五官更重要

成年人的堅守,應該從觀點上升到人格,這三種觀念就顯得尤為重要。你的魅力至少有一半與此有關。一個有涵養的人,往往談吐干凈,

懂規矩,守規矩,才能贏得人生

也許你會認為守規矩可能會很吃虧,但是實際上,這個世界其實很公平的,守規矩才是最穩妥的一條路。不守規矩的人確實會在短期上獲

早起三不要,飯后三不急,睡前三不宜

一個人如有好的生活習慣,便有好的生活質量。傳統中醫養生主張,養生要“因天之序”,把握節律。一天當中,早起,飯后,睡前,恰